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叫停维和,欧洲被迫接锅?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据美联社8月17日报道,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驻留期限不到两周,美国与欧洲盟友在中东安全问题上公然撕破脸。特朗普政府打着“省钱”的旗号压榨维和行动,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老牌盟友则毫不掩饰地指责美方干涉联合国事务。
这场维和争夺战,暴露出西方盟友之间长期存在的自利与矛盾,也显示出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事务中一贯的算计和盟友合作的脆弱本色。
1978年3月,以色列坦克进入黎巴嫩南部,联合国安理会随即通过第425和426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军,并成立维和部队以"恢复和平"。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后,维和部队规模扩大至1.5万人,目前仍有46国派出的1万名士兵驻扎,其中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主要出兵国。
联黎部队的另一重身份是“蓝线”的临时守护者——自2000年以色列撤军后,这条边界虽名为蓝线,但争议不断,部队常常在边界附近出手,调解建筑纠纷、巡逻摩擦等小冲突,紧急时还能赶到冲突现场,顶着压力“灭火”。
2024年8月,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将联黎部队授权延至2025年8月31日。如今授权即将到期,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是否延长其授权的辩论这一次尤其激烈,而这背后的核心推动力是美国。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预算由联合国会员国共同承担,基本分摊比例由联合国大会决定,各国根据经济实力缴费,越富裕的国家负担越多。
美国占全球维和预算的约27%,是最大单一出资国。德国约8%,法国约6%,英国约6%,意大利约3%。其他国家加起来剩余约50%。
自2025年1月上任,特朗普政府就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各种开火,声称这些行动“花钱如流水,毫无意义”。6月底,联合国大会批准了和去年一样的联黎部队预算,美国是仅有的三个反对票之一;7月,共和党主导的国会,直接把美国对联黎部队的资金划掉。美国一边砍钱,一边大骂联黎部队“连真主党都挡不住”,给自己在安理会提出撤军提案挖好坑。
为了配合这波“削减外交支出行动”,国务卿鲁比奥签署了一个六个月撤军计划——未来半年,联黎部队要逐步收拾行李,退出黎巴嫩。官方说这是“外交新节省主义”,可仔细看就知道,这背后算盘敲得啪啪响。
撤军,表面是财政节省,实质是为以色列扫清行动障碍。
长期以来,以色列视联联黎部队为一个潜在障碍而非“帮手”。每一次巡逻和部署,都可能限制其在南部边境对真主党的行动自由。
以色列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算盘。2024年10月13日,以军三个排的士兵越过黎以临时界线“蓝线”进入黎巴嫩,两辆坦克破坏位于拉米亚的联黎部队驻地大门,强行进入驻地,约45分钟后离开。这一动作清楚地传递了信息——国际维和?我们不买账。
而美国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在背后默默点头:国务院拒绝对以色列行动发表正式声明,白宫也没有提出任何抗议,中东事务官员仅低调表示“正在关注局势”,实际上为以色列行动提供了默认背书。
所以,美国撤联黎部队,表面上是“省钱”,实际上是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顺应以色列,让以色列在南黎巴嫩有更自由的操作空间,国际调解部队越少越好。
其二:利用真主党衰弱、黎政府焦虑,美国借撤军为盟友铺路。
其三:重塑地区格局,联黎部队撤了,黎巴嫩军队接手,美国和以色列可以在没有维和干预的情况下自由施压。
换句话说,特朗普政府打着“省钱”的幌子,其实是在帮以色列搞战略调整——既节约外交开支,又为盟友争取行动空间,一举两得。
于是,美国不仅点头附和,更把“最后通牒”摆上桌:要么全面终止联黎部队任务并逐步撤出,要么有限度延长一年,仅限于拆阵地、协调撤军,把安全责任全交给黎巴嫩军队。无论哪条路,联黎部队都注定走向终结。
欧洲在联黎部队的兵力占比超40%,意大利出1193人、法国派747人,德国255人,而美国却一兵未派。如今美国砍经费又逼撤军,欧洲立刻表态:“你撤?别想动我们。”
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强烈反对仓促撤军,认为黎巴嫩武装力量尚未准备好独当一面,断然撤出将留下安全真空,让真主党或其他势力趁虚而入,他们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年延续+模糊撤军日期”的提案,同时尽力避免给联黎部队定死日期。这“没有死亡日期”的“延命法案”,本质就是“我续命,但你别逼我撤”。
但欧洲的“拖字诀”也藏着私心。法国道达尔集团和黎巴嫩签下海上油气勘探合同,钻井平台离蓝线边境才三十海里。没联黎部队当缓冲,以色列炮艇开过来只要十分钟。而意大利怕难民潮涌向本土,尤其是在利比亚、黎巴嫩周边局势不稳时,意大利政府多次呼吁欧盟共同应对潜在难民潮。
欧洲不仅口头硬,还出兵撑场面:爱尔兰派345人组成联队,德国和意大利也表示不会撤。
欧洲国家经济体量没有美国大,额外负担比例高,如果美国退场,维和行动资金可不足,南黎巴嫩等敏感地区安全风险上升。而且政治上,欧洲不想被美国甩锅,但也不可能完全替美国出大头。
所以欧洲国家既担心安全,也担心政治后果,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等在黎巴嫩有较多利益。
黎巴嫩现在就像个借高利贷的破落户。国家破产三年,黎巴嫩货币贬值约97%,导致军人月薪从约800美元降至约80美元,连坦克燃油都靠阿联酋施舍。军队参谋长约瑟夫·奥恩曾警告,如果联黎部队撤离,军队将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调兵,可能导致安全真空。
总理纳吉布·米卡提的求救信在安理会传了一圈,却连挤进讨论议程都没成功。
黎巴嫩官员呼吁联黎部队继续驻扎,理由很简单:国家资金短缺,兵力捉襟见肘,军队根本无力独自巡逻全境。
这样的军队,连自家家务活都管不好,却被安排顶责任人位置,简直在演“被动接盘侠”的荒谬戏码。他们既不是主角,也不是编剧,只是背锅侠,被拉上台,为国际戏曲补拍一段荒唐桥段。
面子里子互撕,联合国只能夹在中间,发言人还是得说一句“维和维持稳定重要”,等着联合国安理会投票。
联合国在这场戏里既不是导演也不是配角,更像是舞台管理员:安理会的决议需要通过,秘书处发布的报告需要被引用,但当关键的政治决断落到大国桌上时,联合国能做的只是促成投票与提供事实材料,而没有独立的执行权和后续保障。结果是,联黎部队成为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
移花接木、甩锅断崖、拖延续命——这些词就是对各方动作最贴切的注解。
美国装出一副“不想再当冤大头”的姿态,其实就是一句:钱我不掏,人我撤走,后果你们自己烂着。欧洲犹豫不决,怕出钱,怕担责,却又不敢真正拒绝。联合国没有实际主导,只剩下程序性的表态。
这不就是国际安全问题被政治绑架么?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