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正地運 成交萬億可期

作者:盧永雄,巴士的報總編CEO,全國政協委員。

500

追涨杀跌,涨起来的指数和成交量,肯定同时也有信心,这个时候出台改革方案大概率更容易成功。

500

世界超級大都會都是處於海岸之濱,上海、廣州、紐約、三藩市就是最好的例子,香港也是那樣。過去世界經濟的關鍵是航運業,在大陸邊緣的優質港口,食正地運,才有重大發展。

現代社會航運固然重要,但除了人流和物流之外,還有資金流。資金流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股票市場。回首香港百年,歷史飛速輪轉,香港曾經是航運中心、製造業中心以至金融中心。

後來製造業流失,航運業北上,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內地更加依賴紐約的金融中心,香港一度失去魅力。如今美國吹起反全球化的逆流,虛擬的地球分裂成兩半,紐約不再是中國資金首選的國際募資中心,香港的機會又來了。

本星期一內地股市上升,上證綜指升至十年高位,滬深兩市成交合共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港股同樣交投暢旺,單日成交3697億元。有人聚焦香港衰落的一面,天天訴說滿街吉舖,亦有人著眼於香港興盛的一面,看到香港股市萌發的機遇。

500

去年上半年港股每日成交只有1000億,到今年上半年港股每日成交已經達到2400億,但這只是起步,不是終點。

試想10年後到2035年,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強的經濟體,由於內地仍然有外匯管制,資金不能自由進出,內地金融市場很難發展成為全面的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作為資金自由港,得天獨厚,如果要和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相匹配,香港股市作為中國對外募資中心,在十年之內,日成交應該要升上1萬億港元,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一年前如果說港股未來日成交有1萬億,人們會說我是一個傻瓜。但今天說港股未來日成交1萬億,人們的反應會溫和一點,會反問「不會吧?」不敢再說絕無可能。

港股要擴大成交有100種可能,內地優質公司不斷來港上市,本身就已經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投資港股,但香港仍然要做更多的結構性改革,積極搶生意。

第一、24小時交易

倫敦股市研究24小時交易,美國納斯達克市場計劃在2026年下半年實施每天24小時交易,香港要積極應對。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會研究24小時交易。24小時交易需要交易系統升級、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和監管架構配套成熟,才可以逐步實施。

500

港交所對24小時交易的積極態度值得支持,但實施的速度適宜加快,香港不做,其他人也會做。不要以為資金就是這麼多,即使24小時交易也不會增加很多交易量。

香港24小時交易並不是吸引本來的交易者深宵繼續炒股,而是面向整個和香港不同時區的外國市場,特別是美洲市場。如果香港的交易時間與他們日間配合,若成功吸引美洲投資者炒港股,要雙倍香港的日交易量並非不可能。

第二,研究納市的交易模式

美國紐約交易所在1792年創立,24個經紀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自此成立了紐交所。

179年後,納斯達克交易所入場,這個交易所創立於1971年,它與紐交所最大的不同,他一來就全電腦交易,沒有人手交易制度。

納斯達克為了吸引公司上,上市的門檻較低、上市條件寬鬆,結果吸引了大量的大型科技公司到那裡掛牌上市,包括蘋果、微軟、Google,這些公司後來變成巨企,納斯達克交易所就「妹仔大過主人婆」。

納斯達克分為3級的市場,最高級的是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第二是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而入門版是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專為小型科技公司而設,有1700隻股票掛牌。

由於財務要求寬鬆,吸引大量創科公司在納斯達克資本市場類別上市,然後好像「打木人巷」一樣,逐級上升。

香港近年放寬了對科技股,特別是生科股的上市規定,也吸引了大批內地科創企業來香港上市,但香港對中小企業的上市門檻仍然很高,而且上市費用高昂,即使現在美國市場變得對中國公司很不友善,我也聽到內地創科公司的老闆說,來香港上市的門檻太高,所以被逼要去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中小型創科公司的上市市場,香港不吃,自然有其他人吃,而當年香港搞的創業板已經是完全失敗,一度淪為「啤殼」場地,上市後賣殼。有一個金融界人士告訴我,現在都不好意思派一張創業板上市公司主席的名片給人。

香港已經做爛了創業板的市場,其實可以將它完全取消,改造成一種類似納斯達克的新型市場,吸納由中小型的科創企業在港上市。

地運轉移,香港機會處處,不要以為金融業不會帶來就業。當十年之後港股日成交升到1萬億的時候,你就知道金融業可以如何帶旺香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