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一文看懂英伟达15%销售分成,特朗普贩卖出口管制的逻辑

来源:兔主席/tuzhuxi 20250811

500

海外媒体披露,美国政府与英伟达、AMD等达成特殊安排,向美国政府上缴在华芯片销售收入的15%,基于此条件,可以获得H20等芯片的出口许可。此事在美国引发极大争议。

一、首先我们看看要点:

1.核心安排:英伟达与AMD同意向美政府上缴在华芯片销售收入的15%,以换取对华半导体出口许可证。具体而言,英伟达针对H20芯片、AMD针对MI308芯片向特朗普政府支付“分成”

2.许可发放时间线: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开始发放H20出口许可证(黄仁勋与特朗普会面两天后),AMD许可证同步发放。

3.协议的特殊性:以收入分成换取技术出口许可,属于一种所谓的“等价交换”或交易。这样的安排在美国前所未有,但符合特朗普政府“以条件换豁免”的一贯模式。例如,在进口关税方面,特朗普政府就要求企业或国家增加对美国的投资,以此减少或豁免关税

4.量化估算:境外分析师估算:按管制前预测,英伟达2025年H20在华销量可达150万块,收入约230亿美元。如果算15%销售分成的话,对应约35亿美元

5.英伟达H20芯片管制安排背景:H20本身已经是英伟达在拜登出口管制后专为中国定制的降级版AI芯片;特朗普政府在今年4月宣布禁售,6月黄仁勋与特朗普在白宫会晤后反转;但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一直拖延发证,黄仁勋8月6日再度交涉,8月8日获得许可

6.美方围绕出口安全的质疑: 美国专家认为H20是“中国尖端AI的加速器”,将强化中国的AI能力(包括军事AI能力),削弱美国的相对优势。前副国家安全顾问Matt Pottinger等19名专家联名敦促商务部拒绝发证。很多主流媒体和智库都呼吁限制出口。其次,特朗普政府的这个做法,本质是将出口许可变成了创收工具,更让他们极度不适,因为这相当于是私营企业通过金钱开了“后门”。

7.更多的背景:要考虑协议出台时点敏感,因为美中正在进行贸易谈判,中方施压要求放宽高带宽内存芯片管制,特朗普寻求为两国领导人峰会铺路。

 

二、接着我们再稍微点评一下:

 

1.先看关税的逻辑:

1)美国的关税,针对的是进口商品,最终实际上是企业(进口商)在产品入关时向美国政府支付一笔费用,美国政府从中“卡”一道,从进口交易里面获取收入。截至目前,美国所有进口商品的实际平均关税率约为18%(去年为2.3%,因此是19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2)至于进口商是否将关税成本也给上游供应商,还是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就得看企业和特定行业、产品的考虑了。就这个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家Paul Krugman近期做过分析(《特朗普愚蠢到极致的交易艺术》https://t.zsxq.com/6dozO),从关税税率和进口价格变化的一张简单图表显示,目前而言,成本主要还是由美国进口商担下来了,外国企业担负很少。美国进口商也不希望在关税没有完全尘埃落定时就“过早”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特别考虑到关税可能还会下降。而这就是美国目前通胀效应不明显的原因。但企业的观望期也是有限的——如果关税固定下来,他们就会开始把关税转嫁给消费者,实现所谓的“一次性涨价”

3)这里还可以延展讨论一下:如果关税主要由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则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额外增的一笔税;如果主要由美国企业承担,则相当于对征收了一笔额外的全球化税,如果再将收入转移给美国居民,相当于对全球化获得的财富进行再分配;但如果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则等于给消费者增税,进一步加剧美国因为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问题。经济学家通常并不关心“社会平等”之类的“非经济学”问题,但针对特朗普关税,主流倾向于后一种结果,即最终会变成对穷人征税。

2.再看技术出口的“分成”逻辑:

