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纵横刊发新论看中国式全球化

有人推义乌模式老百姓版全球化

微信公号文化纵横8月13日刊发浙江外国语学院赵春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范丽珠的题为《特朗普最大失算:忽略中国老百姓“蚂蚁搬家”的贸易策略》。该号在文字导读里说:根据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共识,中美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为原本12日到期的“休战”争取了更多时间。这一共识的背后,充分展现了中美关税谈判的激烈程度,中国在此过程中坚持原则,底气十足,有多方的原因,其中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的影响力当属之一。早在今年上半年,沃尔玛趁火打劫要求义乌供货商降价,义乌商家硬气回怼“你不买自会有他人来买”,最终沃尔玛妥协。可以说,在特朗普推动一系列逆全球化政策的同时,义乌模式以一种老百姓的模式走出了一种中国自己的全球化之路。美国关税政策失去人心的背后,恰恰是由于美国政府未能认识到,好社会需要老百姓版本的全球化。本文作者将义乌模式总结为老百姓版本的全球化,认为这种“草根-普惠”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化。作者通过深入调研,以一系列案例总结了义乌模式成功的核心。作者敏锐地提出,长期以来,由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世界级都市所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带来了全球财富分配不均、发展机遇受具有优势地位的精英阶层把持等问题。而义乌小商品市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全球化逻辑:一个由草根商人构建的全球贸易网络,将普罗大众的生存哲学贯彻于商业活动中,远离华尔街金融精英们的大资本逻辑和跨国商业巨头的压制性定价权,使开放公平的普惠全球化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2025年第4期,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化纵横的把戏

前些日子有在美国任大学国际传播终身教授也在国内著名大学任教者在其微信圈里传播文化纵横的内容,俺在其下面留言,文化纵横就是把此前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内容按上个时效性的信息或者说噱头再度公之于众。该教授回复说他此前没有注意。从此之后该教授也就不再传播文化纵横的内容了。

文化纵横貌似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又要往时效性方面靠,把过去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术性文字,加上个时效性的导读,穿凿附会生拉硬扯,把过去的文字用导读简单攀附时效性热点事件,这种把戏太容易看到。毕竟文化纵横导读里得标注正文出处,这样正文面世时间也就一目了然。而如果把过去了也许很久的陈芝麻烂谷子放在时效性下,颇有些驴唇不对马嘴。毕竟过去的内容不可能对时效性事件有针对性。

传播舆论界把如此操作路数称之为炒冷饭,带有偷工减料张冠李戴暗度陈仓偷奸耍滑成分。俺经年累月关注文化纵横微信公号,对如此操作心知肚明。这种貌似紧跟瞬息万变的世界但实质上却假公济私滥竽充数的状况,如果看比如韩少功等对国内学术界理论界的批评,也让人唏嘘不已。

但俺并未因此取关文化纵横,也算兼听则明,而且也可以守株待兔说三道四。

比如今天的题材就是。

义乌模式?

如此正文是浙大和复旦两个人的作品。从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之中义乌商家对美国比如沃尔玛仗势欺人趁火打劫行径的回应,从中萃取抽象出了义乌模式,并且推而广之归纳提炼出“老百姓版全球化”。

真的存在义乌模式?

几十年来,“模式”也铺天盖地比比皆是,来不来就得归纳总结概括上纲上线到模式,如若不然无法显现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俺记得20多年前俺在央视蒙吃蒙喝时,采访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张嘴闭嘴就是比较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和浙南两种经济模式大相径庭,代表了两种经济发展路径。那时节苏州依靠外资兴建比如高科技园区,而温州作为长期面临着台湾进犯的前敌阵地,与福建大部一样,都没有重工业项目,1978年改革后却使得当地小商品经济格外发达。义乌小商品市场举世闻名。而新加坡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等也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而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更是昏天黑地。

满世界都是模式,以至于听到模式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浮想联翩保不齐会有驻马店模式华西村模式崇文区模式红茶菌模式羊蝎子模式猫头鹰模式……

义乌小商品市场确实卓尔不群。以至于世界上逐渐流行所谓义乌指数。金灿荣曾经提及,2016年全世界两大所谓黑天鹅事件,先是英国就脱欧进行全民公投,中国国内几十个智库就此做出并且提交给中南海的预测全部错了,对于紧接着的美国总统大选,几十个智库学乖了,准备了两个版本的预测,根据选举结果而决定提交给中南海哪一份,而义乌商人闻听则对智库们长吁短叹:你们早来找我们啊,我们早就知道,希拉里和特朗普支持者戴的帽子都是义乌生产的,根据帽子的数量就可以做出判断。法国黄背心运动也可以根据义乌生产黄背心的数量判断运动的规模。如此等等。义乌指数的准确性比民意调查和智库研究高多了。

义乌指数的背后则是全中国小商品制造业状况及其变迁的浓缩。比如被称之为运动员之乡的福建莆田、打火机之乡的湖南邵东等等,产品基本上都在义乌交易,反映在义乌指数里。却很难说莆田模式(当然莆田系民营医院是另外一个话题)、邵东模式。

因此义乌是不是真的可以称之为模式这还是个问题。

来不来就模式,一惊一乍的。

全球化此消彼长

此文作者从义乌模式里就抽象出了老百姓版全球化的概念。这个跨度又是很大。

就算存在义乌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家就真的能够具有或者代表作者所谓老百姓版全球化?蚂蚁搬家就是老百姓版全球化?从几个蚂蚁搬家的案例里如何能够得出这种结论,恐怕还需要大费周章。

美苏冷战结束后,全球化风生水起如日中天,以至于福山有着历史终结的盖棺论定。

但好日子没几天,资本主义独步天下大行其道的恶果逐渐显现,尤其是全世界南北以及世界各国内部贫富差距飞速扩大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愤怒、抗议和抵制。几十年来每逢召开七国集团(G7)、达沃斯论坛、欧盟、北约等峰会时,抗议示威人群穷追不舍。

而随着欧美西方江河日下风光不再,华盛顿共识遭到尖锐批评质疑嘲讽。近年来,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特朗普美国优先对全世界一视同仁雁过拔毛强盗般打家劫舍,快速消耗后冷战、美元霸权等红利。特朗普美国只不过是全球化逆转的缩影。北美欧洲澳洲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在移民、贸易、金融等领域闭关自守。

但真的存在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运动和态势?

