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华为盯上“富人玩具”
过去的车圈是卷价格,现在不仅如此,更要卷配置。
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已经司空见惯,一些更细分的配置被拿上台面大书特书。
比如HUD(抬头显示)。
HUD,也就是使用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来反射成像,将车速、导航、指示、警告等内容显示出来。
6月,国内头部HUD供应商泽景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许多人这才惊讶发现,原来用上HUD的车企竟然这么多。
截至2024年底,泽景科技已经与22家主机厂达成合作,包括小米、蔚来、理想、吉利、北汽、奇瑞、长安、比亚迪等。去年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的一句“我们的AR-HUD来自泽景电子”,就曾让它小火了一把。
除此之外,此前小鹏也和华为联手推出“追光全景”AR-HUD。
2020年,中国车载HUD市场仅有100万台,渗透率为4.7%。到了2024年,渗透率提升到了16%。
HUD,也要成为电车标配了吗?
这块价值不菲的屏幕,值得车主为它多掏钱吗?
01
高高在上的HUD,终于下凡了
就像冰箱彩电大沙发曾经是豪车专属一样,HUD过去也是高高在上。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二战战斗机驾驶。为了解决飞行员视线频繁转移的问题,战斗机率先采用了HUD技术。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使用HUD后,68%的民航起降事故都能得到有效避免或降低危害程度。
后来工程师开始思考:能不能把HUD用在汽车上呢?
1988 年,通用汽车推出了世界上首款采用 HUD 的汽车,让原本属于军用飞机的技术走进了普通人的驾驶舱。
然而,早期HUD受限于技术瓶颈,只能使用小型透明玻璃片作为投影介质,成本高、亮度不足且信息量有限,很快淡出了主流市场。
2003年,宝马首次使用HUD,加上丰田、本田等主流车型随后跟进,又让HUD重新火了一把。但或许是显示效果一般、性价比不高,当时大众对此还是兴趣不大,之后HUD又开始降温,经历了十多年的空白期。
直到2020年,奔驰S级的AR-HUD发布,让HUD重新被各大厂商所关注,并随即成为车企的一大卖点,特别是新能源车企。
不同于最初的HUD,如今的HUD在体验上有了大幅提升。
现在的HUD可以把各种信息显示在前挡玻璃,包括车辆信息和外部信息。
车辆信息包括车速、转速、里程、转向、车内温度、油耗等,以及诸如驾驶模式、天窗开启状态等附加信息;外部信息包括车辆定位、地图、导航、行人/障碍物检测、车道保持辅助,以及道路安全预警、远程故障诊断等。
另外,有的HUD还能显示影音媒体播放及控制,以及一些简易的智能办公信息。
也因此,车主对HUD的需求越来越大,HUD也日益受车企重视。
此前,小鹏全系没有HUD,就引发了车主长期讨论:“买电车是不是一定要有HUD”;未提供HUD选配的ET5,更是成了许多蔚来车主的遗憾;全系标配HUD的理想汽车更是明确表示:“我们希望HUD不仅仅是辅助,而是让它彻底替代仪表盘,驾驶员只用看前方就够了”。
车企对于如何宣传HUD卖点,也是各显神通。有的是体验突围,比如华为问界M9正式上市时,其AR-HUD号称“智驾第一屏”;有的价格取胜,比如起售价仅有14.99万的深蓝S7,也带有HUD。
按照灼识咨询预计,到2029年,中国车载HUD市场规模将达到1270万台,渗透率达到40.9%。
再过些年,在几万元的车型里装配HUD,也不是不可能。
02
都叫HUD,却也有三六九等
虽然严格来说都叫HUD,但HUD与HUD之间,也可以说不是一个物种。
按照技术类别,HUD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是C-HUD,这是组合型HUD,在仪表盘上方放置一块透明树脂玻璃,作为信息的投影板。这种HUD成本低,但受投影板的面积影响,成像区域小。
第二是W-HUD,这是挡风玻璃 HUD,就是将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这种HUD是如今的主流,但因为前挡玻璃通常为自由曲面,容易出现重影。
第三是AR-HUD,就是AR(增强现实)技术和HUD的结合体,利用智能驾驶的传感器,对前方的路况进行解析建模,从而得到路面的各种信息,再把信息精准投影到对应的位置。
毫无疑问,AR-HUD的体验绝对是当中最佳。