1)英伟达和AMD为美国政府支付对华芯片销售收入“分成”,费率也定在了15%(和美国针对主要盟友收取的进口关税一样),对于联邦政府财政的角度来看是一样的,也是政府从交易中卡一道,收取“过路钱”,只不过方向不同:不是进口,商品出口。那么联邦政府有什么理由要在出口中卡一道呢?因为技术出口管制——它认为特定商品的出口本身是不合理的,不是理所当然的,必须具备条件,才能说服美国政府,才能“豁免”——豁免,即获得出口许可。

2)而美国对台湾地区和芯片产品都在加征关税(台湾20%,芯片100%),同样是英伟达,从台湾进口芯片时(英伟达的芯片绝大部分都在台湾生产),如不做特殊安排,也要缴纳关税。那么,做什么特殊安排呢?就是对美“投资”——英伟达支持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投资数百亿美元),并计划在美国扩大AI服务器和芯片相关产能,“推动美国本土制造”。这就符合了特朗普政府的“投资换豁免”机制,所以特朗普在公开声明中特别提到英伟达和苹果等公司可以免于100%芯片关税

3)这里要指出,尽管对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来说,进口关税和出口许可分成两者很接近,但技术上又是不同,因为英伟达对大陆出口的芯片可能是在台湾生产的,不需要经过美国本土,和美国制造没有必然联系

3.“前所未有”的安排:特朗普将贸易议题与科技议题合流

1)在美国的“传统”框架里,“贸易”和“科技”是两个维度、两个领域、两个层面的东西。贸易是经贸逻辑,科技是安全逻辑。在概念上,“贸易战”就是“贸易战”,“科技战”就是“科技战”,不能混为一谈。举例:美国不会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而增加对中国出口美国认为技术敏感的产品,只会反向操作:将越来越多的产品纳入技术管制范畴

2)从中方角度,既反对贸易战,更反对科技战,明确指出所谓的贸易失衡和美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有关(“我们想买你们的东西,但你们不卖给我们”)。但由于美国把“贸易”和“科技”的逻辑分开,所以尽管中方一直提出要求,但始终未能打破局面

3)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第一任打的是典型的“贸易战”,以关税为抓手;拜登时期,没有对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但转而主打“科技战”,手段是技术出口管制(主要针对芯片)。在特朗普第二任时,美国外交决策精英和建制派原本希望看到的局面是;联合盟友和伙伴,同时对华开展“贸易战”+对华“科技战”升级,两战叠加。实际上,特朗普虽然对中国提升了关税,但也对自己的盟友大打贸易战,弱化了对华贸易战的针对性,伤害了盟友关系。更关键的是,将科技和贸易问题进行了“合流”,在科技上做出了让步,作为贸易谈判的一部分。(其实是顺应了中方的要求)

4.特朗普政府的考虑:有几个核心逻辑和背景

1)特朗普认为贸易问题也是安全问题,安全可以和科技问题合流:特朗普认为贸易涉及美国的产业、就业、科技、财政可持续性、经济长期发展等等,本质也是安全问题,但属于经济安全问题。所以,从概念上,他首先不会把“贸易”和“科技”割裂开来,更不会对立起来。形式上,他对外加征关税的法律理据就是“国家安全”(“国家紧急状态”)。在他看来,在双边谈判里,把这些话题融合在一起是理所当然的

2)特朗普并不刻意强调科技和军事安全的重要性。特朗普是商人背景,喜欢从商业角度看问题,他对经济问题更加敏感,对军事和防务不那么敏感。他也没有特别强的政治意识形态偏见,要在科技问题上针对中国区别对待、打压中国(参考《特朗普成了“最不反华”的政客——美国反华政治“卷”完的结果

3)特朗普自己带头将关税“武器化”,用贸易问题去实现其他的目标。这使得贸易谈判成为特朗普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多议题谈判的一个平台或机制。在个平台里,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都主动提出非贸易议程。这是特朗普时期的游戏规则和秩序。

