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给大家聊一聊中国经济

前段时间美国财长贝森特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理由是中国房地产将硬着陆从而拖累经济崩溃。

那么贝森特预言会成为现实吗?

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给大家认真聊一聊。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包括:

房地产持续下行;

地方债务巨大;

产能过剩,内卷严重;

出生率持续下降,社会老龄化加剧;

还有就是居民分配GDP占比较低,贫富分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都存在,如果处理不好会拖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让普通老百姓体验感很差。

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就大错特错了。

看人要看根本,判断一个经济体也要看基本面。

中国经济基本面是什么?

对外:外贸顺差天下第一并且年年扩大,外汇储备天下第一,外加严格外汇管制;

对内:居民储蓄天下第一,国有资本天下第一,中央财政负债率全世界最低;

这么指标意味着什么?

随便拎一个指标说一下。

比如我们居民存款,目前是160万亿,扣除居民贷款净存款就是接近80万亿,如此巨大的存款规模意味着什么?

两个字:耐熬。

用大白话描述就是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极强。

500

以房地产为例,中国房地产已经跌了4年,很多地方房价已经腰斩,房地产销售规模已经跌到2006年也就是20年前的水平。

换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早就引发二手房市场的崩溃,所有的人都会争先恐后抛售二手房。

为何?

因为美国老百姓存款少。

美联储自己统计的2023年的数据就是25%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的额外支出。

所以一旦出现大规模资产负债表的衰退,那么美国普通老百姓就必须抛售房产来换取现金流。

在中国,房地产跌成这个鬼样子,二手房挂牌量虽然在增多,但是远远没到踩踏式崩溃的地步。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如此稳定?

原因无它,中国老百姓有钱,现金流充沛,居民净存款高达80万亿!

这就是耐熬的本质。

再来一个,很多自媒体宣传,中国失信人已经高达几百万,比过去增长多少多少倍。

但是这些自媒体不会告诉你的是,中国适龄工作人口高达7.3亿,与这样的就业人口规模而言,失信人几百万也不过是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已。

在政治局会议中涉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描述一般都是这样——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说实话,这个描述还是比较客观的,真不是吹牛。

为什么真不是吹牛呢?

我来打一个比方。

假如让大家来评选一个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大家能想到哪一个?

华为?字节?还是腾讯?

但是如果我们能深入这些企业内部,我们同样会发现这些企业一样会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不限于:

官僚主义盛行,形式主义严重;

存在多个项目判断失败,投资失败巨额亏损的情况;

有高管假公济私,损害公司利益。

简单的说,大家常见的公司病企业病这些企业绝对一个不落下。

但是这又如何,市场对一个企业基本面认识不是看这些,而是看一些更核心的指标:

——企业营收是不是在增长,利润是不是在扩大;

对应中国就是外贸出口是不是在增长,顺差是不是在扩大;

——企业账上现金流是不是充沛;

对应中国就是外贸储备是不是很稳定,对内居民存款数字是不是在增长;

——企业产品是不是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

对应中国就是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是扩大还是缩小;

如果以上答案全部是正向的,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被市场认为是优秀企业。

同样上述对应中国经济的核心指标如果全是正向的,那么中国经济基本面就是优良的。

说实话,把外贸出口、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居民存款这些核心指标拎出来横向对比一下,中国如果自居第二,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呢?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太快积累的问题与矛盾——

西方列强工业化用了300年,信息化用了75年(以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出现为标志),但中国呢?

就算是工业化从建国之初开始算起,我们完成工业革命也不过75年,信息化大致是用了20年左右。

目前的成就却是中国工业产品横扫全球市场,工业产值全球占比达到35%,信息化水平与西方相比也遥遥领先。

我们的成绩固然显赫,但是跑得太快同样也会有副作用。

500

我们以城市化为例。

一般来说,城市化率20%是一个门槛,低于这个数字意味着整个社会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城市化率高于70%则是发达国家的现代社会。

英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发展到77%花了150年;

美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发展到73%花了120年;

日本城市化率从不到20%发展到70%花了100年;

德国、法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发展到70%花了100—130年;

中国呢?

1980年城市化率大致是19%,目前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接近70%,如果算上非户籍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应该超过70%。

从1980年—2025年,满打满算也就是45年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用不到50年时间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超过100年的城市化成果,并且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远比欧美国家更好更现代。

城市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衍生副产品,包括:

因为城市扩张太快,所以地方债务急剧膨胀,目前地方隐形与显性债务超过100万亿。

这也没办法,你用不到50年时间干出比欧美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更漂亮的城市,不靠负债是不可能的。

城市扩张就要塞人,农村生育劳动力进入城市里得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地方拼命招商引资。

各种开发区遍地开花,这就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内卷严重。

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还得买房置业,房地产泡沫慢慢就积累得越来越大。

城市化发展太快,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

在大城市无论是婚恋还是就业环境对农村女性更友好,导致的城市与农村的性别资源错配(城市3000万剩女,农村4000万光棍),生育率断崖式下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中国跨越式高速发展产生的衍生问题,就否定中国经济基本面,甚至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态度。

所以,贝森特的预言是不正确的。

中国房地产即便持续下行也不会硬着陆,原因就是中国与美国不一样。

美国房地产持续下跌会导致二手房崩盘而硬着陆,但中国居民的巨额存款就是防止房地产硬着陆最强的护垫。

在这一点上,中国经济与欧美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中国经济目前积累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中国经济这些深层次问题。

