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道治理到水岸经济典范,清溪川做对了什么?

500

作者 | 李珂

01

清溪川,大城小河的复兴样板

大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早早镌刻在城市基因之中,城市自然将大河两岸作为城市更新的重心。通过空间更新改善沿河区域功能,转化生态和空间的双重价值,大河得以成为城市战略蓝图中的优先选择。

然而并非每座城市都拥有奔腾的大江大河,更多是散落城市中的无名细流,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悄然沉寂。

再次开发的圣安东尼奥运河

500

那些曾流淌在童年记忆里的溪流,如今还是否留存?它们曾是孩童捉鱼摸虾的天然乐园,是祖辈挑水浣衣的生活动脉;既见证过老城商船往来的繁华,也维系着市井生活的运转。

北京正阳门外复原的三里河

500

如今,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河流逐渐失去存在和姓名,唯有回忆中暮色的粼粼波光,凝聚成一代人浅浅的乡愁。

城市以开发为由,将曾经孕育乡愁的小河填平覆土,幸存水道也被降格为排洪暗渠,逐渐掩埋于硬质公路之下。路网驱逐河网,城市河流生态紊乱甚至损毁已成为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的病症。

河流维系着市井生活的运转

图为韩国民众在河边洗衣说笑的场景

500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也曾批判,不少城市都在「肆无忌惮地向城市生态之魂开刀」。

依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披露分析,中国近30年「消失」了2.7万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城市建设疯狂蚕食河流生机:

北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就有11处城市湖泊遭填埋工程吞噬,其中9处彻底消亡于地图坐标;南京在世纪之交的城建浪潮中,年均消失2条天然河道,连承担行洪功能的干流亦难幸免;济南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区河道被水泥「封存」,沦为暗无天日的「棚盖」暗渠。

历史文脉的断裂更令人扼腕:绍兴延续八百年的水巷肌理在推土机下支离破碎;舟山定海「东方威尼斯」的廊桥水韵化作史书注脚;成都锦江犹在,「金河之漪,洋然流贯阓」却盛景不复。

成都锦江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500

而随着发展理念转型,中国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生态与文化的觉醒,城市河流的价值被重新发掘。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水系修复要求,「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

不少城市也做出保护行动:南京市禁止非法填埋或覆盖城市河流,新建区域若要改动原有水系也必须按照「等效替代」原则进行重建或恢复;扬州将139条城市河流纳入规划保护范围;济南立法停办一切「棚盖」和临时占用河道的审批手续……无论大河还是小溪,城市河流得到了重回、重塑乡愁的机会。

扬州运河网络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受伤」的河流该如何恢复?断链的文脉还能否接续?我们不妨看看邻居的做法——韩国首尔清溪川如何华丽转身、不断进化。这条曾见证朝鲜王朝600年历史的古河道,曾经历被改造为暗渠、被高架桥覆盖的伤痛。

很多人知道清溪川的生态修复工程,2003年,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将河流上的高架道路拆除,重新恢复美化河道,导入历史文脉,让清溪川重焕生机。项目此后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公共管理奖」,被国际城市规划界认为是「21世纪城市革命真正的开端」。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清溪川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工程,它在改造之初就被规划为首尔北部老城的文化旅游轴线,肩负着振兴破败老城、彰显文化自信的使命。而在此后首尔城市经济转向高科技、设计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清溪川也成为「设计首尔」重要的展示舞台。

清溪川旧照

500

今年是清溪川生态改造完成二十周年。在二十年中,清溪川的最大成功在于始终保持生机蓬勃,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市民与游客。

根据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清溪川工程产出效益将达59倍,而且还会在全国产生23.78万亿韩元生产和附加值效果,解决首尔市24.4万个就业岗位,大大提升了地区整体活力,带动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这得益于清溪川紧跟城市发展动态,不断迭代功能,升级通关。从1.0以生态改造为主的「都市绿洲」,到2.0文脉振兴老城的「文化轴线」,再到如今3.0版本注重跨界交流的「活力触媒」,清溪川敏锐捕捉时代与城市的共鸣,进化成为「永葆青春」的城市动脉。