4)伴随技术不断发展,贸易和科技已经融为一体。美国不仅有美元霸权,还有科技霸权,危及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科技主权和信息主权等。欧盟试图对美国征收数字服务税,这不只是经贸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更广泛的科技自立和安全问题。当今时代正在跑步进入AI时代,科技将成为大国经贸关系的主体,两个议题更加不可切分

5)扩大政府收入的逻辑优先。

a)特朗普的关税有多重目标,除了人们熟知的产业目标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政府收入。之前,人们不太知道这几个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目标相互之间还存在矛盾与冲突

b)现在看来,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扩大收入逻辑是最优先的,既因为收入很重要,也因为这个目标最容易实现。

c)特朗普实际上是关注美国未来的财政可持续性的。他知道,在美国,减税容易,削减福利开支难,最终财政可能是不可持续的。马斯克“政府效率部”的失败让他很失望,“大而美法律”是政治考虑,又不得不通过,但长期来看,美国财政确实是个问题。他每天关心美债、盯着美联储利率,对这个问题显然是很敏感的,身边人(如贝森特)也在每天对他进行管理。

d)所以,他的主线变成了设法给美国政府找财路。他的角色摇身一变,一是到处销售、招商引资,二是设定买路钱。这里,关税是关键一招:特朗普政府现在吹嘘,美国政府每个月关税收入达到了300亿美元——扩大收入而非引入产业已经成了关税最主要的成果。这里是存在悖论的——如果产业回迁到美国,则美国政府也就收不到这笔关税了

e)从最一开始,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主张通过关税可以扩大财政收入。此人是精明的犹太人银行家,完全的商人/市场导向,在经贸问题上的看法和特朗普本来就一拍即合,再加上他仔细研究了老板的想法,深谙特朗普主义精髓。中美谈判时,他在伦敦谈判时加入——因为正是商务部主管美国的工业与安全局(BIS)——负责技术出口管制的部门。没有他,贸易谈判是进行不下去的、我们也看到过去几个月卢特尼克在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里角色越来越重要,超越了四月份的财政部长贝森特。而在科技战这个问题上,卢特尼克当然会赞同用“企业分成”的方式发布技术出口管制——这样的点子甚至有可能就是他想出来的。此人现在还在积极推销500万美元的美国签证金卡,深得老板特朗普欢心(推荐《特朗普的关税操盘手: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如何将政府改造成盈利机器?》载于《纽约客》https://t.zsxq.com/AZGNJ)

6)交易主义:作为商人背景的政客,特朗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交易主义”——而且由于他非常实用、物质、务实、具体,对于抽象价值、意识形态等非常淡漠,也使得对他来说一切都可谈。如果他认定给美国政府扩大收入很重要,而贸易和科技本来就是一体的,安全也不那么重要,那通过“销售分成”的方式给企业颁发出口许可当然是顺理成章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交易——技术出口许可证变成了商品。让美国建制派精英极度不适的是:对于特朗普来说,一切都可以交易,所有东西都明码标价,或待价而沽,没有任何原则性可言。举例,英伟对华销售芯片一年两百来亿美元,给美国政府提成也就30多亿美元。为了30多亿美元就打开了对华技术管制里面最关键的一扇门,美国精英当然很郁闷,认为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他们认为,如果这样,美国不可能维护原则,坚持中长期战略,而只会为腐败打开大门

