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竟能救助抑郁患者,帮助他们走了出来

500

最近我和一些有抑郁倾向,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得了抑郁症的人聊天,他们中多数都是白领,有的甚至还是日本著名公司的中层领导。我用我独特的方法和他们一一交谈,最后,他们都像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如沐春风,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日本的工程师甚至还发来自己吃火锅的图片,说他从没有这么高兴过。当然,这个治愈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中间还会有反复,所以,我随时等候他们再来找我。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共同的问题,现在总结如下,供朋友们参考:

 

一、羞耻感。得了这个病以后,觉得自己见不得人了,整个社会都抛弃了自己,所以,有的人竟然几年不出家门,不与别人交流,甚至不说话,只能自己偷偷在网上寻找心理学方面的书看,自己给自己治疗,结果病得越来越重。

 

二、拒绝吃药。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心理问题,不是生理问题,所以,不看医生,不吃药,认为自己只要做一个心理咨询,或自己看这方面的书就可以了。结果,事与愿违。

 

 

三、拒绝永久服药。有的人经过药物治疗以后,效果很好,结果,自己偷偷的把药停了。几年后,病情复发,还要吃药,而且,量还增加了。说句实话,这种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终生服药,至于为什么,我做了自认为科学的解释,他们都很信服。

 

四、认为中医能治好,只吃中药。其实中医治不好这种病。西医都研究了100多年这种病,有100多种药可以选择,你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适合你的药,调到适合你的量就是最好的药。

 

 

五、认为不能要孩子了。其实只要你的病情稳定了,在精神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指导下,就可以怀孕,并且要定期产检。

 

六、究竟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抑郁了,我用自己的方法,教给他们怎么判断,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如此等等。

根据搜索结果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抑郁症现状及治疗情况如下:

一、抑郁症患者规模与分布

1. 患者总数截至2025年,中国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人,占全国成人群体的比例达3.4%(即每10人中约有1人面临抑郁风险)。

青少年群体:18岁以下患者超2800万,占比30.28%,其中半数以上因抑郁休学,但专业休学机构不足。

地域差异:香港地区患病率为全国最高。

2. 疾病负担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每年约28万人自杀,其中40%与抑郁症相关。

二、治疗现状与缺口

1. 治疗率极低

不足10%的患者接受专业治疗,公众认知不足、病耻感强是主要障碍。

对比数据: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但实际规范就医比例严重不足。

2. 治疗资源短缺

针对青少年休学的专业疗愈机构全国仅数十个,远无法满足2800万患者需求。

基层心理服务覆盖有限,部分患者误至神经内科等非专科就诊。

三、抑郁症的核心治疗方法

结合临床指南与搜索结果,规范治疗包括三类:

1. 药物治疗

一线方案: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副作用较传统药物更轻,常见副作用为短暂头晕、胃肠道不适。

重度患者:可联用抗精神病药增强疗效。

2.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尤其适用于轻中度抑郁。

家庭支持:对青少年患者,父母需通过耐心沟通、陪伴参与疗愈。

3.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ECT):针对药物无效的重症、伴自杀倾向患者,效果显著但需严格评估。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无创调节脑区神经活动,副作用小。

关键原则: 早干预优于“硬扛”!抑郁症复发率高,需遵医嘱足疗程治疗(药物+心理联合疗效最优),同时配合规律作息、运动及社交支持。

四、改进方向与社会呼吁

1. 提升公众认知

消除“抑郁症=脆弱”的偏见,减少患者病耻感。

2. 完善医疗资源

扩大精神科专科覆盖,基层医院增设心理门诊。

3. 青少年专项支持

推动学校心理筛查,建立休学-复学衔接机制,减轻升学压力。

引用世卫组织警示: 抑郁症已成全球第二大疾病,需全社会共同面对。若您或亲友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请立即前往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勿选神经内科)。

如果你不愿意去医院,可以先找我聊聊。我的微信是wujinguang114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