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川藏线,看懂中国补能基建为什么这么强
如果把中国西南的地理地图摊开,川藏之间是一道既壮丽又艰险的褶皱。千百年来,这片高山与深谷之间的通路几乎没有“容易”二字。
茶马古道,是这里最早的文明脉络之一。马帮在海拔 4200 米的垭口用酥油润滑木轮,将人和骡马用滑索送到悬崖对面,有时17匹骡马中只有5、6匹能够抵达林芝,其余或坠入深渊,或被暴风雪吞噬。但就是这样,马帮最终踩出了这里最早的文明脉络之一。
一千年后,11万筑路军民在崇山峻岭间开路,炸山劈石、填壑架桥,穿越14座大山,横跨16条江河,横穿8条大断裂带,用大锤和钢钉造出了共计377万平方米的路面,架设了430座桥梁,凿出了3781个涵洞,建起了8万立方米的护墙。3000多解放军战士于此殒身,最终贯连出一条与当年茶马古道几乎完全重合的G318川藏线,把从成都到拉萨的路程缩短到两千多公里。
修路的故事,在外界看来,或许只是一个“通车”的新闻标题;但对当地人而言,却是“连接”的开始。工业机械、医疗物资、教育资源……一样样被带入了藏区,也让外界第一次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进入这片土地。修路的动机,已从古代的“生存驱动”升级为“发展驱动”——目标不仅是通达,更是让边疆融入现代化进程。
2025年,川藏公路通车已经72年,虽然G318的道路依然常常要修复,通车,再修复,再通车……每一次拓宽或加固,还是在与地质灾害赛跑。但不同的是,如今再沿着这条川藏线行驶,看到的是另一种接力:
充电站、超充桩、换电站像一条新的能源链,沿着历史的脊梁延伸到世界屋脊。它延续着茶马古道和川藏公路的精神内核,只不过这一次,运送的不再是茶叶和盐,也不是汽油和柴油,而是驱动新能源汽车跨越千山万水的电能。
2025年8月16日,51岁的蔚来创始人李斌吸着氧,顶着高反直播了11个小时,最终因吸氧自拍神似《浪浪山小妖怪》的小猪妖,而喜得“猪塑”,人称“加氧的李斌”。他倒也不拒绝这个称号,反而称“要加氧,更要加电”。
蔚来创立11年,“加电”是李斌在卖车之外,最为重视的事业。
这趟看直播就能感受到“苦”的差,缘起于蔚来G318川藏换电线路的全线贯通:8月16日,位于西藏定日珠峰的蔚来换电站正式上线运营,意味着蔚来G318川藏换电路线上的15座换电站全部落成,蔚来G318川藏换电线路正式贯通。
活动现场,来了几组换电到珠峰的自驾家庭,李斌的直播间里,也有嘉宾分享了几次进藏的经历,之前全靠奶妈车被人笑话,但蔚来用7年多的行动,让所有人都看到“燃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也能去”,那些质疑和怀疑声,至此可以休矣。
所以,当李斌在海拔超过4300米的日喀则戴着输氧管,带你拐过一段弯道,突然被一幕极其罕见的珠穆朗玛峰日照金山砸到眼前,任谁都很难只把这场向珠峰进发的直播,当成一场简单的商业行为。因为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和人类文明进化所带来的震撼,在这条如今被自驾者奉为圣途的公路上交融得如此神妙:
1个月前,就在G318沿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宣布正式开工。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剧烈碰撞而形成的地势巨大落差,被截弯取直,5个梯级电站的设计,变成足以在未来点亮半个中国的电力供应。
而如今矗立在峡谷与雪峰间的换电站,正与六十年前的钢钎、百年前的马蹄印,在同一条经度线上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茶叶与盐从东南运来,换回的是藏地的良马与药材——这种物资交换背后的驱动力,是“生存”:在与自然的长期对抗中,边疆与内地必须保持物资与信息的流通,否则孤立便意味着衰亡。
20世纪50年代1954年,这条古道被更宽阔、更坚固的川藏公路取代。
如果说茶马古道诞生于生存的必要,川藏公路铺就于发展的渴望,那么当下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更多承载着一种文明的自觉。
它不仅关乎出行便利或能源供给,更是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的制度选择与技术宣言。
冲在最前面的,无疑有一个蔚来。
在前往珠峰的路上,直播镜头记录下李斌明显有些喘而慢下来的语速,但他介绍蔚来换电网络在川藏线的建设三级跳和7年历程时,依然是坚定而自豪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背后是政策引导、市场扩张与技术创新的合力。用李斌在的话说,G318上的换电网络,是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实现三级跳的。从成都到定日县,是2900多公里,150多座换电站。但从G318最远的起点上海来算,到珠峰大本营共计五千多公里路程,也是可以全程换电过来的。
蔚来车主程舒2018年曾经开着创始版的ES8环行中国,那时全国的充电桩都还很少,有些桩子还要他跑到草丛里面扒出来,还有一些电网充电桩油纸都包着没有撕开,是他用刀割开的。
那时他进藏靠的是蔚来的“奶妈车”做后勤保障,整个团队都很紧张,对行程的规划几乎是在挑战当时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的极限。到了2025年李斌这次直播,程舒也来了,对于补能的体验他给了三个字:躺平了。很舒服的就跟着大家一起故地重游了。而这次能够完全脱离奶妈车,靠的则是7年来蔚来在九纵十一横16大城市建成的一千多座高速换电站。
在贯通G318换电线路的过程中,蔚来克服过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318上最著名的天险之一怒江七十二拐,每一个U型急弯的转弯半径都非常小,普通车辆还要小心行驶,而换电站建设需要的物流运输车辆最长的要达到17.5米。
在怒江峡谷的另一个著名天险“老虎嘴”,几乎是在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硬凿出来的道路,一到雨季经常遇到塌方和泥石流,最高通过高度只有4米出头,一旦运输车辆的车身超过四米二,基本就已经断绝了通过的希望。
而物流还只是一个最显性的问题,这里的平均海拔、极端天气、地质活动频率,都要求工程团队在设备设计、选址布局和施工方法上作出特殊的适配。而蔚来坚持要攻克这样艰难的每一个点,也无非是为了能有一天把点连成线,再让线穿插成网。
蔚来在换电网络上投了180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公司因此而在舆论圈子里饱受争议多年。但这个数目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大”,因为这180亿被兑换成了遍布全中国的补能基建,保障着几百万用户未来至少5-10年的出行生活,从长期的、全局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率计算,这个生意做得不要太值。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新能源汽车走向普及的今天,资本市场对蔚来的信心就越开始走强,业界和分析师们的看法也开始从分歧逐渐走向统一看好。时间越长,基建网络所带来的巨大规模效应,就会愈加显现。