清溪川平面示意

500

02

清溪川1.0:重塑都市生态绿洲

清溪川位于韩国首尔市中心,千年来见证了首尔老城的发展历程。朝鲜王朝时期,清溪川是一条被称为「开川」的自然溪流,是流经城市的重要水源,也承担防洪排涝的功能。清溪川也是首尔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休闲聚会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清溪川是人们休闲聚会的场所

500

到了20世纪,首尔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污染,造成清溪川的生态退化。尤其是战后的无序管理与居住隔离,导致了河流沿岸垃圾堆放和水体污染。这一时期,清溪川曾被称为「城市的肿瘤」,曾经清澈的溪流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水沟,一度是贫民窟的代名词。

到了20世纪中期,首尔的规划者决定用混凝土覆盖清溪川,以掩盖已成为城市下水道的溪流。

相关部门将部分河段改造为暗渠,并在上面陆续修建公路或高架桥,以缓解首尔工业腾飞之后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至此,在清溪川上看不到清溪川——溪流被巨大的混凝土结构所代替,并成为首尔「现代化」的标志物。

尽管取得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步,覆盖溪流却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到20世纪末,与清溪川相关的生态争议,开始成为首尔环境治理的焦点。

原清溪川高架桥

(来源:hanchao)

500

1. 「退路还绿」成为先锋趋势,清溪川生态价值重获重视

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停滞,盲目的城市化大开发也随之降温。人们幡然醒悟,城市早已不堪重负:各地城市病频发,污染、拥堵已经成为都市代名词;高楼大厦遮盖了灰蒙蒙的天空,钢铁丛林寻不到一片生机绿洲。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现代化不是用混凝土覆盖自然,而是让生态系统重新融入城市。

城市开始主动寻求解法,重新认识生态价值。伊恩·麦克哈格(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世人公认的生态主义园林的先驱)率先扛起城市生态规划的大旗。

他在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将生态学和环境学引入城市规划,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世界先锋城市纷纷行动起来,例如波士顿在1991年启动Big Dig工程,将中央干道改造为地下隧道,腾出地面空间修建了露丝·肯尼迪公园——它承担着缝合城市空间重任,成为波士顿新的翡翠项链。

波士顿Big Dig工程俯瞰

500

纽约不甘落后,开始了高线公园改造,将废弃的高架货运铁路改造为空中公园。高线公园跨越22个街区,沿途种植超过350种各类植物。公园开放后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成为纽约最具人气的城市休闲公园之一。

纽约高线公园

500

随着城市生态规划和「退路还绿」工程成为一种时尚,韩国掀起了城市生态化改造的浪潮。2002年,首尔市政府提出拆除道路高架桥,复原清溪川自然河道的想法。希望通过水环境治理和岸线复兴的综合联动,将工业化的钢筋水泥还原为城市生态游憩的中心区。

2. 清溪川恢复河流生态魅力,打造城市生态绿廊

经过三年多的施工,清溪川生态工程在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并受到首尔市民和游客的欢迎。据统计,在改造工程完成后的十年间,清溪川的总游客量达2.31亿人次,其中外国游客量400万。

清溪川的生态改造工程为何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建立突破性的「生态重构+水文活化」双维修复体系。

改造后的清溪川吸引大量游客到来

500

▍生态重构,恢复天然河流生态体系

生态重构指的是通过系统化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修复或者重建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恢复或接近恢复自然的状态。

在拆除高架桥后,清溪川除了将硬化路面恢复为自然蜿蜒的河道,重点开展了水源系统修复和生态系统修复两方面工作。

首先,在水源系统修复中,构建起多源补水系统工程。由于曾经的「暗渠化」,清溪川天然缺水,自然径流不足。修复工程通过引入再生水,并加强雨水管理来解决断流难题。

一方面,主体水源通过水泵从汉江取水,配合地下含水层、雨水收集管网、以及市政中水系统,形成动态的补给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精密的水力平衡模型,河道水位被精准控制在40-60厘米。

