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做口译感觉到个有趣的现象:拼音说的越来越多了

作者:就叫阎Yu

起因是8月20日的科隆游戏展上,最后发布的《黑神话:钟馗》预告片里英文就是Zhong Kui,主持人之后解释Zhong Kui, CN’s ghost catching god.然后YTB上开始多了很多钟馗的英文科普视频,这让我突然想到这两年做口译好像也是这样。遇到很多我们文化特色或者社会生活里的独有概念,不会再急着找个对应的英文,而是直接读中文拼音,再去做个英文解释。

500

比如抖音就是Douyin,再附上解释CN version of TioTok, 滴滴就是Didi, CN Uber, 微博就是Weibo, 再解释是CN Twitter。甚至有些有对应英文表达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两年也越来越被拼音取代。比如我之前在使馆陪大/使去故宫的时候,她聊起来故宫就是Gu Gong,反而是对方还在说the Palace Museum。再比如过年的时候,在馆子里大家会说Chun Jie Kauai Le,大/使会说要给大家Hong Bao。再比如在商务晚宴的时候,我听到外宾说Kuai Zi、Huo Guo和He Cha的频次早超过Chopsticks、Hotpot和Drink Tea。好多次在喝茶的场合,如果不是做译员而是扮演接待角色的时候,我会带着做/讲一下叩手礼,尝试帮助对方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记忆链条Chinese Tea=Cha=一套独特的文化,而不是立顿,不是其他。我记得有个重要客户多次来点名让我煮Chen Pi Bai Cha,在他脑子里Chen Pi Bai Cha这个概念已经对应起来一个独特的事物和场景了。

还有一次做活动,涉及到蹦蹦车,我们在最初翻译的时候就用了Beng Beng而不是Three-wheel vehicle,后来大家也整天Beng Beng叫着。你去叫它Beng Beng再解释它是类似于Three-wheel vehicle的东西和直接叫它Three-wheel vehicle是完全不一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是我们主动要改的,比如一些地名的翻译。但这两年我遇到更多的是外国人在主动去读拼音,然后去了解拼音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概念。

再想到钟馗的前作《黑神话:悟空》里,悟空就是Wu Kong,他不是Monkey King,二郎神就是Erlang Shen,他不是Erlang God或者Three-Eye God,我们文化概念里的神和God是不完全相同的。你会看到几乎每个耍这个游戏的Youtuber去读拼音,甚至去了解《西游记》,去做科普视频。而黑神话悟空的结尾放了一段大闹天宫的动画,并且配了西游记的音乐。那些Youtuber无一例外眼眶红了,有的甚至流眼泪了,我相信绝大多数没看过《西游记》,但有时候珍贵的文化瑰宝所反映的情感和精神是跨越语言的。

之前去一些东南亚、南亚或者中东小国家的时候,会发现英文标识有时候甚至要比本国语言标识都大,他们没有太多自己文化,或者自己文化不够强势。记得有次在科威特有个商务晚宴,对方官员在介绍了十几分钟科威特之后,就开始聊川普,聊美国文化。

这是很多小国的无可奈何,他们没那么多东西可以挖掘,而我们则不同,我们有一套自己的一切,包括完整的社会文娱体系、历史体系。尤其口罩之后的这几年,以及14天-visa free后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了解我们这套文化体系和社会生活,包括玩儿Mixue和东方明珠这个梗。

这和过去很不一样,我记得10年前,英语老师在讲到一些食物和景点的时候,还在用一个英文语境里已经有的东西给它命名,我记得馒头是Steamed Bread。但现在陪外国客户晚宴的时候,对方会直接要Man Tou,因为在他/她的脑中,Man Tou=馒头这个东西,而不是bread。

我又想起来十年前我有英语老师还吐槽过地铁里的站名标的是拼音而不是英文,当时我就在想标拼音才是正确的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讲英文,而几乎每个国家的的人都能读出来拼音,假如一个外国人问老大爷老大妈路,你猜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和Haishi Daxue哪个能带来有效沟通。

其实所有这些抽象来看,就是十年前提到的一个概念文化自信。这两年已经很少听到喊文化自信了,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比如很多领域还没有定义权和解释权,英语仍然是全世界最强势的语言。纵然如此,作为一个译员,我还是很幸运见证了这几年的一个改变,从小时候仰视世界到近两年平视世界,并且一直在用我的方式去传播更多拼音及其背后的文化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