而人类文明的动人之处即在于此——当成都的白领与拉萨的学生能同时通过屏幕看到珠峰换电站的上线仪式,当电动车的电流与雅鲁藏布江的水能在同一片峡谷完成能量循环,文明的美妙便有了具象的注脚:它不是少数人的奇观,而是所有人的日常;不是对自然的碾压,而是与天地的共舞。
当蔚来换电站的海拔表定格在5200米,它标注的不仅是工程刻度,更是文明对“无人应被遗忘”的承诺。在G318这条路上,你能见到磕长头朝圣的老人,也能见到蔚来ES8用三分钟完成换电重新踏上征途。
往大了说,新能源补能网络在川藏线的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部署,更是一种对能源文明的新表达:中国将充电桩和换电站铺设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公路上时,这就已经不仅仅是补能网络的延伸,也是能源转型的“边疆攻坚战”了。它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新能源出行不是沿海城市的专属福利,而是覆盖全国、跨越地理极限的公共能力。
——换言之,这样的补能网络贯通,宣告着中国正在加速进入纯电的时代。
截至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54.0%,创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渗透率高达74.9%。这不仅是数字的跨越,更是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科技生态”转型的里程碑。
从建立第一天起就在坚持纯电路线蔚来所经历的变化,也印证着中国加速进入纯电时代的结论:2025年7月,乐道L90发布。
这是蔚来历经三代纯电SUV的研发所诞生的集大成之作,对于空间利用做到了极致,而三天交付2000辆的成绩,代表着在解决了补能焦虑之后,市场终于开始认可大三排纯电SUV车型。
这是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当技术革新,换电站从北上广深一路被修到了珠峰大本营,补能不再成为问题,人们也开始逐渐接受电车,逐渐放下对纯电的偏见与不习惯,在乐道L90上市之前,乐道L60用98小时的极限用时,跑完贯通大陆南北的10000公里高速的事件,则进一步让用户看到了,纯电时代的的降临。
截至2025年8月16日,蔚来已建成换电站3454座,充电站4713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行业第一。这种能力的体现,不是单一城市的试点,而是全国性网络的全面铺开。蔚来的补能设施不仅出现在沿海经济区和一线城市,也延伸到西部高原、北疆边境和南国海岛。它们像一张有温度的能源网络,把新能源出行的可能性,扩展到几乎所有地理单元。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10万个,同比增长55.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1200.4万个,分别增长36.7%和63.3%。均居世界首位。
未来,墨脱水电站未来发出电能,会点亮峭壁村落里藏民家的灯光,也会通过换电站的电池流进自驾者的车舱。科技不过是让 “共享” 的半径变得更长,让 “惠及” 的颗粒度变得更细了。不变的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朴素价值观。当一辆车翻越南迦巴瓦山脚、穿越雅鲁藏布大拐弯的动力,不再来自燃烧化石燃料,而是源自可再生能源——也许,我是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墨脱水电站第一组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的那一天,你在蔚来林芝换电站换上的那块电池的电能,正是来自于几公里之外水电机组转动的那一份电力时。
这种网络规模与布局,直接改变了新能源出行的边界感。对于驾驶者而言,中国的补能体系足以支撑一台纯电大三排SUV“从上海到拉萨”的路线成为常态化选择;而在全球多数国家,跨越高山、荒漠、极寒地带的新能源长途旅行,依旧是需要反复计算里程与充电点位置的“探险活动”。
这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的竞赛,也是一次文明能力的展示。能否在地理极限下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与便捷,决定了新能源出行是局部实验,还是全民可及的社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补能网络,已不只是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而是能源转型时代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注脚。
结语
中国的基建故事从不缺惊叹号: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它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改变了人们对可能性的定义。而新能源补能的高原布局,同样如此——它让高山、峡谷、荒原,不再是出行方式的限制,而成为能源文明版图的一部分。
前者用身体丈量信仰,后者用车轮拓展边界——两种看似背离的行动逻辑,却在“向极致之境进发”的精神上同频共振。文明不是消灭差异的机器,而是让茶马古道驮盐的牦牛与零碳排放的电动车,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维度里推动时代。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背后是政策引导、市场扩张与技术创新的合力。而在中国做新能源造车的先行者,某种程度上和修路,和登山,都有着精神共鸣,要做好孤独向上的准备,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也要做好带着公司穿越周期的准备。
现在的蔚来,或许已经到了收获的节点。
在乐道L90之后,蔚来历经三代迭代的纯电旗舰SUV车型即将在本月亮相,而在这之前的8月初,这款车连通此前的一、二代ES8车队一起,从成都出发,跨越2950公路,穿越高原,一路换电到达了珠峰,完成了自我性能和补能的双重检验。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都能去了,在李斌看来,纯电大三排SUV的黄金时代真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