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产业带头人 | 李述初:“花猪司令”赓续宁乡花猪传承千年的纯正基因

“沙山庙,草冲滩,流沙河里猪状元。”宁乡民谣里唱到的“猪状元”,说的正是戴银项圈、腰系黑缎带的宁乡花猪。提到宁乡花猪,就不得不提宁乡花猪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流沙河牧业”)董事长李述初。

本期“区县产业带头人”,让我们走进流沙河牧业,与李述初进行对话,看“花猪司令”如何赓续宁乡花猪传承千年的纯正基因。

点亮千年花猪的生命火种

时间流转,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深秋。当李述初踩着沙沙作响的梧桐落叶,迈进流沙河镇畜牧站的大门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个积满灰尘的档案柜。显然,档案柜里那些泛黄的种猪登记簿已经很久无人问津。

宁乡花猪——这个曾经遍布湘中地区、存栏量高达15万头的古老猪种,就如风中残烛,只剩下零星几处微弱的火苗在荒野间摇曳。到2002年,宁乡花猪原产地流沙河核心群仅存母猪150头,种公猪7头,宁乡花猪成为濒危物种。

500

“我是宁乡流沙河人,祖父是当地在行的养猪倌,也是有名的养猪‘经纪人’,因此我从小对宁乡花猪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回忆至此,李述初感受颇深。作为一位地道的宁乡人,李述初亲眼目睹了宁乡花猪这一珍贵的物种资源濒临灭绝,这令他十分痛心。

“拯救宁乡花猪,重启宁乡花猪的辉煌篇章。”这一想法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李述初心中悄然种下。如何实现这一愿景?李述初用坚守、执着找到了答案。

2002年,李述初多次向省、市、县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请示汇报,详细阐述了自己保护与开发宁乡花猪的详细规划和坚定决心。紧接着,李述初每天背着一个竹篓,各处奔波,开启了种源寻找之旅。

“感谢各级政府、领导们的支持,在多方努力下,我们找到了仅存的7头种猪。这成为了我保种养殖之路的起点。”李述初如是说。

自此,宁乡花猪“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不懈的努力下,李述初得到到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他掏空家底,借款80余万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地方良种猪保种场——宁乡花猪原种场,也就是流沙河牧业的前身。该保种场的建立,不仅为“宁乡花猪”的保护和开发夯实了基础,也为李述初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00

“李述初是我们流沙河的‘花猪司令’,因为有他这个大功臣,宁乡花猪行业才得以发展得越来越好。”提及李述初,当地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在建厂的第一年,宁乡花猪的扩繁保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让满怀激情的李述初坚定了继续投身宁乡花猪事业的决心。

所有看似幸运的结果,都是用努力埋下的伏笔。从濒临灭绝发展到三产融合,宁乡花猪产业在全国地方猪产业中崭露头角。2024年,全市宁乡花猪存栏27.6万头,出栏52万头,综合产值达到50.1亿元。2025年1月至七月,全市存栏宁乡花猪25.9万头,出栏31.2万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9亿元,产量产值均位居地方猪种之首。可以说,李述初用小小的种原,点亮了千年宁乡花猪的“生命火种”,为宁乡花猪产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产学研融合助力育种提质增效

乘风破浪立潮头,扬帆远航谱新篇。在李述初的带领下,如今的流沙河牧业已发展成为集保种、养殖、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多个高标准养殖项目,包括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等,形成了养殖、科技、文化综合发展的青龙寨宁乡花猪科技文化园。

从领跑到深耕,从摸索到突破,从小规模养殖场到行业龙头企业,流沙河牧业为宁乡花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范本?

让专家走进生产基地,让科研成果在市场转化,产学研融合使理论知识走出“书架”。

在流沙河牧业养猪基地,时不时可以看到印遇龙院士团队学生做科学育种研究的场景。原来,在宁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流沙河牧业与湖南农业大学、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成立宁乡花猪种业创新中心,挂牌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宁乡分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专家团队为宁乡花猪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500

不难发现,宁乡花猪产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引种、育种是关键。然而,育种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让科技创新与自然对话。

“过去做生猪育种,离不开一杆秤、一支笔。瘦肉、骨头、皮、肥膘是多少?用秤来称重,用笔来记录。当年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来对花猪优中选优。”团队中一位研究员说。

如今,宁乡花猪的全基因组图谱出来了,分子育种技术用上了,自动化养殖、图像识别估重、轨道机器人巡视这些新技术,都不再新奇。

500

同时,为解决宁乡花猪肉“肥多瘦少”的问题,院士团队专门为宁乡花猪定制了“增肌减肥”方案。通过探究肉质和风味背后的分子机制,院士团队在基因区域中发现了与脂肪代谢、肉质特性相关的关键基因,结合营养调控技术,提高宁乡花猪瘦肉率,降低料肉比和脂肪沉积,使得宁乡花猪肉质和风味都得到了优化。

500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宁乡花猪的种保下来了!”提及此处,李述初激动不已。

自成立以来,流沙河牧业不断投入研发,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紧密合作,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及注册商标51项。

通过技术加持,在印遇龙团队及李述初的共同努力下,濒临灭绝的宁乡花猪种群规模扩充,遗传结构恢复,构建了由10个血缘家系组成、拥有完整基因和基因型及其频率的保种核心群。流沙河牧业同时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保种场”。

破译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作为国家级宁乡猪保种场场长、宁乡花猪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将宁乡花猪这一品牌发扬光大,带领流沙河人民发家致富,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述初坚定地说。

在李述初的带领下,流沙河牧业做了什么?

流沙河牧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养殖宁乡花猪,促进宁乡花猪专业化饲养,提高养殖效益。

推广标准化养殖,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在畜牧专家的支持、指导下,李述初带领团队自费编写了《宁乡花猪养殖技术规程》《无公害宁乡花猪养殖技术规程》等资料,无偿发放给养殖户。“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的推广,有效降低了投资与经营风险,稳步提升了经济效益。

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放弃传统的小规模散养方式。依托这一科学的养殖模式,宁乡花猪养殖实现了小户散养向大户规模养殖的根本转变。目前,宁乡花猪规模养殖示范场达10多个,千头示范户100多户。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养殖户”模式和“五统一”管理,流沙河牧业与农民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签订合同,采取“保底价收购+二次分红”模式,带动3000户返乡农民养殖花猪,年户均增收5.5万元,促进了1.2万人增收致富。

“李述初是我们流沙河的红人。他用智慧和汗水带领我们农民科学养猪、发家致富。”流沙河镇草冲村村委书记如是说。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奋进之力,谋民生之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湖南省政协委员的李述初,不忘为宁乡花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民生大计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推动宁乡花猪百亿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令人欣慰的是,相关厅局出台对应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应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宁乡花猪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00

最好的品牌故事,始终写在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篇章里。

长期以来,李述初一直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致力于扶贫济困。他慷慨解囊,向宁乡地区的特困群体捐赠了大量帮扶资金,累计金额超过了300万元。

李述初深知,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龙头企业排头兵”的重要角色。“通过委员通道积极履行职责,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民生保障的‘观察员’和社情民意的‘代言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述初郑重地说。

沿着宁乡花猪这条百亿级的全产业链,以李述初为代表的流沙河人,将继续书写更多有关宁乡花猪的精彩故事。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