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GIF动图看完《猫和老鼠》的神人网友们,又来嚯嚯《哪吒2》了……

星彡P丨文
今天聊点跟表情包有关的实用话题吧。前段时间,有一条QQ群流传甚广的聊天记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刷到过?
事情要从8月初说起——当时《哪吒之魔童闹海》刚在爱奇艺、B站这些流媒体平台上线。网上出了位神人,硬生生把两个多小时的完整电影压缩到了50mb。


没成想,这版压缩视频一下子火了,意外掀起一场“极限压缩魔丸”的网络军备竞赛,大家你追我赶,一路从50mb→30mb→15mb,压缩到更小的容量。
甚至把《哪吒2》压缩成了一张全长2个多小时的GIF动图。



现在你到抖音、B站搜索“哪吒2”相关就能围观网友们的“炫压艺”记录,这里就不放出具体视频了。
我看了以后的感想是:“好小呀!”

当然,2小时的电影压缩到30mb往后,早就没了半点观看体验,彻底成了电子包浆级别的色块打架。
也就看过原片的人能勉强认出角色轮廓,剩下的得眯着眼睛脑补剧情。

很多人调侃,这哪是看片啊,分明是新一代“压片战争”,主打一个《磨瞳降视》。到后来,压缩的行为本身也彻底入魔,成了一场抽象行为艺术大赏。
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50mb压缩版用AI重新超分成4K画质的马赛克。那效果,莫名有种把《三国演义》台词扔进谷歌翻译“中译英译中”20多遍的荒诞美感。
以邦多利和孤独摇滚等木柜子乐队粉丝为首,越来越多的神人开始加入压片战争的比赛,这两天各种时长1小时以上的全损压缩视频层出不穷。

(香草小祥之歌……?)
当然,这场“压片战争”本来只是一桩网络小插曲,估计过个几天热度就散了,却让我回想起很久以前在微博用GIF动图看《猫和老鼠》全集的日子。
记得是2020年前后,孙笑川相关的微博底下经常会有《猫和老鼠》环节,一些神神的人总喜欢在评论区发一整集的动图GIF。

简直是沙雕网友的减速带,看着看着,感觉无限续杯的自助餐厅饮料似的,回头发现底下评论全在点赞。
不过真要说起来,我见过更早的还是在百度贴吧。
早年贴吧盛行“动态签名”文化,经常有人把《葫芦娃》《猫和老鼠》做成GIF当签名,每次刷到都会硬控我好几分钟。

只是贴吧刷帖没个准头,不像微博评论区的动图那样扎堆。
后来也不止是微博,现在很多游戏社区比如小黑盒,因为允许上传大容量的GIF动图,时不时也会出现“评论区一起看片”的环节。
虽然画质又糊又没声,却还能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反过来想,或许这就是《猫和老鼠》能够风靡全球的魅力吧。

说起来也感慨,我估计很多人第一次见到特别长、特别大的GIF图片,恐怕还是“雨后小故事”
——就是姐弟两人回家途中,因为下雨而导致双双衣服淋湿,发生的“和谐小故事”。

后来我回头翻了一下,发现高清图竟有9mb大,网上流传更多的还是1mb以内比较糊的压缩版本。
都怪自己太早摸电脑,小时候看的那些二次元GIF,这辈子怕是忘不掉了。明明是图片格式,GIF动图从表现形式而言却是一种“没有声音的短视频”。

或者说,算是一种……由于时代局限性而产生的遗留物吧。
GIF其实早在1987年就诞生了,1995年添加了无限循环功能,算下来快要近40个年头,说它比99%的BB姬读者年纪都大,一点也不夸张。

(1987年6月,世界上第一张动图诞生)
几年前上大学时,我非常沉迷Dota2和CSGO,也因此接触了Steam,顺带研究起各种Steam主页的美化技巧。当时有些动态背景,得搭配GIF动图才好看。
那会儿我的大学选修课,还教过怎么用Adobe Dreamweaver做简单网页,我干脆把Steam主页的素材拼拼凑凑当作业交了,所以印象格外深。

(图文无关)
那时候硬盘里存的老师作品多是rmvb、3gp格式的,为了能在自己的MP4设备上播放,电脑里还得常备“格式工厂”,看个图片视频费老鼻子劲了。
扯远了,这话题先打住……

在HTML5还没普及的年代,GIF和Flash动画就是网页上的主要装饰手段。比如早年的一些盗版小电影网站,满屏晃眼的牛皮癣广告都是用GIF动图做的。
类似这种 ↓↓↓

