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渣堆里也能长出超12亿的生态财富?一个湘西小县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湘、渝、黔三地交界处的大山上,成片的桑树林绵延数公里,在夏风中翻起滚滚“碧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废墟”,矿坑遍布、矿渣飞扬。

其实,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矿业一直都是湖南省花垣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收益最高时占全县财税收入近70%。直到近些年,花垣县才逐渐在矿渣的“废墟”上种植桑苗,用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代替了挖矿机“轰隆隆”的噪音。

曾经“以矿立县”的花垣,为什么要放弃“巨大”的经济利益,改矿为桑?

矿渣堆里长出的“桑树海”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亲历了花垣矿业发展全过程的“矿老板”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花垣县矿产资源丰富,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之首、中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湖南第二、中国第三。身在“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花垣人脑子里就一件事——挖矿,有的村几乎人人参与。

500

“全村有200多台车,家家户户都有至少一台运输车,田埂山坡、房前屋后都堆满了矿石和矿渣。”湘西州生态环境局花垣分局一工作人员说道。据花垣官方统计,鼎盛时期全县有1300多处矿硐,近百座尾矿库。开采最猛时,老王寨村的一座山被挖成7层!

矿业经济在经历“改善民生”“带动致富”“财政支柱”等角色后,还是走到了“整治”的关口。

面对矿业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等问题,花垣县壮士断腕,只保留了一批矿硐转型升级成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清洁矿业,剩下的永久关停。一时间,满山都是钻头撕开的“伤口”,亟待生态修复。

桑蚕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花垣县领导层的视野。

500

花垣县经过多次试验论证发现,桑树不仅耐贫瘠,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还有非常好的富集作用和耐受能力,是矿区短时间内实现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的理想树种。桑叶拿来养蚕,蚕茧缫丝,又有了一个收入可观的产业,也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

彼时恰逢国家“东桑西移”如火如荼之际,花垣县便顺势开启了桑蚕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500

为鼓励大家主动参与桑蚕养殖,花垣县专门成立了桑蚕办,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的一切困难。

面对村民“只会挖矿、种地,对于种桑养蚕没什么信心、担心成本高”等顾虑,政府免费提供桑树种苗,给蚕种提供补贴,对蚕茧生产也给予每公斤10元的补贴,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户投产。

针对村民“害怕卖不出去,砸手里”的担忧,花垣县按照5元每斤蚕茧的价格进行补贴。

为了加快“复绿”,鼓励大规模种植,县财政还投入17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每亩200元发放桑园培管补贴,对利用矿山生态修复土地进行桑蚕产业规模化开发的,定植当年额外发放每亩300元的补贴。累计下来,全县发放桑蚕产业发展的各类补贴500余万元,修建标准养蚕大棚3.5万平方米,共育室2000平方米。

500

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大大提高了矿区居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矿山“复绿”的速度。

“以前我们靠矿山吃饭,现在我们既能为矿山修复出力,又能获得经济效益,一举两得。”拿到第一笔蚕茧收购款的王叔笑容满面。

数据显示,2022年花垣县种桑3.4万亩,完成矿山复绿1.3万余亩,实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收入12.56亿元。水质和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当地人民群众对矿业环境治理总体满意率达到97.6%。花垣县还被列为全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创建示范区,获得省人民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500

然而,这些从矿渣堆上长出来的“桑树海”,除了为矿区重披绿装,还能为当地百姓带来什么?在这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中,桑蚕产业又是如何找到二者发展的平衡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蚕宝宝”如何织出“致富网”

在花垣,种桑是承担着一部分环境保护责任的,可以说它的生态价值要远远大于经济价值。但如果只有生态价值,缺乏经济利益,必然削弱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连接点就是——养蚕。

500

据调查,每张蚕种结茧后可卖几千块,100张就是上百万元,若是延伸到缫丝加工和丝绸制作环节,溢价更高。

而桑蚕种养兼具家庭作坊式生产和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双重优势,既能带动农户居家就业增收,又能支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富民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理想选择。

“我养蚕已经11年了,去年共养殖4批蚕,收入超过10万元,效益很不错。”石栏镇排乍村蚕农伍兴兰高兴地说道。但桑蚕产业毕竟是个新产业,技术成了蚕农的短板。尤其是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家完全摸不着头脑。

500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花垣县与湖南省桑蚕科学研究所展开合作,充分依靠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全县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花垣县从事桑蚕产业的很多都是当地村民,不懂养蚕技术,专家组除了每年固定安排技术员现场讲解指导之外,推行了小蚕共育,建立小蚕共育室或共育工厂,由专业人员集中饲养小蚕,成活率更高,待其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再分发给蚕农继续饲养,极大的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500

针对部分村民养蚕技术粗犷,上车茧率不高、解舒率低等造成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花垣县引进了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解舒率提升至70%,保证蚕茧价格每斤提高5元左右,单张蚕种可增收500元,全年养蚕1000张同比可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

部分公司还采用了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CYS蚕室升温板、CYS蚕用超声波补湿器等装置,为蚕的生长和蚕茧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直接打破季节限制,全年可以养蚕近20批次。在“科技”助力下,蚕茧蚕层更厚、产量更高。

500

不过,蚕茧结得再好,也是初级农产品,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必须走深加工路径。“合作社全年蚕丝产量预计达4000斤,产值超300万元。若直接销售蚕茧,收入仅在100至200万元区间。”群辉桑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群辉边计算边说道,“如果我们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经营,自主完成抽丝工序。本地市场对蚕丝被需求旺盛,产值能从200万飙升至300万元。”

500

桑蚕产业是一个“可吃、可看、可穿、可用”的大产业。除了下游蚕丝被等产业链,上游的种桑也可以有多个方面的产业链延伸。

桑叶除了可以给蚕宝宝吃,还可以开发桑叶茶;结了桑葚,可以卖鲜果,也可以加工成桑葚酒等产品,每亩桑园综合收益能够提高50%。同时,借助桑蚕园还可以开展桑葚采摘、养蚕体验等活动,以“桑蚕+文旅”带动整个区域的餐饮、住宿等消费,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500

如今,“桑树生态修复+种养系统优化”的生态种养高值化模式,已在花垣县落地见效。目前,桑蚕产业已涵盖了全县12个乡镇,种桑面积达3.4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带动七万多人脱贫致富,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500

花垣县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矿渣山”到“桑树海”,从“靠矿吃饭”到“靠蚕致富”,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不仅治愈了矿山的“伤疤”,更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金丝网”。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