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比亚迪在央视的广告困惑了:智驾是拼技术还是拼话术?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729字,阅读时间5分钟

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屏骤然暗下,一道光束刺破黑暗:“智能泊车剐蹭,比亚迪全赔!”

500

图/央视宣传片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2025年盛夏,这则为泊车兜底的广告像投入油库的火把,瞬间引燃整个汽车圈。技术论坛炸出千层嘲讽:“新势力都会的自动泊车也敢吹黑科技?”普通车主的朋友圈却疯狂刷屏:“其他车企敢吗?这才是真技术!”

500

图/比亚迪承诺为智能泊车兜底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今年4月,工信部《智驾宣传合规指引》封杀“自动驾驶”等词汇后,车企集体陷入宣传寒冬。

 

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征求意见:辅助驾驶不能当自动驾驶,未经备案OTA不得升级,再次强调智能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比亚迪的智驾广告却业内称为,撕开监管缝隙,把行业标配包装成技术核弹。这场争议背后藏着一个精妙的算计:比亚迪用停车场这个低速安全舱,撬动了用户对智驾的认知天平。

自动泊车场景平均时速不足15公里,剐蹭赔付成本仅相当于一部普通手机的价格;而城区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的事故索赔额却高达数十万元,风险相差数百倍,怎么没人敢承诺为此兜底?

比亚迪广告尾声激昂的音乐中,鲜少有人注意官网角落那行蚂蚁大小的注释:“仅适用垂直/侧方标准车位”。这场看似豪赌的承诺,实则是精算师用风险计算器敲出的安全区,用万分之三的赔付概率,兑换“技术领导者”的认知霸权。

1. “泊车兜底”: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忽悠?  

央视黄金时段,比亚迪抛出一则石破天惊的广告:“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自动泊车发生剐蹭?修车费、第三方损失、医疗费——比亚迪全赔,不走保险!”广告瞬间点燃两极反应。

技术论坛的主流声音为:有数据表明,自动泊车早就是行业标配,极氪007成功率99%,腾势N7成功率98.5%,阿维塔12成功率98%,即便是第三梯队的小米SU7和理想L7,成功率也都超过90%,如此细小的差距也配叫黑科技?

而一些消费者却对比亚迪的智驾“托底”很受用,认为技术达成率是一方面,敢为他人先就是实力的证明。诚然,在智能泊车领域较先出成绩的小鹏和鸿蒙智行,也都没有打出“智能泊车剐蹭全赔”的广告。

500

图/各车企智能泊车辅助出事故权益

来源/太平洋汽车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为何如此自信,除了其全栈自研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天神之眼外,真相其实藏在停车场这个低速安全舱里。

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自动泊车场景平均时速不足15公里,90%的障碍物处于静止状态。剐蹭事故平均维修成本仅2800元,相当于一部中低端手机的价钱。而对比城区道路的NOA功能,事故索赔额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个别极端案例索赔额达2000万元。

500

图/泊车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的精算师们早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用极小的赔付概率,撬动消费者心中“技术领导者”的认知锚点。

而这场魔术表演恰逢政策真空期。当工信部《智驾宣传合规指引》明令禁用“自动驾驶”“L3级”等词汇后,车企宣传集体陷入沉寂。比亚迪却巧妙钻进监管夹缝,把行业标配包装成独家突破。

500

图/工信部发文严禁夸大宣传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细心的消费者在其官网角落发现了补充说明,“仅适用于垂直/侧方标准车位”——这意味着占停车场三成的斜列式车位、窄道车位根本不在保障范围内。这就像承诺您买的手机能打电话,却对有没有信号的问题视而不见。

当友商还在为宣传尺度犯愁时,比亚迪已经完成“弯道超车”。但魔术师的底牌始终不敢亮出:为何不覆盖高速变道?城市路口AEB?这些真正关乎性命的功能,在广告激昂的音乐声中悄然缺席。

2. 为啥不敢承诺“全场景兜底”?  

如果泊车兜底是技术实力的勋章,为何对更能鼓舞人心的最常见的行车场景比亚迪选择了沉默?