中国式全球化取代西方式全球化

多年(应该有七、八年光景了)前俺就叽叽歪歪,如果看全球南方日渐活跃、以中国引领的南方经济贸易不管在规模还是金额以及覆盖范围快速扩充的状况,所谓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只不过是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霸权之下制造的弥天大谎。在美国西方眼里,美国西方就是全世界,美国西方闭关自守也就是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铁证。但实际上全球化并非美国西方的独门秘籍,也由不得美国西方垄断。正所谓轮流坐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俺家。从全球化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而只不过是全球化易主了,现如今的庄家变成中国了。如果对全球化进行阶段性区分的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式全球化对西方式全球化的取而代之。

“蚂蚁搬家”老百姓版全球化只不过主体变迁

多年来,对西方式全球化的讨论也不绝于耳。俺也就别絮絮叨叨介绍西方式全球化的来龙去脉。在国内对于西方式全球化主体的认识也存在分歧。比如阎学通认为全球化(他并未有西方式和中国式的区分、下同)主体是以西方跨国公司为主体,而温铁军认为全球化主体是以西方的国家为主体。显然,温铁军没有意识到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化主体在现代主权国家层面的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处。换句话说,在此俺还是倾向于认同阎学通的观点,并且后来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这在前面引文里也得到了反映。

只不过就前文来看,说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世界级都市所主导的全球化,虽然比温铁军有所进步,但在俺看来还是有着概念和逻辑上的混乱。金融资本和世界级都市也只能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存在,而不会有世界级都市、以及脱离跨国公司外壳的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

老百姓版全球化?

前文提出蚂蚁搬家这种“老百姓版全球化”。

“老百姓”这个概念是不是应该得到反思?这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君临天下的含义。战国时期平章百姓对应非贵族非奴隶阶层。据称“老百姓”一词的由来经历了从贵族专称到全民通用的演变过程,现代汉语中,“老百姓”特指非军人、非政府工作人员的普通民众。30多年前俺就注意不使用这个概念。

前文说“草根-普惠”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化。真是如此?

从义乌模式到蚂蚁搬家再到草根-普惠底层逻辑重塑全球化,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蚂蚁搬家就是“草根-普惠”“底层逻辑”?并且重塑全球化?从义乌商人强硬回应沃尔玛就推导至此,见微知著窥一斑可见全豹能力可见一斑。

198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里根在谈及美国制造商品行销世界时说,出口商品还附带着我们的技术以及价值观。

这话是不是也适用于前文作者所谓义乌模式?具体来说,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制造产品行销世界也附带了不仅仅是技术也包含了价值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价值观是什么?如前所述美国欧洲西方日趋闭关自守自私自利,移民政策普遍性逐渐收紧,所谓国际间资本要素流动的资本、货物以及人员里人员流动日渐停滞,义乌模式这种中国制造小商品出口也就将技术、资本、价值观物化在商品上通过出口到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影响。

恢复历史上中国固有国际地位

金灿荣说到2030年在制造业领域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但金灿荣却没有意识到在价值观领域的影响。

秦晖根据袁剑著述抽象出来的相关概念,其通俗化版本被美国华人网红北美崔哥盖棺论定。

回到前文作者所谓蚂蚁搬家这种草根-普惠底层逻辑重塑全球化,在俺看来只不过是西方式全球化被中国式全球化取代的必然反映。而且这个过程早就开始了。按照阎学通被国际上引用最多的论文的观点,中国人追求世界第一并非实现突破而只不过是恢复历史上应有的国际地位。

中国式全球化主体是每一个中国人

前文义乌模式→蚂蚁搬家→草根普惠底层逻辑→老百姓版全球化,寥寥数语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如果放在全球化易主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式全球化取代西方式全球化(按照前文作者之所谓“重塑全球化”——是不是可以理解作为全球化注入或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层面上来说,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真是全球化易主,如果西方式全球化主体是跨国公司,那么中国式全球化的主体是什么?这个问题俺在多年前提出并没有反全球化和(或)逆全球化而只是全球化轮流坐庄时就考虑到西方式全球化与中国式全球化的区别。抛开其他面向不谈,西方式全球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以及前文作者所谓金融资本和世界级都市),而中国的跨国公司(姑且不谈是不是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资本和世界级都市)迄今为止都还处于无感状态。故此当时俺胆大妄为,提出中国式全球化的主体就是中国个人。由于“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动不居,大体上这里的中国人指中国国内外所有华人。这也构成中国与西方全球化的本质性差异之一。

身在异国他乡对此感受格外强烈。

如果中国式全球化的主体是中国人,那么对中国人的研究就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相关研究重大理论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及历史譬如百年来中国人价值观以及道德状况的变迁、海外华人在中国式全球化里的作用、内卷溢出和输出对既有国际贸易以及西方人主导建立的不管是沃勒斯坦还是斯宾格勒意义上世界秩序的影响、如果金灿荣说双赢就是中国赢两次的话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中国赢两次世界怎么办?……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但现实情况是思想界学术界理论界在此无所作为避实就虚作茧自缚,令人扼腕叹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