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 民族兴 以教育科技人才擎起民族复兴大旗
近日,涵盖前沿科技、重大工程、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代表齐聚北戴河,参加国家组织的主题休假活动。专家们带着组织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许,全身心投入“建功新时代”学习交流。这温馨一幕,不仅是对广大教育科技人才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人才伟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中核心作用的生动昭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支持。
人才,是引领时代前行的掌舵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擘画人才强国宏伟蓝图,从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到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宽广路径,人才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教育战线,“双一流”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协同并进,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日益畅通;科技前沿,从成功实施六次探测任务的“嫦娥”揽月,到服务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北斗”指路,从万米深潜的“蛟龙”探海,到洞察宇宙的“天眼”巡空,一系列大国重器横空出世,无不凝结着科技人才的心血与创造。他们是知识的拓荒者,是技术的攀登者,更是支撑国家崛起的中流砥柱。
回溯往昔,家国情怀铸就精神丰碑。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封锁毅然归国,为“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黄大年教授心怀至诚放弃海外优渂,将生命之火燃尽在深地探测的征途。他们以赤子之心,深刻诠释了“爱国”二字重于千钧的时代内涵。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看到,无数像“时代楷模”张玉滚那样的乡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用知识之光照亮贫困地区孩子的未来;也看到,以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团队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在类脑计算等尖端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无论是在尖端领域的攻坚克难,还是在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都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比忠诚,践行着初心使命的坚定信念。
立足当下,机遇挑战呼唤更大作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既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课题。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探索日新月异,对顶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基础研究领域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临投入占比不足7%、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地方科研平台吸引和稳定高端人才困难等瓶颈制约。值此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以此次活动为生动缩影,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保障,精心搭建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全链条服务支撑……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铺路架桥”、“保驾护航”。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最高礼遇和最深呵护,更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注入澎湃不竭的动能。
展望未来,时代使命呼唤奋楫争先。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教育科技人才更为光荣艰巨的历史重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潜心立德树人。当前,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到全面推行“五育并举”,从加强思政课建设到发展素质教育,我国正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如上海静教院附校等探索的“轻负担、高质量”育人模式已见成效。科技工作者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硬骨头”,奋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全体人才更需将个人理想追求主动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胸怀“国之大者”,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贡献才智,让蕴藏无限潜能的人才之花,在祖国大地上绚丽绽放、结出造福人民的累累硕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站在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只要毫不动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就一定能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强国之基、复兴之要。让我们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完善的制度、更广阔的舞台,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共同擎起民族复兴的千钧大旗,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