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业务萎缩,新氧押注线下?

作者 | 赵栀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2025年第二季度,新氧业绩延续一季度的下滑态势。
8月15日,新氧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新氧营收同比下降7.0%至3.79亿元;净亏损达36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图片来源:财报
财报披露当天,新氧股价下跌22.73%。截至8月15日收盘,报3.74美元/股,总市值3.75亿美元。
1.核心业务承压
事实上,近年来,新氧的业绩并不稳定。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亏损后,新氧在2023年实现盈利,但2024年又陷入更大的亏损。
2024年,新氧总营收同比下滑2.09%至14.67亿美元,同时,由盈转亏,亏损同比扩大2870.35%至5.9亿美元,这也是新氧近五年来最大的亏损。
图片来源:百度截图
分业务来看,新氧的最大收入来源——信息与预约服务正面临增长瓶颈。这部分业务的收入从2023年的11.52亿元减少至9.29亿元,同比减少19.36%,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76.9%降至63.4%。
不过,其另外两项业务实现了增长。其中,来源于美容治疗服务的收入从2023年的0.13亿元增长至1.69亿元,同比增长1200%,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增长至11.5%。
2025年第二季度,新氧来源于美容治疗服务的收入继续呈现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05.5%至1.09亿元。对此,新氧在财报中表示,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品牌美容中心的业务扩张。
除此以外,新氧的其他业务——信息和预订服务、医疗产品销售及维修服务均在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分别为35.6%、28.1%。
图片来源:财报
核心业务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作为专业医美服务平台,新氧的定位更像是“线上信息中介”,而在医美行业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部分非合规运营及综合竞争力薄弱的机构加速退出市场,直接导致了平台客群的流失。新氧CFO赵晖在业绩沟通会上也坦言,订阅平台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在减少。
此外,随着美团、阿里健康、京东等布局线上医美,抖音和小红书等正在凭借直播和短视频等重构消费链路,新氧的流量优势正在减弱。
核心业务面临挑战,迫使新氧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当前保持高速增长的轻医美连锁业务,已明确成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战略布局的核心方向。
2.从医美服务平台到轻医美连锁品牌?
二季度财报中,新氧的线下轻医美连锁业务成为财报中的一抹亮色。这不仅表现在来自该项业务的收入增长显著,与之相关的多项数据也呈现良好势头。
2024年11月,新氧正式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并发布了青春原创系列、经典系列、万支大师团等三个系列的全新产品。新品牌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一致”、“消费得起”、“触手可及”的医美抗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消费者实现“医美自由”。
图片来源:新氧集团公众号
截至第二季度,新氧已在9个城市布局31家门店,其中25家门店单月经营性现金流为正。一线城市磨合期(0-3个月)门店收入同比增长643%,二线城市成长期(4-12个月)门店收入同比增长99%。
活跃用户数量方面,过去12个月活跃用户 >10.04 万;季度核销到诊人次 6.74 万,核销治疗项目数15.45万。
图片来源:新氧集团公众号
不过,线下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挑战。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新氧美容治疗服务业务的成本从2024年同期的2163.7万元增长至1.09亿元。随着新氧继续加码,该项业务的成本将继续攀升,考验着公司的盈利能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是新氧的轻医美连锁业务在运营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也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新氧在拓展线下业务过程中,与上游厂商的摩擦逐渐显现。6月13日,艾维岚品牌方圣博玛发布声明,质疑新氧艾维岚童颜针采购渠道、医生培训及产品流通合规性,并指出项目存在“正品风险与操作隐患”。
而新氧则否认圣博玛的指控,并指责对方“无端抹黑”“干涉定价权”。
双方争议的起源,是新氧青春诊所推出的医美项目——“奇迹童颜”。该项目定价5999元/支,其中包含340mg艾维岚童颜针,价格低于1.88万元/支的官方指导价。
图片来源:SoYoungClinic新氧青春
事后,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告诉媒体,上游厂商手握定价权是医美市场的惯例,也被下游机构默认。但他认为,“价格应该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应该由产品力决定。”
新氧的线下扩张有望推动医美市场向“高质价比”时代演进,这与其助力中国消费者实现“医美自由”的愿景深度契合。但从新氧本身出发,来自上游厂商的抵触情绪客观存在,这类合作摩擦可能对其线下业务的稳步推进形成一定制约。
新氧对第三季度的展望是,轻医美连锁收入指引1.5–1.7 亿元,同比增加231% -275%。稳步推进“百城千店”计划。可见,新氧正在向“下”转型。从第二季度财报来看,新氧轻医美连锁业务取得重要进展,但在监管持续趋严的线下医美行业,且其与上游厂商的合作摩擦尚未完全化解,新氧能否复刻线上辉煌,仍需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