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咨询师,你会在咨询时记笔记吗?
在心理咨询室中,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既是辅助工具,也可能成为情感隔阂。对咨询师而言,把握好记录的尺度,是一项需要精进的专业艺术。
笔记既能辅助记忆、跟踪进展,也可能分散注意力、引发来访者的不安。对新手咨询师来说,它如同必不可少的“拐杖”,但专业成长的标志,正是最终能够优雅地放下依赖,实现从“记录内容”到“深度在场”的转变。这个过程需要系统的刻意练习。
掌握关键词技术,从“记录”转向“捕捉”
新手应避免追求完整句子,转而训练捕捉核心元素:核心情感词汇(如“愤怒”、“羞耻”)、来访者的原话和隐喻、关系模式、以及自身的反移情体验。这种练习如同画速写,用简单线条抓住神韵。日常可通过倾听对话,尝试用3-5个关键词概括内容来训练提炼能力。
把握创造性记录时机,最大化减少干扰
时机选择至关重要。理想时机包括:咨询开场记录议题、来访者自然停顿时、总结性时刻后。需绝对避免在来访者情绪激动、哭泣或深度自我暴露时记录——这些时刻,全身心地陪伴与倾听才是唯一要务。
强化咨询后的“黄金10分钟”复盘习惯
咨询结束后立即花费5-10分钟复盘,是最重要的专业习惯。依据少量关键词,趁记忆鲜活时补充完整过程记录——不仅记“谈了什么事”,更要记“是如何谈的”,包括情绪变化和互动模式。这个习惯能极大强化记忆和案例概念化能力,长期坚持后,会发现当场需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少。
在督导中成长,接受不完美
新手期的笔记焦虑常源于“怕忘掉重要信息”的完美主义。需接受不可能记住所有细节,而记住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可在督导中直接提出:“这场咨询我记了太多笔记,影响了共情,请您帮我看看如何改进?”有时,忘记的内容本身也具有价值——它可能触发了咨询师的防御或盲点,这恰是督导的宝贵材料。
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记笔记都必须建立在严格伦理基础上。知情同意是第一步,需在首次咨询时主动说明记录目的和保密性,并尊重来访者意愿。保密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笔记必须匿名化处理,纸质笔记锁入文件柜,电子笔记加密存储。
记笔记的终极目标,是让咨询师能够大部分时间无需笔记也能保持深度临在和专业记忆。这是一个将外在技能内化为专业素养的过程。当咨询师能优雅平衡记录与临在,笔记便从初期的“必要拐杖”,升华成为推动咨询进程、深化关系的艺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