最后,创新采用岸侧防渗技术,既维持自然渗透特性又避免过量渗漏,可以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

清溪川构建多源补水系统

500

其次,在生态系统修复中,重建动植物生态栖息地。由于清溪川自然河道环境已恶化殆尽,首尔政府不得不重构整体生态系统,参照周边的天然河流进行生态模拟。

一方面,参照永苏溪、友东溪等本地天然溪流剖面,重构垂向多维栖息空间。另一方面,引入本地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群落关系,充分考虑鱼鸟昆虫繁衍栖息地自然生境的营建,搭建功能性与景观性于一体的完整生态系统。

清溪川重建动植物生态栖息地

500

▍水文活化,打造差异化景观叙事

水文活化指的是通过修复河道景观空间,打造兼具生态价值、美学体验和人文内涵的复合型景观空间,激活景观的生态活力与空间吸引力。「以水塑景」,实现人与河流的深度互动。

整体上,清溪川立足周边城市环境特色,打造了三段式的河道景观叙事。上游以清溪广场为核心,通过喷泉瀑布的叠水景观与高档写字楼建筑群的对话,构建现代都会形象的展示界面。

中游通过植物群落与休憩设施的结合,驳岸处理采取石材、木材、水生湿生植物等本土材质,打造市民共享的生态客厅。下游则以大规模原生湿地系统为主体,着重体现自然风光,形成都市自然主义的生态展廊。

这种从人工水景向自然生境渐进过渡的设计策略,使河道成为串联城市文明与自然本底的空间介质,巧妙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清溪川修复后场景

500

清溪川生态的恢复性治理卓有成效。根据首尔研究所的研究,现在溪流周围地区的气温比附近街道低3.6℃,在首尔市中心形成了一条凉爽的走廊。

空气污染明显减少,二氧化氮水平下降了35%。野生动物重新回归,物种丰富度普遍增加,现有666个物种,包括174个动物物种和492个植物物种。

生态修复成果也得到普遍认可:每天有将近6万名访客漫步或是在河边休息,外国游客也常访问此处。

互动亲水平台与澄澈见底的水体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近水引力场——市民在此临川观景、倚栏小憩,更有访客除却鞋履踏入清流,任潺潺碧波漫过脚踝,感受难得的静谧时刻。

清溪川亲水空间

500

500

03

清溪川2.0:提振老城文化轴线

20世纪后期,首尔的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时代走到了存量时代。

一方面,「汉江奇迹」时期的粗放式开发给城市遗留下众多隐患,工程保「量」不保「质」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首尔未来城市发展所需大规模开发用地基本枯竭,市政基础设施集中老化,维护成本飙升。

随着首尔逐渐向汉江以南以及京畿道区域拓展,汉江两岸上演「城市双城记」,折射出首尔空间极化的深层矛盾。

在「开发江南,遏制江北」的大背景下,江南的城市新区成为韩国现代化的图腾,韩国大型企业总部、高端智库、文化场馆和高档住宅的集聚地。2012年,鸟叔一首《江南style》现象级出圈,更令江南的纸醉金迷声名远播。

反观江北的首尔老城区,则陷入「时空折叠」的困境:人口外流,城市老化。首尔超过30年的老旧住宅中,有46%集中在江北。江北11个行政区的商业设施面积合并在一起,仍然比其他地区小,而地区生产总值也在首尔各区域中排名最低。

老城中的德寿宫、北村韩屋村等文化遗产,在资本逻辑下沦为城市发展的失语者。

北村韩屋村

500

1. 文化立国背景下,清溪川成为老城振兴的文化轴线

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到了下半场。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以建筑高度为标准,而是以历史传承和人文价值为关键指标。随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城市文化战略被放到了更高的优先级。

韩国敏锐识别到了这一趋势,在1998年宣布「文化立国」战略,提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

据统计,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带动其他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半导体行业每投入100美元能带来4.2人就业,而这100美元放在文化产业则能带来12.6人的就业效果。