2024年雨季,深圳一辆搭载激光雷达的豪华轿车在暴雨夜撞上充电桩,AEB系统全程静默。事后分析显示,暴雨导致激光雷达信号衰减超40%,摄像头则完全被水幕遮蔽。这恰是智驾行业的技术天堑——停车场是温室里的鱼缸,开放道路才是真正的修罗场。

在封闭停车场这个安全区,激光雷达误判率仅0.08%;但进入城区道路雷区,暴雨中AEB对两轮车识别率会暴跌至62%。而当车辆冲上高速公路,120公里时速下强光致盲摄像头的概率高达15%,相当于每行驶6.5秒就有1秒处于“失明”状态。

500

图/AEB在暴雨浓雾中的实际表现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些冰冷数据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车企“全场景兜底”的幻想。相关技术风险存在明显断层,而法律的绞索更让车企窒息。

特斯拉在美国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致死案缠讼三年未决,车主索赔金额高达2.4亿元;中国L3责任认定标准历经三次延期仍“难产”。某车企法务总监透露内部测算结果:若承诺城区NOA兜底,年赔付额将吞噬企业18%的净利润。这样的赔付账单,让所有车企都噤若寒蝉。

500

图/特斯拉FSD失控画面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消费者却陷入奇妙的安全感幻觉。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研究发现,看到“兜底承诺”的用户对智驾能力评分虚高40%。2024年成都法院的判决书揭示过血淋淋的教训——某新势力宣传“暴雨AEB照样刹”,结果车主在暴雨中撞上故障车。法官当庭宣读判决:“宣传语构成功能保证”,判车企全责赔偿37万元。

如此判例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车企头顶。于是,我们的车企不再为高技术含量的智驾功能承诺,反而将营销的方向转向了基础功能。

当智驾宣传逐渐沦为“基础功能投保大赛”,那可以预见,很多类似这样的营销话术将席卷而来,拼的不过是财力而已。

比如,为你上车时不发生电池爆炸兜底、为你停车起步时能正常行驶兜底、为你雨天能看到前面的路兜底、为你能正常打开车门兜底……

3. 智驾竞争的下半场,拼技术还是拼话术?  

当“敢赔”的声浪淹没技术讨论,2025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0%的背后,暗藏触目惊心的认知错位。某机构调研显示,40%消费者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某车企高调宣传“无图城市NOA覆盖200城”,实际仅开放5座城市——营销话术跑赢技术的恶果,是正在倒计时的信任崩塌。

真正的破局者选择用实打实的技术数据撕开迷雾。

华为乾崑ADS 4.0公布的实拍路测视频震撼业界:暴雨如注的傍晚,系统在0.8秒内识别出横穿马路的儿童并完成紧急避让;小鹏汽车每月发布的《智驾能力白皮书》成为行业标杆,最新数据显示施工路段接管率已降至5.3%,夜间鬼探头识别率稳定在91%……这些沉默的技术迭代,比任何广告词都更具穿透力。

500

图/华为乾崑ADS 4.0发布会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该给狂热的智驾宣传套上缰绳,行业监管的重锤正在落下。

欧洲新规强制智驾广告必须用1/3版面标注风险场景,中国工信部流出的草案显示,车企需通过隧道强光致盲、雷达吸雨衰减等87项极端场景测试才能宣传功能。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反话术防御体系正在形成。有经验的买家开始扒开宣传糖衣:某品牌“通勤模式”号称覆盖95%路段,实测仅支持直线道路;更多人学会追踪OTA日志,仔细研究车企更新清单,来判断是真正的技术进化还是掩耳盗铃的营销忽悠。

500

图/全国多地高速警示辅助驾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场竞赛的终点,从来不是谁更敢承诺,而是谁让承诺成为多余。

黄金法则逐渐浮出水面:敢赔不如不用赔。工信部《智驾合规指引》扉页印着加粗警示:“所有辅助驾驶系统,都是人类驾驶员的延伸。”

当营销的烟花散去,留在赛道上的必是那些用数据说话、用迭代证明的企业。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需要赔偿条款来背书——就像最好的刹车系统,永远不需要启动气囊。

【头图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