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的墨迹天气,资本阴雨何时休?
近日,墨迹天气整了个大活——那一朵用了十多年的浅蓝色小云朵,一夜之间变成了个黑不溜秋的字母标“MOJI”。
用户直接懵圈吐槽说,“这啥玩意儿?我还以为手机中病毒了!”社交媒体瞬间炸锅,老用户更是心碎一地,悲叹道“改得跟山寨软件似的,十年感情喂了狗?”。这标识风波,算是墨迹天气这个夏天给大家送来的一丝凉意。
云朵“黑化”:用户不买账,情怀碎一地
墨迹这次换标,老实讲,有点儿迷。原来的云朵,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是看天气的。现在这个“MOJI”,整得跟个新潮APP似的,跟天气的关联度就显得弱化很多。
设计师可能觉得黑橙撞色很“科技范儿”,但用户觉得这颜色组合看着就“燥得慌”,完全不是天气APP该有的那种清爽冷静的调调。说白了,大家觉得这改得不仅丑,还特“冷血”,把过去那点亲切感弄丢了。
要知道,墨迹天气能起来,靠的就是过去这份儿“亲民”。2010年,金犁揣着3万块离职创业,赶上智能手机风口,靠着预报准、界面清爽,用户蹭蹭涨:2011年就破千万,2014年冲到4亿,现在坐拥7亿用户,一天查天气能查6亿次!
可问题是,它挣钱的姿势一直有点“偏科”——90%以上的钱都指着广告,这“一条腿蹦跶”的模式,早就注定“阴雨绵绵”。
从预报到决策:这步棋,能走通不?
标识吵翻天,其实只是表象。墨迹天气憋的大招,藏在它发布会那口号里:“气象因‘预见’而不同”。CEO金犁的意思,是要搞“预见型气象服务”,把天上的卫星、地上的传感器、还有咱们用户的行为数据都揉一块儿,做出一个大模型,目标是把服务从“告诉你今天下不下雨”升级成“帮你决定今天该咋办”。
为何非要转型?C端(个人用户)增长明显乏力。手机自带的天气APP越来越好用,抢走不少人。
其他天气APP也虎视眈眈,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墨迹的月活用户(MAU)卡在1.5亿左右已经有段时日,用户每天平均就用2分钟,点开看一眼就关。这“用完即走”的模式,跟手机自带APP拼,越来越吃力。
所以,墨迹只能把宝押在B端(企业用户)身上。先是搞了个给航空业用的SaaS平台AeroMetis,用AI帮航空公司决定航班咋改道;还给个人用户弄了个“AI生活指数”,提醒你“10点出门能躲开雨”之类的。
公司自己说企业客户有200多家了,非广告收入也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了。但这转型代价不小——新标识刻意去掉天气元素,搞黑橙“科技感”,就是想告诉企业老板们:“咱现在不光是天气APP了,咱是高大上的决策服务商!”
可这么干,C端用户这边就觉得被“背刺”了,感觉自己的情怀被拿去给B端铺路了。这就搞得里外不是人。
资本风雨十五年:IPO之路,迷雾漫漫
墨迹天气的资本路,开头确实挺风光,可后来就一言难尽了。2016年那会儿,它带着一年1.25亿营收、2519万利润,雄心勃勃要上创业板。
股东名单也特别亮眼:阿里系占15.5%,险峰系、创新工场、盛大这些大佬都在。结果呢?招股书一扒,露馅了——98%的钱靠广告,还被查出有违规发新闻、乱收集用户数据的问题。
而后,发审委直接给否了。3.4亿的募资计划泡汤不说,后续找钱也变难了,不少想做的项目只能搁浅。
IPO折戟这九年,墨迹走得其实并不容易。从死磕C端广告到猛攻B端服务,技术投入的钱并不算少:搞航空气象平台、做全球多语言支持,哪样都需要烧钱。
但是B端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简单,传统气象机构手里攥着资源,科技巨头仗着算力强横插一脚。墨迹说自己有200家企业客户,听着还行,但这点儿盘子能不能撑起它想搞的“大事业”,真不好说,挣钱效率也还是个问号。
更糟心的是,用户现在看新标识,觉得就是为了塞更多广告(首页广告确实变多了),用户体验稀碎。这商业化跟用户感受,两头都没有兼顾好。
墨迹天气想走出这资本阴雨天,过去的情怀不能丢,logo问题得赶紧想办法补救,不能让老用户都跑光了。情怀这东西,碎了再捡起来可难。
另外,广告的主业注定走不长远,也扛不动IPO的大旗,得想想新招。比如气象数据能不能跟现在火热的碳交易、保险精算这些领域搭上关系?找点更“高级”的挣钱路子。
写在最后:天还没晴,路还得走
墨迹天气这波“黑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APP在钱紧、竞争狠的大环境下,咬牙想转型的故事。金犁把“MOJI”标牌挂上,瞄准的是全球气象网络的星辰大海,可用户们怀念的,可能还是那朵能告诉他们“带不带伞”的蓝色小云朵。
这事儿给所有想转型的科技公司提了个醒:换标升级技术容易,最难的是,怎么在变来变去的过程中,别把用户心里那点暖乎劲儿给弄没了。
往长远了看,墨迹天气能不能成,远不止一个LOGO改得好不好的事儿。它能不能在技术升级、资本压力、用户感情之间找到新的契合点,找到了就相当于找打了一把雨伞——毕竟,做生意这行当,天不可能总晴着,总有下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