一系列韩国影视剧的风靡更是助推「韩流」文化输出,反哺城市产业发展。《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在亚洲多国热播,韩国「国民电视剧」《大长今》陆续登上90多个国家的电视荧屏。

《大长今》拍摄基地

500

500

韩国MBC电视台台长金钟国曾表示,世界上凡是《大长今》热播的地区,对韩国商品的进口量就会相应增加,旅游、服装、外交等领域都会随之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

在这一战略引导下,首尔老城的历史积淀非但不是城市更新的阻碍,反而可转化为驱动城市复兴的创新动能。作为贯通老城核心区的河道,清溪川串联多个重要文化资源,兼具多重文化维度特征。

清溪川的上游片区是首尔核心历史文化区,坐落着景福宫、首尔市政厅、市立美术馆等重量级资源,集行政、文化、媒体功能于一体。

清溪川的中游片区是首尔青春活力区,辐射明洞、大学路、世运商街等年轻人喜爱的商街,彰显年轻群体的文娱消费活力。

清溪川的下游片区是大名鼎鼎的东大门市场,不仅汇聚了众多服装面料、辅料供应商以及设计师和生产加工企业,每年举办的首尔时装周更是声名远扬,引领时尚潮流的新势力。

清溪川传承的历史基因与现代的青年文创共融交织,成为老城复兴首选的文化轴带。

东大门市场

500

2. 打造清溪川文化轴线,提振首尔老城活力

▍还原历史场景,激活文脉价值

清溪川开创了历史空间再生的新范式:这条首尔古河的涅槃重生,既非对往昔的简单复刻,亦非对现代的盲目崇拜,而是在解构与重构的辩证中,找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道。

首先,复原河道文化景观,再现历史生活场景。清溪川重建了极具历史代表性的「广通桥」、「水标桥」以及「五间水门」。岸边的「洗衣角」还原韩国妇女的河畔洗衣场景,节日还会举办活动,重现水标踏桥、花灯展示等传统文化活动。

新建16座车行桥、4座步行桥,以长通桥、永渡桥等历史上的古桥命名这些新建桥梁,保留了城市回忆。在下游河段,有意留下三个「残留」的高架桥墩,以纪念清溪川曾被高架桥覆盖的历史,保持了城市记忆的连贯性。

「残留」下来的高架桥墩

500

其次,打造公共参与艺术,铸就首尔市民精神。清溪广场是复原后清溪川的起点,也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广场当中竖立了由克莱斯·奥登堡设计的螺旋雕塑《spring》——这座20米高的银色螺壳静卧广场中央,既是清溪活水的艺术化身,也是首尔蓬勃向上的时代图腾。雕塑下设取自朝鲜八道的花岗岩,堆放成层叠瀑布,听说在这里使用铜钱许愿最为灵验。

河道旁有另一重要景观——希望墙,是由20000多名市民参与的大型公共艺术。来自首尔、地方直辖市、各个地方道的居民,以及海外同胞等,一起在10厘米见方的瓷砖上用绘画表达了每个人的心愿。

这一艺术装置不仅寄托了首尔市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更唤醒了被工业化割裂的乡愁,重建了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希望之壁》

500

▍构建鱼骨走廊,引导城市更新

清溪川的涅槃重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并且成为其空间主轴。2006年,首尔市政府以清溪川为先导蓝本,启动了《城市更新总体规划》:

市中心以清溪川为东西主轴,与四条南北动脉形成黄金鱼骨,构建系统性城市更新的框架。重点突破清溪川轴线与南北走廊的衔接带,对接沿线文化资源节点,以历史、数字媒体、绿色和创意为主题,带动周边产业升级。

西侧第一条轴线是一条历史文化走廊。串联了景福宫、光化门、世宗路、南大门市场、首尔站和南山,旨在打造一条代表韩国600年历史的国家象征街道。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在世宗路中心打造光化门广场,改造南大门市场,以及整治首尔站周边地区等。其中,光化门广场如今已成为首尔的城市地标,每年接待外国元首访问,并吸引大量国际游客。

