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生万物》: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平民史诗
电视剧《生万物》自8月13日起在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开播以来,创下多项收视佳绩。
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获奖作品《缱绻与决绝》,其精心打造的叙事与影像生动地诠释了剧名“生万物”,颂扬了华夏农耕文明的生机与活力,是一首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平民史诗。
贯穿《生万物》全剧的关键字无疑是“地”字,中华传统文化天然蕴含深厚的土地情结,围绕耕作运行的社会生活孕育出了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与生存哲学,小至小农家庭的孝悌尊卑,村落乡里的仁心互助,大至儒家庙堂尊奉的忠信节义、大同理想,皆出于此。
紧紧围绕“地”字做文章,让《生万物》扎根民生,满溢地气。
该剧坚持以平民视角展现时代变革,从土地革命到抵御日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作为重要背景未曾缺席,但庄稼人为食粮奔波的日常生活图景始终占据着舞台中心。
润物无声的生活流气质让本剧区别于同年代背景的其他作品,罕有地道出了“战乱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的平民本位话语。
全剧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生活史画卷,事无巨细地描绘先辈们如何垦荒、置地、买牛、婚娶、接生、送葬、走脚、团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年代氛围将观众引入剧中,与人物同种同收,同喜同悲。
《生万物》在人物塑造方面尽显中华民族性情中的温良底色,亦不回避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剧中的天牛庙村是无数中国村落的缩影,群像涵盖了彼时农村社会横截面中的各色人等。
与同样以土地改革为背景的文艺作品《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不同,《生万物》中的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难以用简单的口号“打倒土豪劣绅”一言蔽之。
剧集客观还原了旧中国乡村错综复杂的阶级生态与生产关系,在表现土地革命大潮给乡民个体带来的内外冲击时,辩证地体现了人性的多面与幽微。
创作者并未将地主与农户形象作脸谱化处理,剧中包含众多“圆形人物”,他们受时代和阶级身份局限,有些甚至有着严重的人格缺陷,但即便可恨之人亦会在某些时刻展露人性温度。
典型人物如天牛庙村第一财主宁学祥(倪大红饰)。
与人们印象中骄奢淫逸的老财主不同,宁学祥内心的身份认同仍是“庄稼人”,他辛勤干农活伺候田地,乐在其中,该角色对祖业田产的执念不只出于贪婪,亦是勤劳节俭品性使然。
反观农户群像,有人秉持朴素的道德观,向阳生长,也有些好逸恶劳、心胸狭隘的流氓无产者,最终堕落为马匪、汉奸。
有德与否不论出身,本剧将各色人物从阶级代言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体,个人性格决定了命运。
女性群像更是无谓贫富尊卑,各有光彩。
女主人公宁绣绣(杨幂饰)坚韧聪慧,她作为地主之女,却不以务农为苦,反而从劳动中获得了精神满足,拥抱超越门第观念的真挚爱情。
如果说宁绣绣是集各种美好品质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其他女性角色则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统女性在新旧思想交替之际的挣扎与觉醒。
朴实厚道、善解人意的好婆婆大脚娘(迟蓬饰);
集贤良与愚昧于一身的费左氏(秦海璐饰);
天真懵懂的宁苏苏(邢菲饰);
为生存牺牲了爱情的银子(蓝盈莹饰)……
创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绘这些角色,正视时代局限,不轻易以当代观念居高临下评判她们的选择。
相比二元化的阶级阵营划分,天牛庙村的村民作为长期共居一地的乡亲,恩债关系盘根错节,人情亲缘千丝万缕,凸显礼俗社会特色。
令人感动的是,当外敌入侵,所有乡民均意识到“破巢之下,安有完卵”,遂放下小农一己之私,彰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家——乡——国”共同体意识。
《生万物》讲述齐鲁大地乡民往事,华北平原的风景与民俗是该剧影像编码的重中之重,创作者大量使用高空拍摄的大远景展现雄浑壮阔的大地之美。
地块或黄绿交织,或白雪皑皑,当主人公躺卧、漫步田地之上,并不显得渺小孤单,反而与土地融为一体,尽显天人合一的和谐。
当镜头特写麦穗与泥土时,画面唤起联觉,香气与芬芳透过屏幕传递。
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天牛”陨石,是民间信仰的具象体现,见证了主人公人生路上的种种奇缘。
例如宁绣绣一身红衣立于天牛侧畔的雪景名场面,寓意着她的新生。
剧集巧借民俗仪式表现农耕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二月二,踅谷仓”“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云往南,水推船”等农谚在新春祈福、旱季求雨、芒种割麦等重要场合被乡民集体颂念。
诗意化的超现实瞬间如灵光乍现,是点睛之笔。
例如“试春气”仪式上,田间竹筒里飞出洁白羽毛,肉眼可见春气萌动,大地苏醒,羽毛在众人虔诚的目光里飞上高空,这是独属于庄稼人的浪漫情怀。
剧中的乡土中国在四季流转中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生生不息。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将中国人的人际格局比作“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国人的人情之美,正生发自这种流动性与同心感之中。
《生万物》剧如其名,以生为旨,以地为引,将“家”的同心圆层层扩散,借小家小村见国族精神。质朴的土地信仰中蕴含着至真至简的大道,蕴养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这在浮躁的加速年代更显珍贵。
《生万物》作为年代剧,讲述乱世却不失恬淡韵致和乐观精神,是对于当代观众的激励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