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杀疯了!挪威三文鱼狂飙中国,中国人真的太爱吃了
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编辑 | 魏力
2025年上半年,挪威海产出口再创阶段新高,三文鱼仍是绝对主力。
面向中国的出口量大幅走强,单月高峰接近十年来罕见水平,金额端增速不及数量端呈现典型“量涨价稳/略压”的剪刀差。
中国已成为 2025 年挪威三文鱼最大的增长市场。曾经的高端食材,如今正以破纪录的态势 “游” 进中国千家万户。
沿海一线到中西部核心城市,商超与餐饮的补货频率提升,线上生鲜平台的冷鲜日配场次更密,说明中国消费场景打开后,对稳定供应的吸纳能力在放大。
这组信号释放两层含义。
中国已从“结构性增量”转向“规模性需求”,不仅靠日料与高端零售支撑,更扩展到家庭常备、商超即食、外卖拼盘。
以及价格未同步强势上扬,反映出全球供给扩表与渠道效率提升共同作用,终端更看重“够新鲜、到得快、可负担”。
01 从“餐桌新宠”到“家庭常备”
三文鱼正在完成从“偶尔尝鲜”到“高频替蛋白”的迁移。
社交电商与短视频平台密集种草,标准化切片、轻加工半成品的普及,家庭零厨艺也能上手,场景外溢,工作日晚餐、周末简餐、朋友小聚都可适配。
线下餐饮回暖,刺身、烤制、沙拉类菜品的复购走高,为上游带来更稳定的动销曲线。
空运直达+本地冷链末端的组合拳更成熟。
欧洲—国内骨干航线保证12–18小时级别的“门到门”时效,落地后通过前置仓与城市冷库缩短最后一公里。
仓配一体的生鲜平台将温控与损耗纳入系统指标,价格带也随之更友好。
目前,中国三文鱼人均年消费量大约为 0.06kg,而挪威、芬兰的人均年消费量多达 6kg-8kg。相较于欧美,中国市场具有超过百倍的增量空间。
2023 年,中国是世界上大西洋三文鱼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2024 年,挪威对华三文鱼出口量达到 45,716 吨,同比上涨 10%。到了 2025 年,这种增长趋势更是 “一路狂飙”,上半年三文鱼品类增长 39%,第二季度增幅超过 50%。
从市场竞争来看,过去挪威三文鱼在与其他产地三文鱼的竞争中,市场份额在 38%-43% 间波动。但今年 3 月,其整体市占率升至 62%,4 月达 67%,7 月更是达到惊人的 71%。
02 养殖规模扩表,冷链体系提效
挪威依托峡湾与低温海水形成高密度海面养殖带,长期积累在苗种、饲料管理、溶氧监测、病害防控上具备优势,规模效应带来稳定出鱼率与较强成本弹性。
国内承接端,航空仓、口岸检疫、全程温控、干线—支线协同越发顺滑,商流与物流的耦合度提升,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时间折损。
大包装去骨鱼块、标准化切片、即食拼盘提升了分级利用率,减少边角料浪费.
B端长约锁量,价格波动对单店毛利的冲击被摊薄。
C 端订阅与团购模式增强计划性采购,平台可据此优化航班与仓配档期。
产业链两端的信息更透明,计划、采销、履约的协同让“鲜度”不再完全依赖运气。
03 贸易摩擦、生态压力与竞品博弈
关税与合规政策调整会改变最佳路径与成本结构,跨境环节一旦出现额外检验或转运限制,时效与价格都会被动波动。
同时密度养殖带来的排放、海虱、药剂使用与逃逸问题,持续考验可持续门槛,国际认证(如 ASC)与透明化成为进入高端渠道的“入场券”。
智利等主要产区借性价比与产季错位切入中国市场,苏格兰、法罗群岛依靠“产地故事+精品化”寻求溢价。
对挪威而言,领先优势需要靠“稳定出鱼率+稳定到货率+稳定品质区间”持续稳固,而非单点的短期促销。
国内蛋白替代也在加快,如优质虾类、深海白鱼、黑虎斑节等在同一价格带与健康叙事构成替代压力。
04 把“高频刚需”做成“长期买卖”
智能化海面网箱、实时溶氧与病害监测、更高标准的环保审核会继续推进。
城市群内的冷链前置仓、车端保温与门店即食加工将成为体验标配,从“原产地+新鲜度”扩展到“营养讲解、食谱教育、低碳标识”,把认知从“好吃”升级为“好吃且有依据”。
大力财经认为如果想要把当下的高景气延长为稳定周期,关键在于用更透明的品质分级与追溯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价格纠纷,把空运与海运做成“多通道冗余”在高峰期与扰动期保持履约韧性,围绕家庭餐桌做内容与服务,强化“每周固定一餐三文鱼”的轻营养。
当“鲜度的确定性、价格的可接受度、购买的便利性”三项同时满足,2倍的量级提升不难复现,一旦任一维度失衡,回调来得也会很快。
中国市场的窗口已打开,红利更偏向能把全链条做深、把体验做稳的参与者。
你生活中会吃三文鱼吗?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