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红包换3万罚单!霞飞化妆品虚假评价产业链的生存与围剿

电商评价体系的“毒瘤”:从霞飞化妆品3元红包案看虚假评价的治理困局

2025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纸罚单(沪市监浦处〔2025〕152025003467号),将老牌国货霞飞化妆品推上舆论风口。这家曾以“特别的白给特别的你”广告语风靡全国的美妆企业,因在快递包裹中放置“全五星+晒图返3元”卡片,诱导消费者生成823条虚假好评,最终付出3万元罚款代价。这一案例不仅暴露了传统品牌转型期的经营困境,更撕开了电商评价体系被“毒化”的冰山一角。

霞飞的“失足”并非偶然。2024年9月施行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五项明确禁止“以返现、红包等方式利诱用户作出指定好评”,而2025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将虚假评价纳入平台责任范畴,要求平台建立“不正当竞争举报投诉和纠纷处置机制”中国人大网。这意味着商家的刷单行为不仅面临行政处罚,平台若未尽到审核义务也将承担连带责任。

500

监管手段已从传统人工巡查升级为技术防控。拼多多等平台通过异常改价监控(如829元商品实付95元)、行为模型分析(同一设备高频下单)、暗语交易拦截(识别“S蛋”“鱼塘”等刷单暗号)三重防线,2025年上半年拦截虚假交易超2000万笔。大众点评更发布《评价透明度报告》,披露其通过“AI+人工”审核处置违规评价2000万条,对6万家商户实施处罚。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霞飞案中“2475元换3万元罚单”的成本收益比成为必然。

霞飞案折射出电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在江西吉安,某科技公司通过微信招募刷手,要求“搜索关键词-浏览5分钟-拍下产品”,将刷单嵌入真实消费场景;在浙江云和,范某某团伙开发“云创助手”软件,为5000余家商户制造2000万条虚假评论,涉案金额超亿元。更隐蔽的是,部分商家通过“用户体验官”模式,以红包返还本金佣金,形成“购买-好评-返现”闭环。

这种乱象的背后是利益驱动的产业链。一张伪造的“和田玉鉴定证书”仅需2元即可扫码验真,而“好评返现”卡片印刷成本不足0.1元,却能撬动商品搜索排名上升30%以上。中消协2025年报告显示,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虚假问题,“亲测有效”“后悔没早买”等模板化话术占比超60%。当“好评”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被彻底架空。

霞飞的困境具有典型性。这个创立于1985年的品牌,曾以潘虹代言开启国产化妆品营销先河,但在2022年获得上海梵创贸易50%战略投资后,未能将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反而选择“刷单炒信”的捷径。其天猫旗舰店46个SKU中,90%定价在20-30元区间,主打“平价彩妆”,但销量最高的18元唇膏笔却被曝存在“膏体易断裂”“色素沉淀”等质量问题。这种“低价走量+虚假宣传”的模式,最终导致品牌价值持续缩水。

对比其他案例更能看清问题本质:广州市增城区某公司因“好评返现”被罚21万元,其实际刷单成本高达25.28万元;上海青浦某饮食店因500张返现卡被罚5000元,平均每张卡片代价10元光明网。这些数据表明,监管部门已建立“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的惩戒机制,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倒逼行业自律。

四、破局之道:构建“技术-法律-社会”协同治理体系

面对评价体系的信任危机,多方行动正在展开。电商平台如大众点评推出“争议评价复核机制”,允许用户参与人工评审;监管部门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2025年四川消协提起的“刷单炒信”公益诉讼,更开创了“公开赔礼道歉+公益活动代偿”的新型追责模式。消费者层面,中消协建议通过“录视频固定证据”“拨打12315投诉”等方式主动维权中国法院网官方账号。

霞飞化妆品的3万元罚单,是监管部门对虚假评价的“精准打击”,更是对所有商家的郑重警示。当“好评”可以用3元现金收买,当“亲测”沦为模板化文案,市场的公平性和消费者的选择权正在被蚕食。在电商平台技术防控日益严密、法律惩戒力度不断加码的今天,唯有将资源投入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真正的口碑。正如长城网评论所言:“虚假评价腐蚀的不仅是市场秩序,更是社会信任的根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