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来财》是2025版的《好运来》吗?
来源 | 摇滚客
今日BGM,《八方来财》,揽佬
本文约2625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不知道你刷到没?最近小红书有个tag特火——
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全是各国“古早留子”们晒十几年前在欧美名校门口的打卡照。
一个个笑得那叫一个敞亮,背后的天蓝得跟开了超清滤镜似的,配文更是深情满满:
“那年代,随便刷爸妈副卡,张嘴闭嘴改变世界,总觉得明天肯定比今天强!”
现在全民集体怀念经济上行,就跟想念一个炸鸡配啤酒、却再也回不去的时期一样。
那时候的神曲也简单粗暴,一句“好运来,我们好运来”,或者华仔那句“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
土是土,但直接啊,上头啊。
那会儿谁都没觉得这有啥特别,反正日子天天向好,歌嘛,听着乐就完事了。
结果到了2025,说唱歌手揽佬和他的《大展鸿图》《八方来财》突然杀出来,用一股子魔性旋律血洗全网。
这歌简直像给这个焦虑时代打了一针止痛剂——
“来,来财”“步步高升,八方来财”、“万事如意,顺风顺水”……
这些吉祥话土到掉渣,却偏偏精准戳中了这届网友对财富最原始的饥渴。
2025年夏天,《大展鸿图》火得简直不讲道理。揽佬在Spotify上的月活听众居然干到了302.2万,比周杰伦还高!
这歌甚至冲进了Spotify美国飙升榜前20——华语歌此前还没谁做到过。
TikTok上更疯,#大展鸿图舞蹈挑战 泛滥成灾。
一帮人穿着我爸最爱的中年三件套——老式皮凉鞋、挂钥匙串的腰带、POLO衫立领,跳得那叫一个“不顾别人死活的自信”。
从广东土豪的别墅趴,到西班牙球星亚马尔的社交媒体,再到韩国女团演唱会现场玩梗……
这歌莫名其妙就成了一个全球文化接头暗号。
表面是又一首病毒神曲,但你细品,这其实是一场大型集体仪式——大伙儿借这首歌,诚实地面对:“是的,我就是想搞钱,非常想。”
别以为揽佬的歌只是“土嗨”就完了。他的歌词里藏着一整套完整的“广式富贵美学”:
“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
“来,来财,来,来财。”
“千事吉祥,万事如意,顺风顺水,天道酬勤。”
没直接炫富,没张嘴闭嘴豪车名表,反而带点古早味——特别像90年代南方民营老板信的那套东西。
你闭眼想想:温州人造革皮鞋、金利来皮带、梦特娇POLO衫……一股“半官半商”内味扑面而来。
揽佬自己也说,这歌灵感来自小时候爸妈带他去各种“成功的叔叔伯伯”家里吃饭见过的世面。
所以他写的不是现在,而是上一个经济高速期里,大伙对“有钱”最直白的想象。
最好笑的是,歌爆了之后,全网都在猜他靠《八方来财》赚了1.2亿。
结果他接受采访一脸懵:“我要真赚了1.2亿,还在这陪你唠?早当幕后大佬去了。”
绷不住了,但这波操作,反而更坐实了这首歌的底层人设:它简直就是90年代成功学在经济下行期的一次完美借尸还魂——
用最复古的财富人设,安抚最焦灼的现代心灵。
《大展鸿图》能火成现象级,背后那套直给吉祥话立大功。它像一层糖衣,包裹着整个时代的集体性焦虑。
这也不是什么新发明,根本是老套路玩出新花样——
华语乐坛祖上早就阔过:
蔡国庆老师《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天天祝你平安快乐;
刘德华《恭喜发财》过年放到耳朵起茧;
还有宋祖英的《好日子》,句句都是“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全都是经济腾飞期量身定做的BGM。
但如今呢?经济进入波动模式,吉祥话的功能也变异了。
大家追着《大展鸿图》又唱又跳,早不是图个乐呵,根本是在搞集体心理按摩——
靠重复大喊“来财”“高升”,对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慌。
越虚,就越要大声喊;越没底,就越要模仿稳定。
有人认真发问:为啥现在就写不出《好运来》那样的“经济上行之歌”了?
要我说,《大展鸿图》就是2025版的《好运来》——只不过它更适配这个年代的传播底色和情绪分辨率。
《好运来》诞生于经济坐火箭的时期,它的乐观是发自肺腑的、往外溢的;《大展鸿图》则出现在迷茫周期,它的乐观是自我催眠的、硬撑出来的。
一个是“有者の歌”,一个是“缺者の呼唤”。
这届年轻人(和中青年)是真的渴望,渴望到必须把愿望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喊出来,必须复读到形成集体咒语,甚至必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仿佛只要一起喊得足够大声,经济上行就真的能被“喊回来”。
回头看小红书“古早留子”们怀念的“经济上行时的美”,哪是真的怀念刷副卡啊?我们怀念的,其实是那种“未来必然比现在好”的无限可能性。
增长不停、机会管够、上升通道敞开。
《大展鸿图》作为这样一首时代“挽歌”,最悖论的地方也在这:它一边深情回望那个黄金年代,一边又滑稽地适应着当下。
不批判、不反抗,反而用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拥抱现实,靠复读吉祥话,模拟已经消失的“上行感”。
揽佬自己一句话捅破窗户纸:“因为我很缺钱,所以我写了这首歌。”
绷不住了,但也真相了:正因为没有,才要大声唱;正因为得不到,才要重复说。
所以我们怀念《好运来》《好日子》,其实是在怀念它们所代表的一整个时代确定性——那个“明天一定会更好”的共识。
换句话说,当下这些吉祥话神曲的翻红,根本不是什么盲目乐观,而是咱们对经济上行期的一场深情悼念。是一曲用欢快节奏硬撑起来的、给过去时代唱的挽歌。
我们只不过想伸手捞一把那个渐行渐远、充满可能的黄金时代的尾巴——哪怕就一秒,哪怕,是靠一首歌造的幻觉。
《大展鸿图》能爆,最根本的原因是:哪怕经济上行已成为过去式,人们对它的渴望,却变成一股贼拉强大的文化动力。
这动力可能外显成荒诞的、简陋的甚至有点“土”的表达,但背后是真真切切的集体心理刚需——
想要稳定增长、想要积累财富、想要把日子过好。
最巧妙的是,这歌还藏了一重超精巧隐喻:它采样了粤剧《帝女花》里一句冷门唱词——“雾烟暗遮世外天,有仙山幻作月台殿”。
《帝女花》本身是悼念明朝灭亡的悲剧,用最华丽的唱腔,唱最深的失去。
《大展鸿图》无意中完成了一曲双重奏:表面歌词拼命喊“来财”,底层旋律却在悄悄祭奠一种永恒的逝去。
这像极了当下所有人的心境:我们越热切地喊“来财”,越拼命渴望上行,就越心知肚明——
那个被认为理所应当的、增长无限、机会遍地的黄金时代,大概率是真没了。
我们用最喧闹的节拍,试图盖过旋律里自带的悲伤,结果却是越热闹,越显得悲凉。
也许有一天,经济上行真的回来了。
到时候人们再听《大展鸿图》,心情会挺复杂:一边尴尬“我那会儿咋信了这个”,一边理解“是啊,那会儿我是真的渴望。”
就像我们现在听《好运来》似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