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飞机要来了!时速320公里:每公里3-4元就能坐

2025年8月25日,一条关于纯电动飞机的消息迅速引发热议——上海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E20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进入适航审定最后阶段,预计2026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款被媒体称为“空中出租车”的纯电动飞机,不仅以每小时320公里的最高时速刷新了公众对短途航空的认知,更以“每公里3-4元”的亲民票价,描绘出一幅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普惠图景。 

E20 eVTOL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倾转旋翼构型设计。与传统直升机依赖单一旋翼不同,E20的旋翼可在垂直起降时向上提供升力,巡航时向前倾转以推动飞机水平飞行。这种设计结合了直升机的灵活性和固定翼飞机的高效性,使其在200公里的最大航程内,既能实现城市楼顶起降,又能以260公里的巡航速度高效穿梭于城际之间。 

500

动力系统是另一大亮点。E20采用纯电驱动,搭载800V高压电气架构,不仅兼容现有电动汽车充电桩,还能在20分钟内完成电量从20%到85%的快速补能。时的科技创始人黄雍威曾公开表示:“电动航空的瓶颈在于能量密度,但我们通过轻量化材料与高效电机设计,将电池重量占比控制在30%以内。”此外,低噪音的5叶螺旋桨将巡航音量控制在40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环境噪音水平,大幅降低了对城市居民的干扰。 

“每人每公里3-4元”的定价策略,直接瞄准了大众出行市场。以北京到天津(约120公里)为例,单程费用约360-480元,与高铁商务座票价相当,但时间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这一价格背后,是时的科技对运营成本的精准把控:电动动力系统维护成本较传统燃油飞机降低60%,且无需专用机场,仅需小型起降坪即可运行。 

行业分析师指出,E20的潜在应用场景远超想象。除了城市空中交通(UAM),其在医疗急救、海岛物流、景区观光等领域均有落地可能。例如,舟山群岛等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传统轮渡需2小时的航程,E20仅需20分钟即可抵达。 

500

时的科技的动作远不止产品研发。2025年8月初,其位于安徽芜湖的智造基地正式动工,首期规划年产能200架,目标直指规模化量产。据悉,该基地将引入自动化装配线和数字孪生技术,单架飞机生产周期可压缩至30天。这一布局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中国民航局在《“十四五”航空运输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电动航空器适航审定,并计划2026年前建成3-5个eVTOL商业运营试点城市。 

国际竞争亦不容忽视。美国Joby Aviation、德国Volocopter等企业已率先获得部分国家的适航认证,但时的科技凭借本土化供应链和成本优势,有望在亚太市场抢占先机。据知情人士透露,东南亚多家航空公司已与时的科技接触,探讨联合运营的可能性。 

尽管前景广阔,E20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适航认证。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工程师李明(化名)表示:“eVTOL的审定标准与传统航空器差异极大,尤其在电池安全、飞控系统冗余度等方面需严苛验证。”此外,空域管理也是难题。目前国内低空空域尚未完全开放,eVTOL的航线审批仍需与军方、空管等多方协调。 

500

公众接受度则是另一道门槛。尽管时的科技宣称E20的安全系数“远超民航客机”,但普通乘客对电动飞机的可靠性仍存疑虑。对此,时的科技计划在首年运营中采用“飞行员+自动驾驶”双模式,逐步过渡到全自动驾驶。 

若E20如期在2026年投入运营,其意义不亚于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一方面,它将缓解大城市地面交通拥堵,另一方面,通过“空中公交化”降低出行时间成本,甚至可能催生“跨城居住”的新生活方式。 

正如时的科技CEO黄雍威所言:“电动航空不是替代现有交通,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维度。”当技术的齿轮转动至2025年,纯电动飞机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一张触手可及的未来出行门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