不仅有更大的视场角和更远的成像距离,AR-HUD还能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展示,大大增强驾驶员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具体而言,相较传统的HUD,AR-HUD在各方面都有优势:首先是更清晰具体的导航及车辆信息;其次是车辆生态服务信息,例如加油、停车、餐饮、购物等引导信息;还有就是路况及危险预警,比如在多路口的特殊路段、夜晚行车环境下,通过监测车辆前方的行人,提醒驾驶员注意观察。
所以,虽然都在讲HUD,但AR-HUD往往更加吸睛,也是车企更乐意下功夫去做的。
泽景科技的两大产品,其中一个就是AR-HUD。
华为在去年初就表示,搭载华为AR-HUD系统的量产车型包括上汽飞凡R7、问界M9等,另有超过20款在研车型将搭载华为AR-HUD产品和方案,将推向市场。
今年6月,小鹏和华为更是联手推出了“追光全景”AR-HUD,在路面上“画”出导航光毯,让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耦合,不漂移、不眩晕。
成像方面,追光全景AR-HUD可以在前方10m虚像显示距离投射出一个87英寸的巨幕,通过AI算法在真实路面上实时绘制导航光毯,畸变矫正算法将显示畸变率控制在1%内,避免眩晕;安全辅助方面,集成了侧向、后向预警,覆盖雨雾天气、窄路会车、行人“鬼探头”等危险场景,能把事故率降低35%以上。
连传统车企现在也不甘示弱。宝马2026款X5直接取消传统仪表盘,用一块1.5米长“全景屏”横贯挡风玻璃下沿。
想必不久之后,更高端、更有特色的HUD也会是必争之地。
03
车载显示,不能为了装X
HUD上车,其实是车载显示爆发的一个缩影。
车上实体按键越来越少,而车上屏幕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从最初单一的中控屏,到如今仪表盘、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电子后视镜、扶手屏等多屏联动,车载显示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长,以至于连曾经高端的HUD,也变得大众起来。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发布的报告,全球汽车显示系统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38.3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473.7亿美元。
咨询机构Omdia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总出货量达2.32亿片,同比增长6.2%。
但车载显示想要叫好又叫座,还是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安全。
2015年的一篇《一屏好还是多屏好》的稿件里,就有观点表示,屏幕的多少,其实取决于人机交互的设计原则。“对于汽车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汽车人机交互也应该追求安全,不能因为交互系统的设计影响到行车安全。其次就是操作方便,显示直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大部分放在路上,复杂的操作和显示只会影响驾驶”。
HUD之所以受很多人认可,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它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举个例子,在时速120的高速公路上,低头看一眼仪表盘的功夫,车辆已经行驶33米之远,减少驾驶员的低头动作,少了很多麻烦。
第二,体验。
2022年,一家海外专业机构进行了一项测试。
经过测试发现,实体按键汽车的花费时间普遍要比触屏车型短很多。2005年的全实体按键汽车沃尔沃V70,完成空调设置、打开收音机、调整仪表和屏幕亮度等功能仅需10秒。
HUD也是如此。虽然按理说能提升体验,但有些车型HUD炫光晃眼严重、导致晕车,有些车型HUD还有明显模糊、看不清显示的数字,反而添堵。
第三,成本。
HUD能迅速推广,和价格息息相关。
HUD曾经是国际大厂的天下,现在被中国厂商一步步把价格打了下来。2024年,包括泽景科技、华阳集团、华为、怡利电子在内的中国厂商,占比已经追到56.78%。
据泽景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间,其W-HUD(风挡型抬头显示)产品的平均单价由971元下滑至837元。
车载显示要想叫好又叫座,必须需要把握好安全、体验和成本的关系。
搞不定这“三角关系”,车上再酷炫的新鲜东西也只能叫做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最多叫创意,有用和值得才是创新。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