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8月25日,深圳深南大道旁的平安银行大厦内,一场备受瞩目的中期业绩会如期举行。作为主要银行中率先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的机构,平安银行此次发布会吸引了超20.5万人线上线下同步围观。行长冀光恒携五位高管集体亮相,其中副行长方蔚豪与行长助理王军为今年履新后首次公开出席业绩会,这场“新老搭配”的阵容,不仅解读了银行上半年的经营答卷,更释放出“最难时期正逐步过去”的积极信号,同时也为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献上了一份来自本土金融企业的感恩答卷。从业绩数据来看,平安银行上半年营收693.85亿元、净利润248.70亿元,虽同比仍有下滑,但净利润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市场对这份“筑底企稳”的成绩单给予了积极回应,发布会当天,平安银行股价大涨3.23%,以12.45元/股收盘,总市值达2416亿元,在A股银行板块中领跑。
零售业务“破局”作为平安银行的核心战略板块,零售业务的改革成效成为此次发布会的焦点之一。冀光恒回顾两年履职经历时坦言,零售曾是银行发展的“结症”所在,过去因自营渠道薄弱、市场判断偏差等问题,导致高风险资产占比偏高。而经过两年调整,零售业务已实现多维度“破局”。最关键的突破在于风险结构的优化。据冀光恒介绍,零售贷款不良情况已出现“较大拐点”,这一变化背后,是高风险资产的主动压降与自营渠道的强化建设。数据显示,信用卡余额目前稳定在3900亿元左右,较峰值减少1000亿元;“新一贷”等产品规模也持续收缩。与此同时,自营渠道人员增至1100人,且单产提升显著,为零售业务构建起更稳健的“风控防线”。新分管零售业务的行长助理王军,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方向。他提出将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推动零售业务特色升级,尤其在财富管理领域,计划打造“买理财找平安、好理财平安造”的品牌标签。具体来看,资产业务将聚焦基石类贷款优化与中收益贷款增长,财富管理则重点发力银管资产、基础理财等高质量AUM(管理资产规模),同时通过数字化升级“口袋+”App,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这种“风险可控、效益优先”的打法,为零售业务“再次起飞”奠定了基础。
对公业务“精耕”今年3月履新的副行长方蔚豪,首次公开阐述了对公业务的发展思路。在延续“对公做精”核心战略的基础上,他提出“守正、调优、增长、创新”四大方向,为对公业务注入新动能。“守正”体现在对优势领域的深耕。平安银行此前聚焦的基础设施、政府公共事业等六大行业,除房地产主动进行结构避险外,其余行业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供应链跨境金融、并购等六大产品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战略客户经营更是成果显著,上半年存量客户达239户,资产余额超350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均实现稳步增长。“创新”则瞄准了客户结构的优化。方蔚豪表示,对公业务将从过去偏重顶层与底层客户,转向聚焦“中风险、中收益、中客户群”的腰部客户,通过拓展这一群体,进一步平衡业务风险与收益,为对公业务找到新的增长空间。这种“精耕细作”的思路,既贴合当前经济环境,也与平安银行整体风险管控导向相契合。
分红稳定回馈投资者息差承压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平安银行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与规划。副行长兼首席财政官项有志指出,目前银行息差处于“筑底过程”,二季度行业平均息差为1.42%,而平安银行以1.8%的水平位居行业前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负债端持续压降高利率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的努力。展望未来,零售贷款压降态势趋缓,对公息差下降幅度收窄,有望为息差企稳提供支撑。冀光恒进一步明确了息差目标:未来几年力争将息差维持在股份制银行第二、第三的位置,保持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三四十个BP的竞争优势。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对自身业务的信心,也为投资者传递了长期稳健发展的预期。在资本规划与分红方面,平安银行同样展现出“稳健为先”的态度。董秘周强表示,目前银行资本充足率足以支撑业务发展,暂无外延资本补充计划,将以“内生积累”为主。分红政策上,上半年分红率维持18%,与去年持平,冀光恒承诺将“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的分红比例”,年底分红将根据业务与资本状况确定,继续以实际行动回馈投资者。
感恩深圳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作为诞生于深圳的金融企业,平安银行与特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冀光恒在发布会上动情表示,平安银行是深圳特区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没有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银行的今天。目前,平安银行在深圳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多的资产与最高的利润贡献,这份“本土优势”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根基。未来,平安银行计划进一步发挥总部优势,依托深圳的区位与政策红利,为深圳及大湾区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这种与地方经济深度绑定的发展路径,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为银行自身找到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