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董事长欠教育

500

文/狗蛋本蛋

最近,网友们吐槽,“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随便买一买,结账一两百”。

面对质疑,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决定教育一下消费者。

8月8日,他通过短视频形式回应,表示:

“水果这个产品非常普通,但真正了解水果的非常少。想给顾客留下便宜的印象很容易,不同品质差别太大,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有时候价差可达四五倍。而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这是它贵的一个原因。”

言外之意,只会喊贵的消费者根本不懂水果,不懂品质水果。

话说到这种程度,大家还能忍。按照一般的公关逻辑,你拿出点态度,表示接下来会努力优化成本,让大家吃上更具质价比的水果,事儿也就过去了。

明明可以低调做人,余董偏偏强势输出: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种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种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一直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

余董还说,百果园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不清楚的所谓的便宜啊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水果有品质区别),最后是消费者自己选择。(这是原话,大家理解一下董事长的表达能力)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余董事长对教育的向往。

百果园应该改名叫幼儿园。

但消费者并不想被当三岁小孩教育,比如月薪5000只敢偶尔逛百果园的铁柱说:

吃个水果还被教育上了,他家水果有教师资格证吗?

在广大网友看来,这哪是教育,这是PUA。

余惠勇把质疑百果园太贵的消费者,视为不懂水果、只看价格的群体,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大家。

上一次这么傲慢的品牌是钟薛高,如今在破产边缘挣扎。

至于商业模式,狗蛋说不止余董说的两种,至少还有一种叫:

伪教育,真收割。

把营销话术包装成理念输出,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更多的钱,却不一定买到匹配的品质。

有网友建议余惠勇,先搞懂大家的诉求再教育,她说:

不是不接受一分钱一分货,是不接受花高价买烂货

去年315期间,百果园门店曾被曝用腐烂水果做果切、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等乱象;

黑猫平台上,百果园隔三岔五就被投诉质量问题。

这个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怕是也很难讲好品质的故事。

去年,百果园收入102.7亿元,同比下降 9.8%;实现毛利 7.6 亿元,同比下滑 41.9%,归母净亏损为 3.86 亿元,这是百果园5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同时,百果园不断闭店,去年底门店同比减少近16%,约5100家。

他懂水果,但他把公司干亏了。

狗蛋说,真正欠教育的是董事长。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董事长都喜欢拿教鞭。前阵子,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也教育了一番消费者,他说:

你们问问自己,去医院看个病,要诊断某个病,大概要花多少钱?查单一的病,要花几千几万块,当你指望一个几百块的体检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知道的,知道张董在开媒体说明会,不知道的,以为张董在开客户批斗会。

反复用“你”“你们”代入,搭配连续的反问句,这不是平等的解释,这是在发泄情绪,暗指消费者没有常识。

本来是一场解决危机的说明会,结果又引来了更大的危机。

逼得爱康国宾再次回应,他们说:

媒体断章取义,上下文背景被恶意剥离。

昨天,百果园也做了类似回应,称董事长的话被恶意截取,网友们断章取义。狗蛋把两位董事长的话,前后文连起来精读了几遍,没看出哪儿被恶意解读了。

爱看国宾说,张董的相关发言本意是在说明体检和看病二者重点不同。张董对体检与看病的界限进行探讨,这种进行科普宣导的专业说明,旨在保护消费者,却被恶意简化为“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

强调“探讨界限”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这很难评。

张女士质疑爱康国宾,争议点一直都是“为啥没捕捉到征兆,没提示她进一步检查”,而不是 “体检为啥没确诊癌症”。

所以,在一场专门的媒体说明会上,爱康国宾科普体检和看病的区别,用意是什么?

把 “没确诊” 和 “没筛查出风险” 混为一谈,是想模糊争议的重点?

狗蛋不能随便质疑,不然是要遭索赔的。

8月7日,爱康国宾在上海起诉张女士,要求赔偿1000万元。

爱康国宾认为,张女士夸大事实,其在爱康国宾体检 1 年后被诊断为肾癌早期,但张女士宣称是肾癌晚期,捏造并散播爱康国宾做 “假体检” 的言论,损害了爱康国宾名誉权。

张女士表示,爱康国宾断章取义,刻意忽略其海外晚期诊断报告。

目前,郑女士正在征集一万名体检受害者,准备发起公益诉讼,关注体检行业系统性漏检误诊、数据不透明的共性问题。

整个体检行业都被绑上了战车。

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民营机构体检,就是蛋糕谁多吃点的问题。美年健康旗下的慈铭,有员工说,他们最近忙坏了,跑来很多爱康的单。

其实,消费者从来不反感知识传递,他们反感的是,上位者们打着教育、科普的旗号表演甩锅。

狗蛋也想做个科普,探讨一下“甩锅”和“教育”的边界——

董事长们,你们问问自己,企业要让消费者打心里认可,要花多少时间和多少心思?塑造口碑可能花几年甚至几十年,你们却指望几句话就能教育消费者,把大家忽悠住,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