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背30年房贷是最蠢的事儿
文/挪威
刚毕业大概两三年我就买房了,在广州的第一套房,那会儿确实开心了好一阵子,觉得城市大有容身所,为了工资够还房贷我租了个300块钱的房子住着,在广州,300块钱,居住环境是怎么样大家应该能想像得到。
我这么形容吧,那是城郊城中村里最偏僻最古老的一栋房子,楼下还有堆柴禾的房子。
所以很快就开心不起来了,人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无论如何都开心不了的,然后那阵子我写爆了一篇文章拿到了几万块奖金,并且出版的书拿到了第一笔稿费,很快就从那边搬出来了。
到我现在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我考量最大的因素,就是如果我不吃不喝我能扛几年不出现财务危机,所以我尽可能去压低预算,首先国内的环境无论是教育资源限制还是租客保护等等,坦白讲,都不支持我拖家带口地租房在这个城市生活,你生活过你就知道。
比如我想起我带我女儿去报名小学的时候,学校除了审核房产证还要审核住建局上的名单,也就是人户一致,生怕放过一个没在这片土地交钱但享受这一块教育资源的家庭,漏网之鱼,人人喊打。
这算是屈服于现实的一面,但考虑各方面资源下,我仍然坚持尽可能压低预算,因为我不想背过多的房贷,站在我31岁的年纪,我可以非常笃定地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强背30年房贷是最蠢的事儿,没有之一。
经常有读者问我相关的问题,这就是我的观点,得出这个观点是因为我琢磨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人生幸福是什么,是多样性,幸福这个概念和多样性这个概念,甚至可以直接划等号,幸福=多样性。
给你一个空间,给你一个工位,给你一个从空间到工位的固定线路,然后你像上了发条似的的来来去去,不会有任何幸福感的,哪怕这个工位是在这座城市的CBD,你抬头能看到城市霓虹灯。
多样性的枯竭,对任何生命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来说,都毁灭性的后果,森林如果只剩一个物种这个森林就完了,你吃东西如果就只吃一种食物你身体就完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从营养学的角度其实都在强调多样性。
而强背房贷背30年这件事,属于直接对「多样性」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强背」肯定意味着房贷支出要占整个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最重要的是时间,长达30年。
这意味着你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闲钱去创造多样的体验,任何创造都需要成本,有人可能觉得这些体验不重要,不不不,很重要,非常重要,就算你找到了热爱的事情,这些体验也很重要。
因为新奇很重要,多样性很重要。所有能带来多样性的东西,比如一个新产品的发售,新游戏的发售,新衣服的发售,消费主义?去他大爷的消费主义,紧巴巴地一个月把三分之二的工资交给银行还房贷这么不说消费主义了?把爹妈钱包都拿出来给开发商建房子用这么不说消费主义了?而且开发商建的什么破房子。
放弃对概念的信仰,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应该围绕自己来建立。你觉得重要的东西,才重要,按照我现在的生活习惯,每天我11点起床的时间段才叫早晨,我按照自己的秩序活着,只是偶尔和世界秩序衔接。
比如我,我一个村里做题家,我读高中的时候看班里同学用刚出的iPhone4玩切水果特别羡慕,但我直到24岁毕业了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iphone,我就觉得iPhone很重要,所以苹果出新机我一般都会买,以旧换新其实成本也不会,特别是对比31岁这个年纪其它项的支出而言。
人在青少年时感受到的匮乏感,会在成年之后对自己的决策有很大影响,这很正常。
总之,强背任何长达几十年的债务,都是很蠢的行为,因为直接彻底杀死了生命体验的多样性,别扯什么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无价的,像下班路上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看夕阳不花钱但很幸福,偶尔刷到搭配很轻柔BMG的短视频会很感受到一些美好,但视频里的人在剥离了这些音乐和滤镜之后真的觉得美好吗?
我也坐过马路牙子,我也看过夕阳,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没啥可美好的,因为都是汽车尾气,而且30年也是很漫长的一段时光,而未来曲折不定,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量力而为。
我说得极端一点,冲动消费买个万把块的电子产品和包包,都还好,但拿出所有积蓄再强背上几十年债务,这是真的冲动消费,而且跳进去就很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