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瑶族文化 ▏▏广外学子探索小洞村文旅融合新样本

7月13日至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昱珀ShinePure服务队赴惠州市龙门县小洞村开展“三下乡”实践,以春秋战国时期失传的昱珀工艺为切入点,探索“非遗+文旅”乡村振兴路径。这支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学子组成的队伍,通过走访昆虫馆、民宿、非遗工坊及村委,用五天时间解码当地文旅困局,搭建起非遗技艺与乡村资源的合作桥梁。

昆虫馆里的资源密码:从标本到手作的适配性发现

500

小洞村昆虫馆

7月13日午后,小洞村昆虫馆的玻璃展柜前,昱珀服务队队员正对着一只蓝闪蝶标本仔细记录。这个200平方米的展馆内,400余件昆虫标本静静陈列,其中吉丁虫的金属光泽、大蓝闪蝶的虹彩翅膀,恰与队员们带来的昱珀工艺原料需求高度契合——这项以自然凋零昆虫翅膀为原料,经12道古法工序复原的技艺,正需要这样的自然灵感。

“我们做昱珀手作时,要先让使用者理解昆虫翅膀的自然之美,这里的标本就是最好的教材。”队员指着展柜说。但展馆外的走访却显露出隐忧:在周边商户调研中,10家店主有6家提到,游客参观时间多不足1小时,“大部分人参观完标本就走了,留不住消费者”。

500

队员们向民宿老板调研

民宿调研正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困境。7月14日,队员们在走访村内3家民宿后了解到:昆虫馆70%的客源为退休老人,而平均停留时间仅仅为1.5天。“我们曾想发展‘订房赠昆虫馆门票’活动,但展馆是外包的,协调不下来。”一名民宿老板坦言,“要是能把参观昆虫馆和昱珀手工体验绑在一起,客人肯定愿意多停留一晚。”

队员们在市集走访过程中不断倾听村民的心声。“昆虫馆太独立了,”一位卖菜的王婶评价道,“村里是有这样的好地方,可没人教我们怎么和游客的兴趣连起来。”这些声音让团队愈发了解到:小洞村的破局点,在于让昆虫馆的“看”、非遗手艺的“做”及民宿的“住”三者相互联系并最终形成文旅闭环。

昆虫展馆的回响:非遗传承人的“课程痛点”与共创契机

500

队员给孩子们上课

7月14日下午,惠州龙门县小洞村昆虫展馆内,桌角放着孩子们刚完成的昱珀手工作品,蝶翅拼贴的图案在展馆灯光下泛着微光。刚结束一节非遗昱珀手工与自然生命教育融合课程,惠州蓝田瑶族非遗传承人谭女士便与昱珀ShinePure服务队队员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本土资源开发的深入交流。

“刚才看孩子们跟着课程认昆虫、拼翅膀,做完还追问‘这个蝶翅的颜色是怎么来的’,我就想起你们的手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得让文化‘动’起来。”谭女士目光扫过孩子们留在桌上的作品,语气里带着感慨。作为土生土长的瑶族居民,她深耕本土非遗多年,对资源开发的困境有着切身体会:“就像展馆里的标本,光摆着没人讲背后的故事;我们的老手艺,光展示没人教怎么上手,慢慢就成了‘摆设’。缺的是能把这些串起来的规划,更缺会教、能把自然知识和非遗手艺结合成课程的人。”

500

队员们同谭女士交流

这场时长40分钟的课程,恰为谭女士的感慨提供了注脚。队员们先带着孩子们观察展馆内的吉丁虫、蓝闪蝶标本,讲解昆虫翅膀的结构与自然演化;随后指导他们用自然凋零的蝶翅制作成昱珀饰品,并且融入瑶族传统纹样元素设计树叶画。“你们这课程,刚好补上了我们旅游路线的空缺。”谭女士语气恳切,“自然教育让孩子懂了‘为什么’,非遗手工让他们能‘做出来’,这样一套下来,不光孩子愿意留,游客也能实打实感受到文化的分量。”她特别提到,课程里将昆虫特征与瑶族纹样结合的设计,“既衔接了少数民族文化,又有新想法,这正是丰富旅游体验、延长停留时间的关键。”