其历史积淀与现代活力相结合的场景,成为展示韩国「传统与现代并存」国家品牌的重要媒介。

光化门广场

500

西侧第二条轴线是数字媒体走廊。连接北村、仁寺洞、三清洞和明洞等地区,致力于推动传统商业街与未来技术共存,创建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全新城市文化。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北村、三清洞、仁寺洞的文旅开发,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景点;在市中心启动数字化U-City项目;改造天堂商业街等。

其中,U-City项目是韩国政府智慧城市战略的示范性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5G通信等尖端技术,构建高效、可持续、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推动首尔成为世界上「最网络化」的城市。

三清洞商业街

500

第三条轴线是绿色走廊。串联了昌庆宫、世运商业街、德溪路和南山,是打通首尔老城「南山—汉江」空间轴线的中长期项目。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重建世运商业街,建设宽90米、长1公里的绿地,以及恢复连接昌庆宫和南山的市中心断裂绿轴。其中,世运商业街因为清溪川的修复成功而获得改造机遇。

这条街因人气电视剧《文森佐》拍摄地而闻名,曾是以电子零件批发为主的老旧商业区;通过整合科技、文化、居住和商业功能,转型为多功能综合商业体。

如今,这里已成为科技创业公司的聚集地,不仅吸引了200多家新企业入驻,整体营业额也提升了30%以上,被公认为首尔旧城改造的标杆案例。

南山

500

最东侧的第四条轴线是创意走廊。串联了从大学路、东大门到南山的文化内容产业,未来将培育成为首尔新的增长引擎,时尚和设计产业的圣地。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修建东大门设计广场,升级建设世界级旅游区,丰富时尚设计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空间等。其中,东大门设计广场已经成为国际时尚风向标,设计实力闻名世界,是首尔重要的地标和备受欢迎的观光目的地。

总体而言,在「文化立国」的背景下,清溪川通过「内容填充」和「节点串联」,成功地打造了一条首尔老城的文化轴线,也成为驱动首尔老城城市更新的空间引擎。

在内容填充方面,清溪川成功链接了西侧以景福宫、光化门为代表的「老」,以及东侧以东大门市场、大学路戏剧区为代表的「新」,展示了首尔乃至韩国的文化新气象。

在节点串联方面,以清溪川主轴带动四条鱼骨状副轴,无意中切合了购物中心人气引流的布局逻辑——即主力店在两端,而人气汇聚在主轴,形成熙熙攘攘的人气景象。这种内容和空间的巧妙配合,是清溪川人气进一步升级并带动城市更新的底层原因。

东大门设计广场

500

04

清溪川3.0:打造「设计首尔」的活力触媒

随着本世纪初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对国家实力提升以及对国际形象维护的日益重视。首尔在最新的十年中,采取了越来越有竞争力的城市政策,试图挑战该市在全球经济中相对较低的结构地位。

如果想从那些已经具有主导地位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例如伦敦、纽约、东京等,首尔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提升声望,尤其需要关注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后果的影响。

清溪川的成功,启发了一条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全球吸引力的路径——用设计帮助城市改善形象,吸引人气。时任首尔市市长的吴世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决定一切」的想法,并将首尔定位为一座「用设计装点的城市」。

「设计首尔」将设计上升到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高度,旨在通过设计使首尔摆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从关注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让市民切身体会到城市的宜居性、便利性和高品质生活,通过有质量的城市设计来提高首尔的国际竞争力。

清溪川用设计帮城市改善形象

500

这一阶段的「设计首尔」战略,显著提升了首尔的国际知名度与经济活力,使其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开辟出一条「设计驱动型发展」的新路径。

在近年日益加速的城市竞争中,首尔吸引全球创意人才和优秀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仅在设计产业就新增了超过17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制造业和设计咨询领域,三分之一集中在时尚设计领域。

