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拯救烂生意
在各个业务线的交点产生的同时,刘强东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种全新的好生意。
作者|泓杉 杨知潮
编辑|杨知潮
国内价值投资的图腾人物段永平经常说,不要做烂生意。
从这个角度看,零售、外卖、快递等那些利润率连国债利率都跑不过的生意,似乎没有参与的价值。但他的话还有后半句:烂生意也是生意,并且烂生意也可以成为好生意。
——生意也要取决于人怎么做。
很多烂生意,都被改造成为好生意:在苹果之前,手机制造叫作“黑色家电”,是傻笨粗的制造业。强如诺基亚,运营利润率也常年在15%左右徘徊,其他厂商就更低了。但苹果把这门烂生意做成了好生意,成为利润率接近30%的现金奶牛,以及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眼下,零售、外卖、物流都不被认为是好生意,但也要看谁做。
8月14日,京东集团发布二季度财报:二季度实现营收3566.6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创3年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是8.5%。利润端,二季度京东净利润有所下调,但毛利率却明显增长。这说明利润的下滑来自短期费用的增长,而不是长期盈利结构的恶化。
对于京东的商业模式,刘强东一直是明牌的:只做供应链。在这条供应链的线索串联之下,零售、物流、外卖这些“多元化”业务可以共享一套基础设施和底层能力。
串联的价值分为两方面,第一:它们共享效率,做到一个战场打仗,全体提效。第二,各种业务线之间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了新的可能性。
最终,这些原本的烂生意,被重新颠覆。
01 激烈竞争中的增长
游牧民族之所以有很强的战斗力,在于他们相对于农耕文明的一种结构性优势:越打越强。
毕竟农耕民族靠种地,打架只会耽误种地,而游牧民族靠放牧,打仗非但不耽误放牧,还能沿途补给,资源越打越多。
这种结构性的差异,在商业的世界也会存在。
在各个战场都处在激烈竞争的二季度,京东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用户购买频次取得显著增长,增长动力来自:“核心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持续发展势头”。
新业务带来最源头的增长——用户,京东外卖的战场,带来了海量的流量,京东CEO许冉提到:二季度,季活用户数(QAC),同比增速超过40%,用户总数达到新高。
春风化雨会带来生态的繁荣,京东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2.4%,外卖业务引来的流量流经京东集团每一处业务。
首先是基本盘的增长,二季度京东零售业务营收达3101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8%。
图注:京东的业务增速,在外卖大战的二季度,有着明显的提升。
显然,京东外卖吸引的新流量,正和零售业务产生联动。理想状态是,年轻用户在京东外卖下单后,可能顺手就在京东电商买个充电宝,产生交叉购买,并形成习惯。事实上,二季度京东用户的消费频次极高,财报会上,CEO许冉透露:二季度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40%,京东PLUS会员购物频次同比增长50%。
订单本身的配送费用也在京东体系内消化了:外卖带来的订单履约,推动京东物流二季度营收达到515.65亿元,同比增长16.6%。
正如刘强东所说,用补贴换取流量,比去内容平台买流量更划算。
不过短期的叫买量,长期的就叫商业模式了。在618宣布单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后,京东外卖淡化了短期补贴、冲单,转向完善系统,以及用户、商家、骑手体验的基础能力建设。显然,京东外卖更看重打持久战,而不是短期价格战。
京东管理层在财报会上强调:不把外卖业务视为孤立板块,而是深度融入京东生态,与零售、物流业务实现协同增效。不追求一两个月的短期成绩,希望长期做下去。
这种业务上的协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飞轮。
02 越打越强的供应链
不久前,刘强东曾说:“我这一辈子,或者说整个京东集团,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都服务于供应链。”
供应链,也是京东这份财报里的最大线索。
虽然京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度下滑,但净利润受到短期投入的影响:二季度,京东市场营销支出为270亿元,同比增长127.6%,主要由于新业务推广投入加大。履约开支221亿元,同比增加28.6%,这部分主要包括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及支付处理开支。研发开支53亿元,同比增加25.7%。