谈及本土非遗与昱珀工艺的关联,谭女士说道:“我们的蓝染、刺绣,和你们的昱珀,都是想让老文化在新物件上活下来。”她抬眼看向队员,“我们都是在做相同的事情。”

最终,基于对课程效果的共识,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谭女士将以非遗指导教师身份,为团队提供瑶族传统纹样、工艺技法等专业支持;队员们则整理自然生命教育课件、昱珀手工DIY 教程,协助开发更适配游客参与的体验项目。“就从把今天的课程打磨得更完善开始,让更多人能在这展馆里,既看懂昆虫的故事,也做得出文化的样子。”团队成员笑着和谭女士握手。

村委办公室的破局方案: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

500

队员们同书记交谈

7月15日下午,小洞村村委办公室内,昱珀ShinePure服务队队员与村党支部书记刘少静围绕村内文旅发展展开座谈。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文件上,清晰映出“乡村振兴”“非遗赋能”等关键词。

座谈中,刘少静首先介绍了村集体经济基本情况:“村里年收入约20万元,主要依靠水电项目入股,旅游业虽为新兴增长点,但占比不足10%,发展面临不少瓶颈。”他坦言,村内核心文旅点昆虫馆初期运营成效显著,周末峰值接待量曾达百人,但后续因资源联动不足、宣传力度薄弱,客流持续下滑,目前每周到访游客仅30人左右。

“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资源分散,昆虫馆与村内瑶族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缺乏有效串联;二是项目单一,仅有静态参观,缺乏体验性活动;三是配套薄弱,难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刘少静表示,尽管村内自然环境优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未能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服务队队员结合前期调研,提出三项具体优化方案:一是聚焦昆虫馆提质,完善配套设施,并开发融入瑶族元素的昱珀文创产品;二是依托现有课程资源,在村委闲置场地开设手工实践课,提升游客参与度;三是组织村民参与非遗手作产品加工,由村委统筹质检与销售,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听取方案后,刘少静给予积极回应。他认可昆虫馆提质与开设手工实践课的可行性,认为这两项措施能有效丰富旅游业态;对于村民参与产品加工的提议,他表示“思路可行,但需前置培训”。他同时提醒,要规范销售渠道,防范村民私下售卖导致的价格混乱与品牌风险。

最后,刘少静明确表示,村委将全力配合服务队推进相关工作。此次座谈进一步厘清了村内文旅发展的症结与方向,为后续方案落地奠定了基础。

瑶族展馆的活态思考: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传承

500

队员在文化展览馆参观

7月17日下午,蓝田镇瑶族文化展览馆内,银饰、刺绣等老物件静静陈列。负责人翻着接待登记本说:“展馆全年免费开放,去年接待3000余人次,但日常日均不到10人。”他坦言,传承受限、表演培训成本高、活动单一缺联动,是展馆主要困境。

当实践队提出“昱珀工艺+瑶族文化”融合思路时,负责人认同这一方向,建议以篝火晚会联动昆虫馆手工体验,打造特色路线。但他也指出,政策限制、用地审批严、旅游业基础薄弱等现实挑战,制约着发展。这些建议与问题,为方案完善指明了方向。

7月17日傍晚,昱珀ShinePure服务队结束了在小洞村的实地调研。行囊中装着的不仅是与谭女士敲定的合作细节、村委确认的文旅发展方案,更有对乡村文旅困局的深刻认知与破局思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道阻且长,但这支年轻的队伍深知,每一步探索都在为这片土地积蓄力量。

接下来,服务队将把五日调研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计划未来再赴小洞村,正式启动首期合作试点,让昱珀工艺与瑶族非遗在实践中进一步融合,让“参观+体验+消费”的文旅闭环真正落地。

正如队长招婉青所说:“非遗不是陈列在展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文化。”昱珀ShinePure服务队将持续挖掘非遗价值,以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为笔,与小洞村携手,在山水间续写活化本土资源的篇章。这份坚持,只为让瑶族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共赴美好未来的约定,在一步步实践中照进现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