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高军涛:跨学科融合与垂直大模型构建是未来医学AI的关键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博士,晨星基因(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军涛在主题论坛三“AI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革新”上发表以下观点:
感谢主持人提供这个机会让我向大家汇报我的一些思考。
我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做了博士后,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我很享受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科研环境中与来自各国的学者交流。2012年我回到清华大学,至今已经在清华工作了13年,始终聚焦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医学与工学结合的方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医工交叉”。
我的研究领域更具体地说,是多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比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如何用于临床。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是,传统的癌症手术中,医生往往依靠经验来判断切除组织的边界,这其实是非常不确定的。在现实操作中,医生很难精确判断哪些细胞是癌细胞、哪些是正常组织。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好。我们希望通过结合图像、分子等多个层面的信息,提升癌症边界识别的准确性。
在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大学也在积极推进与国家和企业的纵向与横向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经费支持了我们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过去十多年,我本人参与指导了二十多位研究生和博士后。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研究重心也向“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构建倾斜,特别是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融合的方向,开发适用于特定生物医学场景的智能模型。
大模型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产教融合的过程。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产出高质量论文,也参与到模型的开发和训练中来。这方面,计算机系的学生和教师是重要的合作者,而我本人所在的是医学院。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在跨学科之间实现高效协同,尤其是将模型成果应用到临床中。
举一个产教融合的实际案例,我们团队开发了一款用于癌症早期诊断的新型医疗设备。它的核心原理是用拍照的方式进行分子层面的图像识别,从而实现多基因的可视化。这款设备整合了图像识别AI与多组学大模型两个模态,在识别癌症早期信号上具有显著优势。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两轮融资,正在推进第三轮,同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证书,以实现临床应用落地。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的发表,而是将这些成果真正转化为可以应用在医院、造福患者的技术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医院、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也至关重要。我们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等顶级医院有长期合作,也在一些地方推动设立联合研究院,进一步促进科研、教学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总之,在AI浪潮下,我们希望推动一种更系统的产教融合生态:学生在研究中成长,技术在应用中转化,资源在协作中整合。我也期待在这个方向上能够持续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和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