费用虽然会影响利润,但它是短期的,是可以被缩减的。真正反映长期业务盈利质量的,是毛利率。二季报显示,京东集团毛利率为15.9%,连续13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经营利润率提高到4.5%,创下公司所有大促季度最高纪录。
毛利率提升只有一个原因:效率。
战场是独立的,但“军队”之间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新切入的外卖市场,京东可以打造基于供应链重构的模式创新。7月京东推出品质餐饮合作制平台“七鲜小厨”和“菜品合伙人”计划,试图用供应链降本增效方式,推动解决外卖行业商家盈利和食品安全问题。
具体来看,餐饮品牌合伙人仅提供招牌菜配方、参与研发,获得保底和分成收入。京东则全面负责选址建店、供应链、运营投入、销售等全链条环节,食材从源头直采,到门店处理全程标准化,强调现炒现做,无预制菜。
京东外卖是从供应链逻辑出发,七鲜小厨是向供应链更深处挖掘。这套模式既发挥了京东在原材料、生产、销售等供应链环节的优势,又能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最终为用户提供安全、美味、优惠的外卖,业务负责人刘斌表示:“这可能是餐饮外卖市场15年来最大的供应链模式创新。”
从订单量看,七鲜小厨开业首周,日均订单量突破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
餐饮外卖之外,京东新入局的酒店业务背后也拥有食材、布草等大量的供应链需求,可以和京东传统业务结合。
甚至京东的机器人业务都和供应链有联动:京东会将供应链资源分享,与机器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眼下的京东,就在用自身的供应链、流量资源,来培育自己的前沿科技生态。
短期业务表现都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京东长期沉淀出了一套强大的基建:京东在大陆有1600多个物流中心,自营商品SKU数已经达到千万级,但库存周转天数是30天,业内领先。
同时,京东零售的综合成本只有10%,传统商超是20%。全世界能做到10%的,只有五家:Costco,Sam’s Club,ALDI,京东,亚马逊。
这套越打越强的供应链,最终形成了一种几乎独有的商业模式。
03 全新的好生意
仅从表面来看,京东商业模式算得上笨拙。
网上零售还是零售,库存的积压和资产的沉重,让这门生意的利润极其微薄,PB(资产回报比)有时候甚至赶不上银行利息。
物流的商业模式甚至还不如零售,常年的价格战绞杀着物流行业的毛利率。全球大多数物流公司的利润都徘徊在赚钱与赔本的边缘。
至于京东的新业务外卖?美团高管公开透露,这个业务的利润率也就够个美元国债利率。
但生意好还是坏,从来都是看谁做。
大型商超在低利润的零售业里,仍然算低利润。但Costco却能一年赚取70亿美元的净利润。原因无他:第一,Costco的用户体验做得足够优秀。第二,Costco为零售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既然卖货利润低,那么就不靠卖货赚钱了,我们靠会员赚钱。
靠着独特的商业模式,Costco的盈利模式绕开了竞争模式,避开了“竞争是利润杀手”的商业底层规律,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商超之一。
另一个将零售的商业模式颠覆的,则是淘宝、拼多多这样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它们虽然也陷入在零售激烈的竞争中,但第三方平台的模式却是向商家要钱,于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当行业竞争激烈时,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利润率却仍然可以维持在高位,做到“死道友不死贫道”。构建出了零售行业里最强劲的一种商业模式。
做了二十年的零售,也做二十多年的数字技术,京东无法完全模仿Costco和淘宝的模式,但京东却开创了第三种选择:让竞争本身成为效率的来源,成为利润的来源。
它能从两个方面深刻改造自己的商业模式:
第一,局部的竞争,整体的提效。
竞争虽然会损伤利润,但只会损伤局部的利润,而由于供应链的可复用,京东整体的效率都会提升。正如京东的财务数据所展现的那样。
第二,盈利手段的丰富性。
正如刘强东所说,我可以不赚外卖的钱,赚供应链的钱。作为一个OTA平台,京东甚至可以为酒店构建实体供应链。
京东庞大的商业生态之间,有着太多的可能性。酒店、餐饮、电商、物流、实体零售、乃至具身机器人和AI,京东的业务线之间可以产生无数个交点,每个交点,都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各个业务线的交点产生的同时,刘强东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种全新的好生意。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