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2025上半年净利近乎“腰斩”,拿地362亿新增35项目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2025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表现呈现出鲜明的“双面性”:销售端以1222亿元合同销售额稳居行业第二,拿地动作频频新增35个项目;但盈利端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9.7%,负债水平也随拿地增加升至高点。在“活着是发展前提”的行业共识下,这家房企正试图在去库存、谋发展与降负债之间找到最优解。

销售目标过半

下半年剑指1600亿自投目标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态势,绿城中国却在销售端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据中期业绩数据,公司上半年实现总合同销售额约1222亿元,位列行业第二;自投项目销售额803亿元、权益销售额539亿元,均跻身行业第五。这一表现为其年初定下的“自投销售1600亿元”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目标完成率已超五成。

从销售策略来看,绿城中国上半年的打法精准贴合市场节奏。一季度抓住行业“小阳春”窗口,坚持“流速优先、量价平衡”原则;二季度则聚焦“首开兑现+存量去化”双主线,17个首开项目价格兑现率、去化兑现率分别达88%、82%,均优于2024年全年水平。针对2021年及以前的存量项目,公司通过“老盘新做”策略,从营销推广、服务焕新到产品优化全面升级,同时强化人员激励与管理层考核挂钩,最终存量项目完成率达104%,超额完成指标。

对于全年目标,绿城中国副总裁李骏信心十足。据其透露,截至7月底,公司自投项目销售额已达857亿元,下半年自投可售货值约1763亿元,其中首开货值714亿元。结合当前去化节奏,公司不仅有信心完成1600亿元自投目标,还预计2025年自投销售额将与2024年的1718亿元基本持平。不过李骏也坦言,行业真正走出低谷仍需数个季度,市场信心修复与政策效果传导尚需时间。

盈利短期承压,毛利率筑底待回升

与销售端的稳健形成反差的是,绿城中国上半年盈利指标出现大幅下滑。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533.68亿元,同比下滑23.3%;归母净利润仅2.1亿元,同比降幅高达89.7%;毛利71.59亿元,同比减少21.4%。

对于盈利下滑,绿城中国执行总裁耿忠强将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交付节奏不均,上半年交付面积同比下滑22.7%,直接导致收入减少,但他强调若以全年维度看,2025年收入规模预计与2024年基本持平。二是库存去化策略影响,为加快长库存周转,公司上半年采取价格折让措施,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9.38亿元,其中存货减值17.17亿元、应收账款信用减值2.16亿元,这一减值金额较2024年同期增加10.7%,进一步拉低净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盈利承压,绿城中国上半年毛利率仍实现微升。数据显示,公司中期毛利率为13.4%,较2024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上海外滩兰亭2期项目的交付结转——该项目贡献收入近50亿元,毛利率达35%,显著拉高当期整体毛利水平。

耿忠强指出,从全年来看,受收入结转结构与重难点库存去化影响,2025年毛利率预计低于2024年,处于行业底部区间。但他也释放出积极信号:目前公司已售未结项目毛利率整体高于已售已结转项目,近两年新获取项目平均毛利率约15%,部分项目超20%,随着这些高毛利项目未来逐步交付,毛利率有望进入温和回升通道。

拿地聚焦一二线

下半年节奏放缓控风险

为支撑销售目标与未来发展,绿城中国上半年在土地市场表现活跃。据行政总裁郭佳峰介绍,公司上半年新增35个项目,权益土地款362亿元,新增货值907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135%、172%。从区域分布看,这些项目高度聚焦核心城市,一二线城市占比达88%,其中杭州市占47%,浙江省内(除杭州)占14%,长三角其他区域占21%,区域集中度显著。

“我们坚持‘做一成一’的拿地标准,上半年获取的35个项目年内均可首开,预计年内销售转化率能达55%。”郭佳峰表示,截至8月20日,公司年内新增货值已超1200亿元,这些新项目预计可为2025年贡献约500亿元销售额,为销售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面对下半年市场变化,绿城中国已决定调整拿地策略。郭佳峰坦言,7-8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表现低于预期,土地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三四线城市持续遇冷,一二线城市热门地块竞争激烈,局部区域地王频出,地块风险有所上升。基于此,公司计划放缓下半年拿地节奏,全年拿地货值目标将根据销售现金流动态调整,大概率落在1200亿-1300亿元区间,重点关注稀缺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地块。

负债升至高点

年内计划优化结构降规模

上半年密集拿地也推高了绿城中国的负债水平。截至6月末,公司净资产负债率较2024年底上升7.3个百分点至63.9%;总借贷规模达1430.27亿元,同比增加4.3%;其中银行借款1169.24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1.8%;而银行存款及现金则减少8.5%至667.95亿元。

耿忠强解释,有息负债增加58亿元主要因两方面:一是上半年抓住优质地块供应窗口期,拿地支出增加;二是为加快资金回笼,公司主动推进开发贷申请,导致银行贷款阶段性上升。他同时承认,与同行相比,绿城当前负债率处于偏高水平,因此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总额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

“我们不会一味追求快速降负债,而是要在去库存、谋发展、降负债之间找到平衡。”耿忠强透露,预计2025年底公司总负债降幅将与2024年相当,未来将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库存去化、优化融资结构等方式,逐步降低负债规模,夯实财务安全。

从债务结构看,绿城中国已取得一定优化成效。截至6月末,公司一年内到期借款占比降至16.3%,创历史新低;平均融资成本也从2024年同期的4.0%降至3.6%,期末融资成本进一步降至3.4%,融资成本优势持续凸显。

在行业调整期,绿城中国正以“销售稳规模、拿地择机而动、负债逐步优化”的策略应对挑战。随着下半年市场逐步探底企稳,以及高毛利项目交付与库存去化推进,这家房企能否实现“活着”与“发展”的双重目标,仍有待时间检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