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科大学费突涨:程序正当难掩实质违规
近日有学子向媒体爆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阶段学费翻倍,从以往的1.4万直接翻倍至2.8万每年学子们四处投诉寻求一个公道,校方坚称“程序合规”。考生质疑信息隐蔽,学校却说早就公布在官网……这场风波折射的不仅是费用高低的争议,更是高校行政逻辑与考生权益的深层断裂,是高校创收的无限冲动与学生追求知识偿付能力有限的冲突。
程序合规下的实质失责校方反复援引五条“合规证据”:省级文件依据,即依据湘发改价费规〔2023〕262号;财务处官网公示;招生简章有“以最新文件为准”的提示等。表面看,流程链条完整。然而,这里面又有着良苦的用心甚至说是机心深沉。一是公示渠道的“冷门化”,关键调价通知仅发布于财务处官网,这并非考生日常访问的页面。学生备考期间,主要关注的是研招网、招生简章,令人震惊的是,校方却未在这些核心平台同步更新,此间的意味,令人砸摸。二是时间节点的矛盾性。招生简章发布于2024年10月1日,学费调整通知发布于10月9日,二者仅隔8天。校方未对已报考学生定向提醒,反而以“简章已提示可能调整”为由推责。三是文本表达的模糊性。在复试方案中,学费调整条款夹杂于数千字流程文件中,未加粗、未置顶。考生直言:“备考时谁会在复试材料里找学费信息?”参考约束保险行业的《保险法》,牵涉到利益的核心条款,没有显著加粗,在法律诉讼中保险公司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这一事件的本质,校方以“程序合规”作为学费翻倍免责的免死金牌,实是对服务对象知情权的侵犯。
非全日制学位为何沦为“创收标的”学费翻倍背后,校方的解释耐人寻味:“此前定价过低,不够科学”。这暴露出高校难以遏制的牟利冲动,以及财政压力下的转嫁逻辑。校方声称因“师资课酬、设备采购”涨价,但拒绝公开明细,将高校的服务收费游离于政府职能部门与民众的监管之外。而更为讽刺的是,非全日制课程多为周末集中授课,实验室、宿舍等资源占用率远低于全日制,成本增幅是否合理其实是存疑的。对比该校全日制硕士(年均涨幅≤10%)与非全日制热门专业(如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翻倍),差异暴露了学校对在职群体的支付能力的掠夺。似乎是心照不宣,这些非全日制学生被默认为“能承受更高溢价”。如果把教育看作服务,那其实就是对不同消费者给予不同价格体系。这是歧视,更是违法。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2.8万元年费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70%,远超教育部25%的警戒线。当寒门学子因学费放弃心仪专业,教育便从“阶层流动通道”异化为“阶层固化工具”。显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非常麻利的筑起了阶层固化的天花板。
数字泡沫浸润的认知偏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强调“国家级平台已公开信息”,却回避了信息社会的现实规则。对一众考生来说,算法茧房加剧了信息滞后性。考生依赖小红书、知乎等社群平台获取历史数据(显示旧学费1.4万),而算法推送基于过往信息库,形成数据滞后性误导。这个悲剧是谁导致的?答案无疑,就是算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再强调程序的合法性。不过,在公众认知中,财务处通知的法律效力远低于招生简章的。依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七十七条,招生单位要提前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招生专业目录和各学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按领域或方向)招生计划等。招生章程中应按相关规定公布本单位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学习方式、学制、学费标准、奖助办法、毕业就业、住宿情况以及培养所在校区等内容。文件明确规定,收费标准要出现在章程中,而不是“详见附件”的擦边球式处理。从《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来看,公布学费标准是学校的义务。校方称“学生可咨询多个部门获取信息”,其实是将主动告知义务偷换为被动查询责任。以海量的信息淹没学生关心的信息,以各项自媒体平台数据实现数据欺骗,导致学生在报考之初无从做出正确的报考选择。数字时代的为恶,由此可见一斑。
从程序正确走向实质正义高校欲挽回公信力,需超越“合规即免责”的底线思维,这要求高校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与改变。从现实可行的角度来考虑,高校的招生简章可内嵌实时学费查询端口,破除“网页迷宫”困局;同时,学费调整需同步至研招网首页“通知栏”,并短信预警已报考学生。而从监管层来看,还需建立起成本监督体系。要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公开培养成本明细,终结“办学成本上升”的模糊托辞;同时,省教育厅可以建立学费涨幅听证制度,涨幅超20%需学生代表参与论证。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起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参考德国“教育保险”模式,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学费对冲基金;我们理应允许非全日制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抵扣学费,缩短教育回报周期。对高校而言,教育的温度在程序正确之外。“红头文件能证明程序正确,却量不出学子心里的寒冷。”中南林科大的学费风波,实为高校收费痼疾的缩影。当非全日制考生在职场、课堂与家庭间疲于奔命时,一纸翻倍账单砸向的不只是他们的钱包,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信任支柱。若高校继续以“合规”为盾牌,以“市场”为镰刀,象牙塔终将沦为精致的账房。教育的尊严,在于让每个奋斗者相信:门槛可跨,前途可期,而非隐身数字泡沫下的突然一击,使得寒门路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