此外,首尔还聚集了数千名广告专业人士、建筑师、游戏设计师和数字内容开发人员等创意人群。

1. 「设计首尔」背景下,清溪川成为「触媒效应」的理想载体

「触媒」(Catalyst)来源于化学课程中所熟知的催化剂概念,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加速反应速度或控制反应方向,而其自身不受影响的物质以及过程。

1989年,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他们认为,城市发展存在一种化学连锁反应,好的城市设计将通过「触媒效应」给城市发展带来正面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触媒效应通过引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城市设计、城市开发、城市政策活动或事件,加速或是抑制人与城市的空间化学反应,进而激发或制约反应链条中的空间活力和城市活动。

清溪川的再生堪称城市触媒理论的经典实践。重生后的城市溪流廊道,不仅成功消解了首尔的过度工业化,更「以水为媒」实现了中心城区的活力重生。

清溪川以水为媒激活中心城区活力

500

清溪川通过线性开放空间与混合功能街区的嵌套设计,形成了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活力的「城市会客厅」,进而成为首尔更新的「催化剂」——以小切口改造撬动系统性变革,为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范本。

首先,清溪川的触媒效应体现在为创意人群提供了跨界交流空间。创意人群年轻好奇、思维活跃,往往更加偏爱高品质、生态化、个性化的交流空间。

清溪川正是一个跨界融合的城市场景,来自东大门、大学路和CBD等区域的创意人群,从不同方向汇聚到这个城市中心难得的生态溪谷,形成了人群和创意的汇流。

白天,清溪川是游客、市民和办公白领共享的生态漫步廊道和休闲露台;入夜,清溪川则化身为数字投影艺术与街头表演碰撞的实验剧场。沿岸错落的咖啡工坊、文创市集和临时展亭,吸引着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交流想法、开展合作。

清溪川夜晚的演出活动

500

其次,清溪川的触媒效应也体现于对城市经济价值的带动。清溪川在竣工首年就产生了强劲的市场反馈:溪流附近的写字楼租金上涨了13%,重建区的地价上涨了35%至80%。

之后的二十年中,随着商业业态升级与公共空间优化形成正向循环,催生出创新型业态集聚的涟漪效应——沿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形成水岸与创新文化的共生网络,更深层次激发出首尔市中心的活力。

2. 激活清溪川触媒效应,助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清溪川凭借其文化主轴和「鱼骨状」活力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流量转化引擎」:触媒效应如同涟漪般向周边扩散,将河道复兴带来的商业热力与人流势能沿着城市血管注入首尔的心脏地带,激活了原本沉寂的城市区域。

河流沿线重量级的文化资源不断跨界联动,实现水岸活力和产业能级的双升级。

清溪川「鱼骨状」活力网络

(来源:首尔研究数据服务网站)

500

▍联动世宗路涉外产业,

打造国家文化传播看台

清溪川的最西段直通世宗路,是韩国的国家文化走廊,被誉为首尔心脏之路——以朝鲜王朝政治中枢的历史为基底,叠加现代国家治理功能,形成当代的国家形象展示空间。

600年来这里始终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景福宫、光化门、德寿宫等古代遗迹从北向南渐次排开;青瓦台、政府首尔大厦、首尔市政厅等政府机构分列沿线。

这里也是首尔文化设施密度最高的地方:世宗文化会馆、首尔市立美术馆、国立现代美术馆等高量级文博场馆汇集。

这里还是首尔对外形象展示的门户:外国首脑访问、G20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紧紧围绕世宗路附近展开。

世宗文化会馆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如此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使得清溪川有条件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看台」。在设计首尔战略背景下,清溪川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展现首尔和韩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展现新兴强国的「文化自信」。

曾任首尔市市长的李明博明确表示:「一旦恢复河流流动,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外国投资中心。」如今清溪川正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成为首尔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首先,打造文化锚点机构。通过标志性场景塑造,展现国家文化新形象。新建的光化门广场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文化空间,坐落在景福宫正门与光化门之间。

这座长557米、宽34米的开放空间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改造修缮后重现了朝鲜王朝时期光化门前御道的恢弘气象。如今漫步广场,既能欣赏景福宫古建筑群与北岳山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还能瞻仰世宗大王和李舜臣将军的青铜雕像。