7)企业游说和裙带资本主义。大企业以前要和拜登政府打交道是比较难的——它们面对的是一整个精英体系。对于特朗普就比较容易了,搞定他身边的人,再搞定他。所以,黄仁勋使出浑身解数游说特朗普(《纽约时报》报道https://t.zsxq.com/MlT5Y 。左派批评说,现在的美国正在快速“匈牙利”化,变成“家产主义”(《用一个词形容特朗普》,载《大西洋月刊》https://t.zsxq.com/0MsIO ),政商关系快速蜕变为腐败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新骗局》,载于《外交事务》https://t.zsxq.com/7QxGt)。从Palantir到赵长鹏,都在利用特朗普打开的后门为自己牟利(https://t.zsxq.com/677f4,https://t.zsxq.com/sslrR)。数据说话:特朗普4月2日宣布关税后的两个月内,获得豁免的企业通过避免额外征税,已经节省了高达190亿美元;除了苹果之外,韩国的三星也是大受益者。根据美国官方的贸易数据,仅这两个月,科技行业就避免了超过70亿美元的关税。建制派精英、技术官僚、智库知识分子们惊恐地看到:特朗普为逐利的企业和个人们洞开大门,迅速完全瓦解了美国原有的体系

8)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利用稀土磁体进行反制的能力。美西方的批评者在分析特朗普政府对华销售芯片时,往往都从美国在AI竞争、科技战等领域考虑,但很少提及对中国稀土磁体出口管制的重大影响。说得直白一点:英伟达的推理芯片固然好,但不是完全“卡脖子”的,因为后面还有华为在追赶。中国丢掉英伟达芯片,失去的是AI抢滩时间;但稀土磁体是完全“卡脖子”,是0和1的概念。按照中国和美西方现在的产业能力,中国构建芯片产业链(哪怕水平仍然低于美国)的可能性,实际上要显著高于美国构建一套稀土产业链的可能性。过去几个月,美国应该发现,中美“卡脖子”实际上已经具有不对称。(参考《特朗普的“混乱”与中国的“点穴”》。从这个角度讲,特朗普政府其实并没有选择。

5.所以特朗普的考量是合理的。支持理据如下:

1)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是一个现实的“卡脖子”问题,站在那里摇旗呐喊呼吁对华禁售芯片的专家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美国还是得出口芯片。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2)英伟达(以及少部分专家)所分析的,华为正在后面追赶,如果美国现在不对华销售芯片,就会倒逼中国推动国产替代。到最后,英伟达会丢掉在中国所有的市场份额。而且他们非常担心中国后来崛起、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对于英伟达来说,则是竭尽全力渲染形势,恨不得说英伟达只有微弱技术优势,华为第二天就要超过英伟达了

3)按照这个逻辑,英伟达(和AMD)应该继续对华销售芯片,同时始终保持一点技术领先(对华为保持优势),就能诱导中国企业不断购买美国,与此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国企业对美国芯片生态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的依赖,让中国离不开美国科技。

4)如果以上推理都成立,卖芯片给中国是必然,那美国政府为什么出来卡一道呢?过路费不收白不收。收到了就是特朗普政府的又一个“胜利”

5)和美国的进口关税不同,进口关税很大程度是美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实际上是对美国增税;出口分成所带来的成本,更有可能被转嫁给中国企业——因为为了购买H20等芯片,中国企业可能愿意付出15%的溢价,英伟达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利润。最终的效果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征收了科技使用费,中间只是经过英伟达和AMD过了一道

6)特朗普政府对外宣称的逻辑: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乃至减少出口量(毕竟价格会更贵),同时增加的税收可以补充美国财政,“用在美国人民身上”

7)最后,特朗普内心还是看重维护和中国的关系的。对于酝酿中的两国领导峰会而言,放宽芯片供应算是一个“示好”。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政策至少在特朗普政府任内会长期存在。

以上就是特朗普政府的逻辑。

6.美国的阳谋:“精细化”的芯片出口管制。

目前新的形势,美国可能不得不放宽对华芯片,美国的决策精英层也在形成一种更加现实的政策框架,并逐渐形成共识,既更加“精细化”的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1)围绕对华芯片出口,美国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是AI冲刺最关键的两到三年,所以必须暂时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包括英伟达的H20(即使其性能已经受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国需要继续对华出售芯片,巩固中国企业的技术依赖,否则将倒逼中国企业寻求国产替代,华为等企业将后来居上,把英伟达等企业永久挤出中国市场。我们看到,在实操里,在英伟达的倡导、特朗普政府的配合下,后一种观点已经主导现实政策,而前一种则被边缘化,暂时沦为情绪宣泄和吐槽

