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无论多忙:记住“六不做”“三要吃”“四要补”,健康过秋天!

今天,2025年8月19日,我们正式迎来出伏——三伏天的终点。随着长达四十天的三伏天落幕,天气逐渐由湿热转向干爽,但健康挑战并未结束。“秋老虎”余威犹在,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成为感冒、肠胃不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医院门诊已现端倪:咳嗽声此起彼伏,诉说着脖子僵硬、乏力头晕的患者明显增多。资深医师们清楚,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季节转换之时,你的生活习惯必须改变了。

 

为何出伏后30天如此“凶险”?

 

出伏后的一个月,被中医视为健康“承前启后”的关键期。此时人体阳气由盛转弱,阴气渐长,气血运行发生微妙变化。夏季的消耗使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而外界环境冷热交替频繁。

 

“身体如同刚跑完高速的汽车,发动机滚烫时突遇冷水冲击,极易出问题。”一位中医专家如此比喻。

 

这期间,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事件、肠胃功能紊乱和关节疼痛最易乘虚而入。临床数据显示,出伏后两周内,急性胃肠炎就诊率较伏中增加23%,高血压急症就诊量也上升25%。

 

养生六禁忌:守住健康防线

 

一、忌贪凉饮食

冰镇西瓜、冷饮此刻成了“健康刺客”。出伏后人体阳气内收,寒凉食物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腹胀。尤其慢性胃炎患者,贪凉如同“往伤口上撒盐”。

 

二、忌裸睡吹风

夜间温差增大,毛孔尚未完全闭合。睡眠时直吹空调或风扇,风寒易侵入体内,导致面瘫、肩周炎并非危言耸听。空调温度建议不低于26℃,睡前调至28℃为佳。

 

三、忌熬夜贪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卧早起顺应秋季“收敛”之气,晚上10点前入睡让肝脏充分修复。持续熬夜会削弱免疫力,让病毒细菌有机可乘。

 

四、忌盲目进补

“贴秋膘”不宜操之过急。人体阳气未复,脾胃功能尚弱,过早食用羊肉、药酒等滋补品,可能引发腹胀、上火,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渐进式进补才是明智之选。

 

五、忌剧烈运动

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易导致肌肉拉伤、心率失控。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项目,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微汗即止。中老年人尤需警惕运动过量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六、忌忽视体温管理

“早晨出门一身汗,晚上回家一身凉”是典型陷阱。“洋葱式穿衣法”最科学——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使体表温度波动控制在2℃内。

 

饮食三要诀:吃对食物稳度秋

 

润燥食物优先选

银耳、百合、莲藕等白色食物能滋阴润肺;梨、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可收敛肺气;山药、南瓜、小米则能健脾胃。一碗银耳百合羹,让喉咙“如敷润肤霜”。

 

耗气食物请远离

西瓜、苦瓜、绿豆等寒凉食材过度消耗正气;油炸肥腻食物加重脾胃负担;辛辣食物则如火上浇油。临床案例显示,出伏后继续吃冰西瓜导致急性肠炎者不在少数。

 

晨起一杯黄金水

黄芪红枣水是出伏后补气良方:黄芪3-5片补气固表,红枣2颗养血安神。研究证实,此方坚持饮用一个月,可显著改善气色和免疫力。

 

起居运动:细节决定成败

 

晒被晒背有讲究

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阳光充足时,将被褥晾晒拍打,有效杀灭螨虫。人体“背为阳”,每天晒背15分钟,刺激命门穴、大椎穴,比吃钙片更能提升阳气。

 

运动时间要精准

避免四五点钟过早锻炼,寒冷刺激易致血压骤升。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八段锦、瑜伽等运动,强度以“微汗不疲”为度。清华大学研究表明,适度运动配合午间小憩可使精力提升45%。

 

防蚊防燥别松懈

秋季蚊虫反而凶猛,外出穿浅色长袖;空气干燥易伤呼吸道,室内湿度宜保持40%-60%;口腔唾液减少引发菌群失衡,需加强口腔保湿护理。

 

养生非一日之功,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节奏,才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正如中医口诀所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时养生才是真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