地方债。

7月份我们开了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城市发展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只要城市规模不再扩张,就控制了地方债务继续增长的总龙头,现有债务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产能过剩。

国家明确提出要反内卷,推动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出生率持续下降。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辅助生育纳入医保(未来做试管婴儿这类的可以报销了);

3岁以下的婴儿每年补贴3600元,学前教育免费等等。

这里要多啰嗦几句。

我看到很多人抱怨每年补贴3600元金额太小。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大国治理,特别是重大政策一般是不大可能一步到位的。

因为国家太大,任何政策放到14亿人口的基数试错成本太高。

所以我国的基本模式就是先试点,效果好再推广。

这次生育补贴政策也是如此,每个月补贴300元就带有很强的试点性质。

如果效果好,300元可以提升为500元甚至600元,效果不好,也不至于给财政造成太大的负担。

大致每年给中央财政带来900亿左右的负担,这点试错成本中央财政还能够承担。

怕就怕国家一次性为了生育补贴直接每年砸几千亿进去,然后水花都看不到一个,这种情况下试错成本就太高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

3600元的补贴标准,站在国家的层面可能就没指望过能够激发城市人群的生育欲望;

但是这个3600元每年的补贴如果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比如青海、贵州、云南、甘肃等等这些地区,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了。

全世界发达国家案例摆在那里。

一旦城市化完成,激励生育就是激励城市人口生育,结果必然是代价高效果小。

现在中国恰恰处于城市化即将完成的一个时间窗口(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大致在67%左右),同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33%农村户籍人口还有超过4个亿,农村养育小孩成本明显比城市低得多。

国家也是一步一步来,先看看300元补贴投下去,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会有多大效果,然后才会有进一步的政策加码。

贫富差距大以及居民分配GDP占比较低

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因为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就是赢家通吃。

当然政府层面也可以在税收层面做一定的调节,也就是通过税收这种二次分配的方式,将财富资源适当的倾斜给普通民众。

但是中国情况有点特殊。

我们是制造业立国,在产业升级完成或者说大部分完成之前,国家的资源调配主要向制造业也就是供给端倾斜。

也就是实行一种“先发展再分配”的模式,这也是居民财富GDP占比较低的根源。

好消息是我们制造业产业升级目前基本完成,所以从今年开始,国家在调控财富分配上明显开始从供给端向消费端也就是居民端转向。

包括发放普惠型育儿补贴,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强制社保等等。

虽然目前力度还没达到很多人预期,但是国家重大政策转型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不能期望明天早上一个冲锋就将蒋介石800万军队全部消灭,同样也不要期望这些几十年积累的矛盾在一两年时间就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两三年之内我们应该看到一些较好的变化:

——房地产企稳止跌(2026年左右);

——地方债务出现明显的拐点;

——生育率下跌从目前陡峭的直线变成坡度趋缓的曲线;

——国家资源将更多向消费者倾斜,消费者信心开始缓慢恢复;

慢慢来吧。

只要中国持续发展,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就能在发展中解决。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老美。

老美经济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如果看基本面,老美有两点很强。

一个是联邦利率目前维持在4.25%,利率的弹药非常充足。

一个是老美美元的无限印钞空间。

500

有句话怎么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老美的美元霸权以及印钞机空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比拟的。

说到印钞就不能不说老美的债务。

几年前,某大佬曾经做过一个预测分析,按照当时他的测算,老美国债突破30万亿美元就到顶了,也就难以为继了。

但是老美现在债务已经突破37万亿,目前来看还远远不到难以为继的地步。

老美的债务上限到底在那里?

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玄学。

我个人的判断是这样的,老美的债务上限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军事问题。

只要全世界基本贸易秩序主要还是靠美军来支撑,只要老美还能维持11个航母战斗群以及200多个海外基地,那么老美的债务是没有上限与天花板的。

逻辑很简单——

贸易的基础是秩序,秩序是靠暴力支撑的,如果全球经贸秩序在依赖美军的背景下,老美债务就不会有天花板。

但是,如果老美未来军事力量衰退一半(现有装备老化退役,新装备因为制造业太拉胯而补充不上来),老美海外军事基地减掉一半,那么老美的债务就会见到天花板。

不管那时这个债务数字是40万亿还是50万亿美元,都会是老美债务的天花板。

所以,在10年之内,也就是老美军事力量衰退一半之前,我们不大可能看到老美经济出现较大的危机。

所以中美经济大概未来就是这样的情况。

中国经济基本面优良,但是前期高速发展积累的问题与矛盾也很多,这个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大问题没有,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不可避免,对应的虽然GDP增长还能稳定在5%,但是普通老百姓体验与2019年之前相比很会很大差距。

老美则是有美元印钞这个开挂的作弊器,未来10年大的问题也没有。

但是基本面与社会凝聚力比中国差得多,内部的震荡比中国更大,作为个体痛感可能比中国更差。

除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就不够看了。

我们不说发展中国家,就算目前发达国家,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全部拎出来有一个算一个,我们就把它们当做一个企业,将几个最基础财务指标拿出来盘一盘,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企业营收与利润持续下降(对应就是出口下降,贸易顺差收窄或者逆差扩大);

——企业账面现金流很紧张(对应就是外汇储备基本不变,但是居民存款下降,国家负债持续增长);

——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对应就是核心支柱产业在中国产业升级严重冲击下溃不成军);

所以,即便这些国家还顶着一个发达国家的名头,还有点历史光环,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这些国家,就如同华为/字节/腾讯在看恒大——

都是渣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