2)但新的折中框架也会依次形成——一种看上去可以同时满足两方要求的“居中”方案,核心逻辑就是美企继续对华出口芯片,通过保持足够的“技术代差”,诱导中国企业不去购买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国产芯片,继续依赖英伟达,由此变相压制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

3)这个方案要求美国政府能够非常精细化地执行,即“技术代差”多少为宜,具体涉及出口什么技术,限制什么技术,这个过程里,少不了与技术出口企业(英伟达)进行密切沟通。对于美国来说,主要风险在于,出口企业往往希望最大化销售,有动力夸大竞争情势,为自己出口更加高端的芯片寻找理由。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出口企业是存在利益冲突的——而这是让建制派精英深度不适,而特朗普政府无感的一点

4)但无论如何,通过对华优先出售芯片,维持中国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正在现实面前成为共识。

5)当然,这个方案有根本缺陷:它的基本假设是:只要大部分中国科技巨头(阿里、腾讯、字跳)不去购买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芯片,只要中国的芯片没有足够的市场和场景,也就一直发展不起来,因此永远无法替代英伟达,而英伟达构建的护城河会伴随时间推移,也会越来越强。这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企业为了去风险所做的安排(例如提高采购华为芯片)以及政府政策;

6)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一切都是交易。至少在未来三年多,交易主义将主导美国的对外政策——包括科技政策。但对于美国决策精英来说,这样的方式只是权宜,既不代表共识,也不代表长期方向。什么是共识,什么是长期方向?即认定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要和中国进行科技竞争,打“科技战”,遏制中国的发展,保持美国的绝对领先。特朗普政府的交易主义、裙带资本主义,只会加强美国精英的焦虑。我们可以判断,后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政府会更加谨慎、更加有章法地考虑这个问题(对华芯片出口及一般技术管制问题)——对于中国科技,美国的共识是遏制,要打“科技战”

7)“科技战”,顾名思义,就是“战”,而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所以不能按照“和平时期”的市场化方式去理解、去操作、去应对。特朗普政府的窗口是短暂的。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个战略机会,但机会不可能是对手“送”的,只能是自己争取的。而正如美国“阳谋”所展现的,美国给中国提供的所谓“机遇”,其实是希望中国增大对美国的依赖,放弃独立发展。所以,这个“机遇”也是有两面性的。

8)针对芯片和AI,中国可能要注意的几条:

a)对AI和芯片有所区分。AI既是马拉松,也是短跑,未来两三年、三五年是关键(美国人认为这是AI决胜的几年)。在短期内,必须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算力资源,减少中美算力差距,保证不要技术掉队。相比之下,芯片作为一个产业更像中长跑、是马拉松,需要长期投入,逐渐出成果。AI和芯片毫无疑问是关联的,但在短期内,有各自的目标和逻辑

b)美国按行政手段去操作,但按市场角度去理解,认为只要加大对华芯片供应,中国就会依赖美国——市场自然就会发生效用。这个看法未免过于简单——更像是企业忽悠政府,或者政府为了做政策宣传所采用的话术。对于中国来说,肯定不能按照纯市场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这个问题,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国家自上而下加大力度,推行必要政策,支持国产芯片发展,引导中国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芯片,逐步地提高国产替代率,让中国芯片的能力尽早接近或达到美国决策精英所担忧的芯片技术“转折点”、“临界点”——即大量中国科技巨头开始系统性地转用并不显著逊色于美国的本土解决方案。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再担心美国的制裁了。

c)博弈逻辑的根本,是打破所谓的“MAD”(相互确保毁灭),构建并扩大不对称性,使自己立于不败

 

 

以上是我们今天对问题的一点分享。谢谢大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