李舜臣像

500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座历史人物雕像的下方,特别设置了世宗故事展示馆,通过现代展陈技术娓娓道来韩国历史的魅力,深化国家文化自豪感。

其次,举办文化庆典活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趋势也延续到清溪川的发展中,通过定期举办庆典活动,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奇妙碰撞。

首尔灯笼节(Seoul Lantern Festival),源自1200多年前新罗时代的庆典,历经高丽莲灯会和朝鲜官灯游戏的演变,至今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灯笼节定期在清溪川沿线举行,结合现代的灯光设计和声光电手段,每年吸引超200万游客前来观赏,是首尔最盛大的年度文化盛事之一。

首尔灯笼节

500

▍联动大学路戏剧产业,打造现场演艺的舞台

大学路戏剧区与清溪川距离不远,是首尔著名的戏剧圣地。这条不足两公里的街道两侧密集分布着百余家剧场,从先锋实验剧到经典音乐剧,每年上演近2000场表演。

绿道公园和街头广场不仅是市民日常休憩的场所,更成为艺术院校学生初试身手的初创舞台。清溪川将戏剧舞台搬到水岸上,为青年创作者打造露天试验场。

首先,设立全年不停歇的活动日历。大学路的活力来源于贯穿全年的文化节庆体系,实现「天天有新戏,月月有节庆」:

举办4月的「首尔戏剧节」、世界青少年戏剧协会(ASSITEJ)夏季戏剧节、5月「大学路文化节」、8月「首尔文化之夜」、9月「钟路区优秀戏剧展」「欢迎来到大学路(Welcome Daehakro)」等。

这些活动既为新人提供成长阶梯,也让市民能以一杯咖啡的价格享受高质量演出,更吸引着全球戏剧爱好者前来感受青春首尔的脉动。

首尔文化之夜

(来源:tchinese.seoul.go.kr)

500

清溪川联动大学路,定期更新活动日历,内容形式丰富,包括针对儿童的生态研学,吸引青年的韩流公演,开放全民的文化节庆等,季节性推出读书和市集活动,例如「悦读清澈溪畔」「首尔圣诞庆典」,构筑出一幅时空交织的全民演艺画面,吸引了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市民游客。

其次,开展滨水现场演出。这条重生后的城市水道,是街头艺术的天然舞台。

2022年清溪川的全面升级更是开启了新篇章——允许演出的区域从上游进一步拓展至中下游河段,首批在牟亭桥、广通桥等五处桥梁点位搭建舞台,民歌、爵士乐、传统国乐与魔术表演轮番登场。

首尔设施公社与首尔街头艺术家合作社签署了《振兴清溪川沿岸文化艺术表演》业务协议,为沿岸注入更丰富的艺术养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表演。

如今漫步河岸,年轻人在石阶上即兴打节拍,街头画家在桥墩作画,潮流市集与快闪展览沿水而生,历史河道俨然变身不打烊的开放式舞台,源源不断向外展示首尔的艺术创造力。

清溪川街头表演

(来源:ecofocus.co.kr)

500

第三,联合城市节庆推广。清溪川联合首尔街头艺术节,打造了城市「青春能量」最密集的节庆活动演出。这个韩国规模最大、兼具艺术性与大众吸引力的街头艺术盛会,自2003年以「Hi首尔文化节」之名诞生以来,每年吸引超150万人在城市核心区域共襄盛举。

年轻创作者们将街舞、滑板、装置艺术等多元形式搬上街头,构筑起流动的艺术体验场。其中2016韩法交流年在清溪川举办的夜间表演《Fire Installation》——「沿清溪川流动的火」影响非凡。

艺术家法国Carabosse团队在河道构筑物与电缆间悬挂数百个闪烁火盆,跳动的火焰既映照出水流曲线,又在夜色中编织出人与人的相遇瞬间——观众追随火光穿行时,不经意间便与陌生人共享了同一片光影编织的魔法空间。

