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向主题性花鸟画系列作之五:论主题性花鸟画在花鸟画史中的位置

李志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中国主题性花鸟画专项研修班”导师,兼任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题性花鸟画在花鸟画史中的位置

为简明扼要阐述这一问题,我们先对花鸟画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根据前述内容,花鸟画的发展历经多个关键阶段:唐宋时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代表性绘画形式为工笔花鸟画;元代文人画兴起,水墨花鸟画成为重要分支,为后世写意风格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是写意花鸟画的鼎盛期(小写意为主),形成第二个高峰;清末民国时期,大写意花鸟画在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推动下达到新高度,构成第三个关建发展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主题性花鸟画则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发展出的新的重要方向,成为花鸟画创新探索的代表性方向之一,且较为突出,显现出引领潮流的主导意味。

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推进,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契合时代特征的绘画面貌与绘画形式,且每种新的绘画形式都不是单一承接前一种形式,而是在多元传统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成,绝非简单重复。因此,中国绘画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变革的历史——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当下仍有部分人对中国画的变革持担忧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画若吸收其他绘画艺术的长处,会变得“非驴非马”,丧失其纯粹性。但试问,中国画真的有过绝对的“纯粹性”吗?事实上,中国画本身是包容性极强的画种,它只会通过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来充实、壮大自身,而非被同化。像明清小写意花鸟画,相较于唐宋工笔花鸟画,变革难道不大吗?清末民国大写意花鸟画,相较于明清小写意花鸟画,变革难道不大吗?当代主题性花鸟画,相较于清末民国大写意花鸟画,变革难道不大吗?所谓“真正纯粹的中国花鸟画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谁能准确界定呢?

需要明确的是,明清时期的小写意花鸟画,并非直接从工笔花鸟画单一演变而来,而是在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画(如赵孟頫“以书入画”、王冕墨梅)的基础上,融合工笔的写实精神与文人的抒情性,最终形成的成熟风格,是对传统花鸟绘画语言的进一步丰富。

总之,只要不脱离中国画的核心形式因素,且建立在中国文化根基之上的绘画形式,都属于中国画。小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相比,能说小写意花鸟画是“非驴非马”吗?大写意花鸟画与小写意花鸟画相比,能说大写意花鸟画是“非驴非马”吗?同理,主题性花鸟画,以及20世纪以来融合西方素描造型规律、仍保留中国画笔墨特质的当代人物画,还有李可染先生借鉴西方绘画光影原理、以传统积墨法为根基所创的逆光山水画,这些无疑都是中国画,且是极具时代价值的中国画。

综上,主题性花鸟画是继工笔花鸟画、小写意花鸟画、大写意花鸟画之后,花鸟画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新形式。

500

李志向《近水图》

500

李志向《嬉戏》

500

李志向《熏风》

500

李志向《故乡情》

500

李志向《竹林鸣翠》

500

李志向《清唱》

500

李志向《沐春图》

500

李志向《花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