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逆市飞扬,阅文腰斩之谜:内容不值钱了吗?

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编辑 | 魏力

腾讯音乐一路高歌猛进,2025 年上半年业绩亮眼,二季度总收入达 84.4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 26.4 亿元,股价也随之大涨。资本市场立刻给出反馈,股价走强、市值一步步逼近快手。

而阅文,虽在 2024 年有一定的增长表现,实现收入 81.2 亿元,同比增长 15.8%,但也曾经历过股价腰斩的困境。

两张财报把当下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性变化照了个清楚,音乐订阅和长音频正往上走,在线阅读的主业承压更明显,IP 开发要顶上来。

这一涨一跌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是内容本身不再值钱,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使用场景变革在作祟?

500

01 腾讯音乐:订阅提质与长音频布局的“双轮驱动”

腾讯音乐这波增长,核心在“把同一个用户做深”。

无损与空间音频拉高了会员感知,直播演出、线下活动的优先权益让付费更像“俱乐部服务”,订阅不再只是去广告。

人均付费水平抬起来后,边际获客压力就小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长音频的拼图开始补齐,宣布并购喜马拉雅后,音乐库与有声书、播客、知识音频能放到同一个入口里,用户从歌单滑到长内容,一次付费、多场景使用,留存自然更稳。

创作者生态也更完整,音乐人、播客主、配音演员、知识讲师能共用分发与变现工具,广告主的预算更容易在一个体系内打通。对腾讯音乐来说,长音频不仅是新增量,还能在工作、通勤、家务这些“耳朵的时间”里与短视频错峰竞争。

监管与版权成本一直是音乐平台的两条“硬约束”。

一方面,要继续把原创与独家内容做厚,把对头部版权的依赖降下来;另一方面,长音频的内容安全标准更细,审核、标注与推荐都得加一层“风控逻辑”。

只要这两道门守住,订阅与广告的双引擎可以更耐跑。

500

02 阅文集团:主业承压,IP 衍生品成“二级曲线”

在线阅读这两年遇到的挑战,集中在用户付费的耐心变短,内容获取的渠道变多。

移动端免费阅读、短剧切条抢走了大量浅层时长,传统“包月看文”的习惯松动后,主业收入承压几乎是行业共识。阅文的对冲思路很直接,把“好故事”向下游打通,把爆款剧集、动画、游戏联动拉起来,同时加快衍生品授权与自营。

上半年版权运营降得急,IP衍生品GMV却接近去年全年,说明“以物化情绪价值”的做法有效果,限定手办、角色周边、联名盲盒,把粉丝活水引向实物消费,现金流更确定周期更可控。

难点在于节奏与供给。

一个优质 IP 的工业化改编,需要编剧、制片、宣发的长链条协同,短剧与动画能快,但精品剧集和高质量影游联动仍是慢工。

想要把衍生品的热度做长,必须回到作品本身,把“设定与世界观”打磨得更可延展、更可复用,才能在不同品类做迭代,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500

03 同一赛道,不同打法

音乐与阅读同为“精神内容”,本质差别在使用场景与付费用户。

音乐订阅靠“持续陪伴”累积价值,阅读更依赖单点爆款拉动转化。长音频能吃到更多“耳朵空窗”,而长文本需要和短视频、短剧抢“眼睛时长”。

这就决定了两家公司的路线不会一样,腾讯音乐要做的是把音频的全场景拼完整让订阅更有黏性,阅文更像一家IP运营公司,在线阅读是母体,影视、动画、游戏和衍生品是触角,关键在于把爆款打造成可循环的产品线。

大力财经认为当下最现实的增量在“耳朵经济”的全面填充,把音乐、播客、有声书与车载、可穿戴设备深度绑定。还有是“IP工业化”的规模化复制,让好故事在多个载体里持续发电,不再过度依赖单一剧集的窗口期。

前者考验产品与会员体系的设计,后者考验供应链与制作体系的稳定输出。

腾讯音乐需要把订阅与长音频的打包权益做得更清晰,把创作者分成与版权合作开到更具吸引力的档位,同时在车载与家庭音响端落更多场景化产品,形成“日内循环”。

阅文要尽快把“选题—开发—改编—衍生”的流程标准化,给顶级作者更多联合出品的空间,同时用数据回流反哺选题,减少无效投入。

把确定性做厚,把不确定性拆小,是这轮内容产业变局里更稳的打法。

最后,在场景变革的浪潮下,传统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模式将如何进一步演变?又有哪些新的商业模式会应运而生呢?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