这场没有舞台边界的表演,至今仍是首尔街头艺术的经典之作。

首尔街头艺术节表演

(来源:chinese.seoul.go.kr)

500

▍联动东大门时尚产业,打造时尚展示的T台

清溪川东段紧邻大名鼎鼎的东大门设计广场(DDP),附近是首尔传统商业区和历史悠久的东大门服装市场。在「设计首尔」的战略带动下,东大门片区从传统服贸市场升级,成为韩国乃至世界级的潮流设计风向标。

周边汇集超30个商场、3万多个商店以及5万多个制造厂商,涉及服装设计、面料供应、生产加工和物流等相关行业,形成「设计-打样-生产-展销」的产业链闭环。清溪川承接东大门设计产业势能,构建水岸时尚生态圈。

首先,联动「设计首尔」核心地标。在清溪川的东段尽头,就是2014年最新落成的东大门设计广场(DDP)。

东大门设计广场建筑外观

500

它由英国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是成本高达4.5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非标准建筑体,流动的曲线和未来感造型让它如同外星飞船降落城市。它不仅入选「韩国百大必游景点」,更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52个必去景点」,每年吸引超千万游客驻足。

自2014年开放以来,DDP化身城市创意引擎:既是设计展览和时尚潮流的场所,也是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核心平台。每年举办100多场展览和活动,包括吸引香奈儿、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展览走秀,宝马、奔驰等汽车发布和设计论坛博览会等。

其中最重磅的当数「首尔设计周」——这场亚洲顶级设计盛会已累计呈现708项创意设计,吸引637家制造商和1028位设计师参与,让首尔「设计之都」的称号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亮。

东大门设计广场内部空间

500

500

其次,打造水上设计秀场。清溪川下沉式的景观设计方便观赏,是天然的走秀路线,常年举办各类设计展览。早在2008年,这里就办起了水上时装秀,联手东大门设计广场打造时尚地标,吸引来自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度。

2019年的「清溪川水上时装秀」尤为亮眼,来自首尔365时装秀的设计师团队,在溪流中央搭建露天T台,上演持续一小时的特别表演。模特们踏着溪水走秀,衣摆带起细碎水花,与岸边斑驳的老砖墙、闪亮的玻璃幕墙形成奇妙互动。

这场特别的走秀既给年轻设计师提供了舞台,也让观众看到清溪川如何把时尚元素融进城市风景里,用河水与设计共同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清溪川水上时装秀

(来源:cn.yna.co.kr)

500

第三,持续升级魅力夜色走廊。在清溪川修复工程完成20周年之际,首尔市政府为这条城市河流的夜色注入新活力。市长吴世勋考察重庆洪崖洞等著名夜景后提出:「夜景照明是设计首尔之花」,计划用光影串联清溪川、光化门与东大门设计广场三大地标。

14座跨河桥梁将变身为巨型画布,通过桥底的激光秀和探照灯光影打造流动的视觉盛宴;从兴仁寺门到汉阳都城的古城墙区域,则用树木灯光和投影技术为历史遗迹披上光影新衣。清溪川证明了一条河流不仅可以承载水流,更能涌动城市的想象力。

清溪川灯光秀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05

城市小河也可以有大梦想

与繁华街道相比,曾被视为「城市背面」的河流,正迎来历史性的角色重构。从首尔清溪川到巴黎塞纳河,从伦敦泰晤士河到北京亮马河,全球城市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河流——

这些曾经的「城市伤疤」,正通过活力更新蜕变为缝合历史与现代、连接生态与人文的活力纽带。甚至,像塞纳河一样登上奥运会的主舞台,成为国家的「文化主干道」。

北京亮马河

500

未来十年,无论是城市的个性还是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其分野可能将会被河流重新定义。当全球城市在玻璃幕墙的丛林中陷入「视觉疲劳」,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或许正藏着破局的未来密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首尔清溪川的改造手法,将河流与文化创意进行绑定,让每座城市都找到自己的「清溪川时刻」,让每一条小河都成为驱动未来的创意引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