而GIF之所以流行,一大原因就是主流浏览器的支持。那会随便哪个浏览器都能轻松显示GIF动图,可想要播放视频,还得额外装Flash插件才行。
偏偏大家有发“短视频切片”的需求。
于是尽管GIF格式不支持全彩,只有256色,也没有任何对视频的优化(比如帧间压缩),却顺理成章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说到底,这玩意本就不是为动画生的,早该被淘汰了。

随着这几年4G、5G网络全面铺开,流量又提速降费,加载高清内容快得很;加上 HTML5 普及,GIF的短板也慢慢显出来了。
比如P站就有个GIF动图专区,那里会把动作影片的精彩片段剪辑成动图,你要是觉得不错,点一下就能跳去看原视频。
可以看到,底下有GIF和HTML两种切换选项——点HTML的话,右键保存就是视频;要是切换到GIF,不仅分辨率低、帧数低、画面糊,体积还比视频大个3、4倍有余。

你会发现,现在到微博或者X这类大流量的社交平台,保存别人发的“动图”到电脑硬盘,基本都是MP4之类的视频格式。
毕竟视频压缩算法效率高,可以大大节省流量。
而像Reddit、Instagram的图片,甚至Steam商品页面的介绍视频……如今绝大多数的社交网站,渐渐普及了webp、webm等高度支持 H5的格式。

不过技术的更新往往有一定的惯性。
虽说在动态视频这块,GIF正慢慢被取代,但至少在表情包之类的简单场景里,它还挺够用的——本身体积小,对画质要求又不高,一时半会儿怕是淘汰不了。
甚至还不少表情包故意往模糊了做,反倒更有那股味儿了……

(卜卜口的电子包浆做旧网站 https://magiconch.com/patina/)
网上能做GIF表情包的工具真不少。搁以前上网冲浪,大家用的多是“龙图”这类相似的表情包,如今倒好,每个小圈子都有自己的表情包文化。
有些好用的工具,简直就是现成的“梗图制造机”,一键操作、全自动傻瓜式输出GIF,上手毫无门槛。

就拿QQ的AI表情功能来说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过
——点开表情菜单之后有个“QQ 弹弹”的选项,能把静态图片直接转成“Duang”一下的弹头动图,灵得很。

感受一下效果:



像我平时更新公众号,也会经常接触一些实用的GIF动图制作工具:Windows系统我用的比较多的是GifCam;Mac系统我强烈推荐GIPHY Capture。
这俩都是可以直接录制屏幕,快速输出GIF动图的好工具。特别是后者,可以调时间轴,非常好用,属于全面加强版的Gifcam。


(https://giphy.com/apps/giphycapture)
都讲到这了,就顺便再介绍一些我常用的GIF工具吧。
如果你想要把视频压缩成GIF的话,比如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把一集完整的《猫和老鼠》压成GIF动图,我有个特别推荐的软件叫Gifski。

(https://gif.ski/)
这是一个Github上的开源动图制作器,有Windows版和Mac版,可以直接把视频拖进去剪裁,还能调整帧数、分辨率,控制图片大小。
缺点是没法裁切画面大小。如果你要压缩很长的视频,可以先在视频剪辑软件里裁剪好,再拖入Gifski制作GIF。

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用视频剪辑软件先压制一遍。480P分辨率 24帧,码率拉到最低,编码方式是h.265或者h.264,然后再转GIF。
为啥这么做?因为GIF没有帧间压缩,而视频压缩算法的“量化”,可以帮你把一张图片里相近的颜色糊成失真或者色块,提高图片的LZW压缩效率。
这时候就显露出《猫和老鼠》优势了——动画本身比较古早,色彩简约,还有大面积色块,一集动画视频轻轻松松就能压到 30MB 以下。比哪吒要省事的多。


转换成GIF后,再接着调低画质、降低帧数,继续压缩大小,最后能得到一个 10MB 左右的版本,不仅流畅,画质损失也不大,挺实用的。
当然,压缩完整的《猫和老鼠》动画更像是炫技,正常做GIF动图不会这么极端。
其实像手机/平板上也有类似的APP叫Imgplay,可以裁剪视频转化GIF。而且定制选项丰富,裁切压缩等功能一应俱全,可以一帧一帧微调,方便打马赛克。

再推荐一个我常用的 GIF 图片处理网站,叫docsmall。
能对图片和PDF做简单的压缩、裁切。像BB姬这种新媒体工作者,或者大学生做PPT之类应该会用得上。


(https://docsmall.com/)
类似的在线工具网站也很多,比如还有个叫aconvert的网站,也可以把MP4文件转化成GIF。不用贪多,找个用着顺手的就行。
我相信,对现在的沙雕网友来说,网络斗图(尤其是GIF动图)早成了上网冲浪的一环。别总跟在别人后面收现成的表情包啦,试着自己动手做动图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是看完今天BB姬这篇能够帮到你的话,那可就再好不过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