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亿现金吃紧,亿纬锂能融资“输血”能否止血?
在新能源产业的汹涌浪潮中,亿纬锂能,这家曾被视为动力电池领域“潜力股”的企业,如今却深陷资金与战略的双重泥潭,其未来之路布满阴霾。
随着宁德时代成功登陆港股,成为“A+H”股的耀眼明星,亿纬锂能也匆忙跟进,试图通过港股上市续写资本神话。然而,这场看似光鲜的二次上市背后,实则是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紧急求救。截至2025年一季度,亿纬锂能账上仅余134亿元现金,而马来西亚与匈牙利两大海外项目,如同两个无底洞,预估将吞噬高达186亿元的资金。这不仅仅是短期现金流的错配,而是企业长期依赖高强度融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的直接体现。
亿纬锂能的财务困境,从其一路攀升的资产负债率中可见一斑。财报来看,2020年到2024年,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一路攀升,过去5年资产负债率合计增长了24.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4年企业三项关键偿债指标全面下滑。流动比率从1.58降至0.95,速动比率1.25降至0.78,现金流量比率从0.17降至0.07。这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正在急剧减弱,财务安全边际被不断压缩,对外部融资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事实上,亿纬锂能一直都在不断“输血”。2009年上市后,亿纬锂能通过定向增发、中期票据和可转债的形式在二级市场进行了6次融资,直接融资超204亿元,以补充资金缺口。期间,以借款形式存在的间接融资高达272亿元。
其中,仅2019年至2023年,亿纬便多次发起融资,累计募集资金140亿元。对此,深交所曾发布问询函,要求其直接说明“是否存在过度、频繁融资的情形”。
进入2024年,公司提交了50亿元可转债申请,尽管遭遇监管多次问询,最终仍于年末获批;同时港股二次上市也在推进中,拟募资规模高达300亿港元,被广泛视为“续命式上市”。
亿纬锂能的困境,根源在于其盲目的扩张战略。自2021年以来,公司频繁抛出数百亿级别的扩产计划,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双线并进,却在新能源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储能需求波动的背景下,遭遇了产能利用率骤降的尴尬。从2022年的92.8%到2024年的69.2%,产能利用率的大幅下滑,不仅使得新建产线持续“吃灰”,更导致资金回流缓慢,固定资产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链压力。
亿纬锂能的海外扩张之路,同样布满荆棘。匈牙利项目需应对欧盟碳关税与供应链本地化要求,马来西亚工厂虽可暂时规避关税,却长期面临原材料进口依赖与物流高成本的双重困扰。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设下重重门槛,要求储能项目100%本土化生产,叠加高额对华电池关税,使得美国本土集成商成本飙升,订单流失严重。与亿纬签订了15GWh采购协议的美国企业Powin的破产保护,更是让亿纬未来的货款回收和履约能力充满了不确定性。
亿纬锂能的困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的结构性劣势。相较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构建的全产业链闭环生态,亿纬锂能在上游资源掌控和下游回收体系构建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同时,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薄弱,技术储备和产品代际领先性不足,限制了其进入高能量密度、高毛利率产品市场的能力。此外,客户结构的高度集中,使得亿纬锂能一旦遭遇核心客户经营波动,资金回笼与利润水平将首当其冲,抗风险能力显著偏弱。
面对资金链紧绷、负债累累、产能利用率骤降、海外扩张受阻以及结构性劣势等多重困境,亿纬锂能的未来之路显得尤为艰难。若无法在技术、生态和模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亿纬锂能或将继续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其“辛苦钱”也将越来越难赚。在这场没有退路的新能源产业淘汰赛中,亿纬锂能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挤压,其未来何去何从,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