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打破 “35 岁门槛”,努力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

作者:刘敦楼

“35 岁不是简历的终结,而是人生履历的新篇章。” 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长城汽车 35 周年态度短片《年方 35》中的这番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启动 “35 + 计划”,面向全球 35 岁以上的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这一行动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被 “35 岁门槛” 阴影笼罩的职场天空。

       

500

35 岁,本应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一个普通大学生毕业工作 10 年左右,在这个阶段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心智更加成熟,社会资源也有所沉淀,正是年富力强、创业进取的关键阶段。然而,长期以来,“35 岁门槛” 却如同一堵冰冷的高墙,横亘在众多求职者面前,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大量 35 岁以上的人才,空有一身本领,却因年龄限制被拒之门外,导致人才的极大浪费。

这种年龄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对 “35 岁 +” 人群存在刻板印象。普遍认为高龄劳动者精力不如年轻人充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薪资预期相对较高,且企业需承担更高的医疗支出及退休福利成本。而年轻人则被视为 “便宜又听话”,能够快速适应高强度工作和新的工作环境。这种片面的认知,使得年龄成为许多企业招聘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即便不在招聘公告中明示,在筛选简历时也会着重考虑。另一方面,公务员和国企招聘中的年龄限制产生了不良示范效应。自 1994 年起,我国报考公务员的条件之一就是年龄为 35 周岁以下,三十多年的政策延续,从用人导向上引得众多企业纷纷效仿,使得 “35 岁门槛” 在职场中根深蒂固。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设置 “35 岁门槛” 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在如今竞争激烈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来应对各种挑战。35 岁以上的人才,在项目管理、风险预判、资源整合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年轻员工所难以比拟的。以长城汽车为例,其在全球布局中,无论是在泰国罗勇工厂导入新能源车型并建立用户共创中心,还是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实现 MINI 电动车型的反向代工,以及在巴西建设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园构建 “研 - 产 - 供 - 销 - 服” 完整闭环,这些复杂系统工程恰恰需要拥有跨文化适应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资深人才。他们在技术全球落地过程中,凭借自身积淀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企业文化与技术积累的 “压舱石”。若企业一味地将 35 岁以上人才拒之门外,不仅会错失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能力,还可能导致核心岗位人才断层,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当前我国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破除就业年龄限制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已率先打破 35 岁这一年龄限制,山东、新疆等地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将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 45 周岁,北京、辽宁等地部分国企也在跟进调整。长城汽车启动 “35 + 计划”,更是为企业界树立了榜样。但要从根本上打破这道 “门槛”,避免人才浪费,还需多管齐下。

国家层面,应加快立法进程,将年龄明确列为禁止歧视事由,并配套制定歧视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让破除年龄歧视 “有法可依”。同时,司法机关可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裁判尺度,实行举证责任倒置,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劳动监察部门应将年龄歧视纳入日常监管,建立招聘广告审查机制,对违规企业予以公示惩戒。此外,政府还可通过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大龄劳动者,支持企业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工作岗位。针对大龄求职者的技能提升需求,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帮助他们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用人单位要摒弃固有的年龄歧视观念,充分认识到 35 岁人才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改变 “一刀切” 的用人方式。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来适时调整招录、培训和激励员工的策略,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

求职者自身也需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通过 “经验结构化能力” 将以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更加成熟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提升复合能力,既可以深耕一个领域,掌握多个核心部分,也可以尝试不同岗位,进行复合能力的历练。同时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根据职业规划积累资源。更重要的是,坚持终身学习,补齐学历、知识短板,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

打破 “35 岁门槛”,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关乎每一个职场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像长城汽车一样,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 35 岁以上的人才,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