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员工先看上了AI医生

500

文/狗蛋分蛋

最近,一位自称“蚂蚁医疗内部员工”的网友发帖抱怨,说自己被团队领导“套路”了。

蚂蚁医疗前段时间上线了一个新业务,主打24小时专属健康服务,收费249元一年。新业务上线后市场反响一般,开通人数寥寥,为此团队领导想了个“妙招”:

员工和外包带头开通服务。

500

怕员工们有意见,领导承诺可以“先开通后退订”,团队业绩上来了,又不伤钱包,两全其美。

只是实行的时候出了点状况。

部分员工按要求买完,不小心误触了保障权益,按规定,使用过的服务就不接受退款了。原本是帮集团刷业绩,现在变成真金白银购买了不需要的服务。

关键,让“员工凑业绩”的那位,在阿里的职级为P8,属于中层领导,目前蚂蚁医疗的组织架构被隐藏,这种魔幻操作,可能阿里真正的高层不一定了解。

员工们心里苦。

狗蛋说,房企冲业绩,员工们带头买房;车企冲业绩,员工带头买车;银行冲业绩,员工带头存贷款;现在不管有病没病,先让员工带头买医疗服务......

打工的牛马永远冲在带头第一线。

关于蚂蚁医疗,可能有人会感到陌生,这是蚂蚁集团旗下的一个业务板块,属于阿里系。

像支付宝里的“线上挂号缴费”“医保码”等功能,都是基于这个业务板块,诞生出来的功能。

过去,相较于支付、金融等业务板块,医疗业务在蚂蚁集团中声量其实不算大。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疗都不算一个单独的业务板块,而是包括在蚂蚁的“数字政企事业部”中。

不过最近一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7月初,蚂蚁集团发布年度ESG报告,首次将“普惠医疗健康”升级为集团的五大业务板块之一,与“数字支付和生活服务”“数智普惠金融”“科技产业化”“全球化”并列。

在此之前,今年3月,蚂蚁的医疗业务刚刚从集团“数字政企事业部”中独立。

前文那篇帖子里也提到,“目前蚂蚁医疗的组织架构被隐藏”,这也是业务独立的标志之一。

有消息称,蚂蚁医疗板块已在蚂蚁Z空间写字楼单独租用了1500个工位,之后会搬迁到那里进行独立办公。

除了业务独立并升级,6月26日,蚂蚁集团还发布了一款AI健康应用,名为“AQ”,主打个人健康管家,向用户提供千位不同领域的AI医生分身的线上问诊。

通俗点说,就是通过AI技术辅助看病。

这款应用早在去年就开始准备了,去年9月蚂蚁集团重金收购“好大夫在线”,这是一个线上问诊平台,成立于2006年,平台实名注册医生超过28万。

对于一向注重支付宝“超级App”地位的蚂蚁集团而言,愿意为单个业务耗时耗力,打造独立APP,这是很罕见的,也足见其对医疗业务的重视。

可以说,如今的蚂蚁医疗已经彻底在集团内“翻身”了。

那么问题来了,蚂蚁为啥会在这个时间点重注医疗业务呢?

至少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互联网医疗正处于风口之上。

2025年国家医保局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预设了“互联网首诊”条目,这意味着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这让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前途越来越清晰。

第二,大厂们都在做AI+应用,大势所趋。

随着这两年AI的爆式发展,AI+应用已经变成很多互联网大厂寻找增量的主要方向。

不光是阿里在通过AI讲故事,腾讯、百度等等都在这么做,蚂蚁内部也不仅是蚂蚁医疗一个业务板块在结合AI。大家都在讲故事,你不讲就是落后。

第三,蚂蚁正在为下个十年,寻找新的护城河。

去年,蚂蚁集团录得净利润383.27亿元,利润来源主要是“数字金融科技”以及“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

说白了,前者就是做贷款中介,包括帮一些金融机构代理消费贷和小微贷。后者则是通过支付宝业务赚取的手续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两项业务对蚂蚁集团利润贡献率都在六成以上,也是集团发展最重要的护城河。

但近年来,蚂蚁的护城河遭遇了不少挑战。

一方面,贷款中介越来越不好干了,微信、抖音、美团等一票互联网大厂都在做,竞争相当激烈,同时各大银行也在升级自己的APP业务,一些核心小贷业务,已经可以绕开中介,自己去做了。

另一方面,支付宝在支付市场上的份额,正在被微信支付加速侵蚀。

2014年,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份额高达82.8%,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到了2023年,份额降低至54.5%,微信支付为38.8%。

一些关键场景,蚂蚁甚至失守了。有数据显示,2024 年线下场景中,微信与支付宝的支付比例是8:2,前者占绝对领先地位。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作为阿里重要的利润奶牛之一,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条新的护城河。

至少,要讲出新的故事。

这时候,风口之上的AI+医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时,阿里本身也有天猫药房等业务可以联动,又能参与到与京东医疗等其他大厂竞争中去,这也给蚂蚁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不过,这个新故事确实不好讲。

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跑通商业模式。

蚂蚁医疗构建的问诊场景是这样的:

患者有健康问题先找AQ问问,由AQ做出解答,轻症问题直接在AQ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由AQ完成导诊、分诊工作,患者到线下做检查、诊断后,再回到AQ,完成后续的健康管理。

这里面可能产生用户付费行为的点主要有这么几个:问诊的增值服务,比如解读健康报告的服务费用,一些高级别AI的使用费用,后续买药可能会出现的交易分成等。

蚂蚁医疗也是这么做的,像开头提到的,收取年费的“24小时专属健康服务”。

只是目前,这类服务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不高。

关键问题在于,AI+医疗的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获得大众的信任。

如今用AI问病情的人很多,不靠谱的情况也不少。

有网友怀孕16周小腹胀痛,AI告诉她是胎动,就没放在心上,结果疼痛愈发难忍,最后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才发现,不是胎动而是宫缩。

不及时处理,就有早产的风险。

还有网友被AI诊断出“癌症晚期”,自己悄悄在被窝里哭了一晚上,第二天鼓足勇气去医院检查,结果啥事儿也没有。

现实点说,目前AI最多只能辅助医生看病,不能取代医生。

首先,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差距大会导致他们对疾病的反应和表现形式迥然不同。

其次,患者对疾病的表述也可能存在不准确,导致AI误判。

最后,AI 无法像医生那样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无法观察患者的细微情况,给出合适的诊疗结果。

对于蚂蚁医疗来说,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AI+医疗这条护城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沉淀。

前几天,微博CEO王高飞睡前突然头晕目眩,路都走不动了,家里老人要打车去医院,王总却表示要先问问AI。最终在AI指导下,折腾了1个小时,症状缓解。

500

事后王总说,AI关键时刻确实救命。

评论区有网友表示,偶发性低血压再得到充分休息后,大部分都能逐渐缓解。如果是因为其他更严重的病因,导致头晕目眩甚至不能走路,或许问AI折腾的那一小时,治疗的黄金时间就错过了。

王总该感谢的是病情不重,而不是AI。

平时有点小毛病,问AI确实方便,还不占用医疗资源,但狗蛋提醒大家,碰到王总那样严重的症状,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AI或许能救你命,但是大多数时候,能救你命的肯定是线下的医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