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 大庸古城“决策失误”,究竟谁来“买单”?

500

前段时间,有关张家界大庸古城的话题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耗资24亿元,4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好似一面照妖镜,照射出了大批古城同质化、盲目跟风的问题所在。人们不禁要问,项目决策失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究竟谁来“买单”?

我们首先回溯一下大庸古城的建设由来。资料显示,张家界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大庸”。大庸古城无非就是想蹭张家界的名气,想想在“国际张”的庇护下,客流自然不必发愁。

2016年前后,恰好是全国大兴古城古镇建设的高潮期,全国不少地方纷纷斥巨资打造仿古项目。大庸古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仓促上马,试图复制成功案例的商业路径。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原本计划550天的工期,实际却用了近五年。

然而,耗费巨资的大庸古城建成后,现实却给了它一记沉重的耳光——4年累计亏损10亿元,2014年上半年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濒临破产。

这几年,笔者去了不少的古城古镇,类似大庸古城的失败案例还真不少。据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统计,全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超过2800座,这其中不少已经沦为“空城”。究其原因,不少项目是为了政绩上马,“拍脑袋”作决定,加之运营能力跟不上,自然就成了城市的一大败笔。

那么,要打破古城古镇建设“建时轰轰烈烈,建后冷冷清清”的怪圈,需要做对什么?

首先就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在古城建设运营过程中,扮演好不同角色。针对部分古城古镇在消费者需求洞察、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考虑引入多方运营商,利用各自优势,将运营效果最大化。

其次,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的独特内涵,走差异化路线,才能够真正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古城古镇,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一个“古”字。可能是一个名字、一条街道、一栋建筑、一座牌坊背后的故事,就能跳脱同质化的怪圈。

辣评:古城古镇本来应该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载体,然而一些地方却在“仿造古城古镇”的热潮中迷失方向。有些古城古镇空有“古”的名头,没有“古”的内涵。东施效颦,雷同的建造风格、千篇一律的商业演出根本无法留住游客的心。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