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埋了百年的梅核,为何让陆游十指染血、贴身珍藏十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

500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丰的诗人,一生作诗近万首,半数浸染着“收复中原”的炽热渴望。这位被誉为“小李白”的诗人,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激烈,亦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深情婉约。

他毕生心系故土,四十六岁终踏足魂牵梦萦的河南。在开封断壁前抚砖落泪,于南阳梅林间仗剑抒怀,至洛阳石窟刻下“还我河山”,在商丘驿道为士兵缝补冬衣——中原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他的热血与眷恋。

这位“硬核诗人”亦不乏赤子之心:会为觅得一枚梅核欣喜若狂,会因缝衣不熟而扎满针眼,会对着城墙絮语低喃。他的诗行间刀光剑影交织着梅香幽远,而河南,正是他滚烫诗篇中,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01

南阳卧龙岗:

断梅明志,诗斥己“憨”

“出师一表真名世”。二十九岁的陆游在南阳武侯祠前舞剑,欲展潇洒“梅花剑法”,不料剑柄脱手,“咔嚓”劈断祠外最粗的梅枝。守祠道人正待心疼,他却已蹲地对断枝深揖:“梅兄恕罪,容我以诗赔礼!”挥毫《书愤》时心绪激荡,竟将“早岁那知世事艰”误书为“早岁那知世事难”,气得执笔敲额自省:“陆游啊陆游,这榆木脑袋,怎及断梅半分灵光!”

500

如今卧龙岗梅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中,立有一方“陆游练剑警示牌”,刻着歪扭的剑与断枝。

02开封故城:

血染梅核,与墙共语

四十六岁的陆游在开封残垣边,做了一件“痴”事:听闻老匠人言北宋宫女曾于城砖缝隙埋藏梅核,他当即俯身徒手挖掘。指甲磨破渗血亦不停歇,终寻得半枚乌黑梅核,如获至宝般以诗稿层层包裹,贴身珍藏十年。一次雨中,他紧护梅核于怀,任凭浑身湿透,犹自喃喃:“莫要冻坏了我的‘中原种子’”。

他在龙亭湖畔的断墙上反复摩挲,仿佛与故城对话:“老城墙啊,可还记得徽宗亲手栽下的梅花?”“金兵铁蹄踏来,你可曾痛彻心扉?”路过的孩童见他与墙低语,只道是个老顽童,顽皮地将梅核换成石子。他发觉后心急如焚,几欲落泪,孩童只得奉还梅核,反得他塞来糖果“赔礼”。如今“宋都御街”设有“陆游寻梅处”互动区,游人可体验“挖梅核”,却再无人能如他那般,执著到十指染血。

03

洛阳龙门:

佛前刻愿,墨泪成河

于洛阳龙门石窟,陆游欲以石在佛脚镌刻“还我河山”,仅刻出“还”字便被僧人劝阻。僧言“佛门清净”,他委屈辩解:“佛祖亦盼中原重光啊!”僧人遂奉上笔墨,他折取梅枝蘸墨,在纸上挥就“收复中原图”。绘至黄河时心绪难平,手一颤抖,墨迹蜿蜒如泪河,竟成就一幅最独特的“血泪诗图”。

500

伊河岸边,他追询难民消息。见一老妪携孙女逃难,立时解下随身银钗相赠。老妪推辞:“先生留作酒资吧。”他摆手慨然:“酒值几何?中原儿女,才是无价珍宝!”这段情谊被洛阳人谱成民谣,传唱数百年:“陆先生,赠银钗,惟愿中原繁花开。”

04

商丘驿道:

针线寄情,热血缝衣

六十七岁的陆游在商丘驿道,化身“缝补匠”。见义军士兵棉衣褴褛,他蹲坐道旁,穿针引线。老眼昏花难引线,便请士兵执线,自己眯眼良久方成。十指被针扎得密布血点,他就采撷道旁野梅,以花瓣汁液涂抹伤口,笑言:“此乃中原之血,可愈伤痛。”

士兵欲行大礼,他急忙制止:“莫拜!待尔等收复东京,携我看宫墙梅花足矣!”更将珍藏的半枚开封梅核分予士兵:“种在东京宫墙下,待花开之日,便是我魂归中原之时。”如今商丘“古宋河”畔,矗立“陆游缝衣亭”。雕塑中的诗人戴着老花镜,针脚虽歪斜,那份暖意却胜过世间任何铠甲。

500

陆游的热血,从不流于空泛的呐喊。它凝结在梅核深藏的期盼里,缝纫于棉衣针脚的温暖中,铭刻在石壁无声的倔强上。千年流转,龙亭湖水依旧映照故都旧影,卧龙岗长风仍在传颂那份未冷的赤诚。

这或许就是这片土地的魔力——让诗人的千年牵挂穿越时空,化作每个中国人心底的永恒回响。

来源:河南卫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