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自营放贷,300亿“铁岭首富”程一笑瞄准7亿老铁
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不仅要放贷,还得自己“亲自”来放。
最近,快手又一次验证了这套路径。
根据公开报道,快手的自营借钱平台快手省心借已经在内测阶段,面向部分用户开放。这是又一家自营放贷业务的巨头。
实际上,快手做放贷业务已经很久了,但之前快手主要还是以助贷角色为主。这次自营借钱平台上线,快手的放贷业务模式,可能有变化了。
快手今年股价涨得很好,这可能跟港股科技板块重估有关,也跟快手在AI上的突破有一定关系。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快手,市值高达3400亿港元,按照创始人宿华和程一笑分别持股约10%、9%计算,宿华最新财富值达到340亿港元,程一笑超过300亿港元。
这比福布斯2024年富豪榜公布的数字,有了大幅增长。
按照最新身价,宿华和程一笑将分别是有据可查的湘西首富和铁岭首富。
01
快手自营放贷来了,利率最高24%
快手很早就开始了放贷业务,不过最初是通过助贷形式,由第三方机构对用户放贷。
目前,大部分快手用户能够看到的借贷界面,也还是这种形式。
快手提供最高2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7.2%的贷款产品。放贷机构来自360借条、好会借、拍拍贷、众安贷等机构,最长借贷期限是24期。
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快手正在测试自营借贷平台“省心借”,部分用户的APP中已可以看到这个产品。
根据流露出来的界面,这款产品明确标注为“快手旗下借钱自营平台”,其年化利率为6.1%至24%。
这意味着,快手已经正式下场,成为最新一家自己放贷的互联网公司。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APP里几乎都有借钱功能,而且很多都采用自营为主,助贷为辅的模式,快手算是补上了这块拼图。
02
去年拿下小贷牌照,7亿老铁市场广阔
在放贷业务上,快手算是布局比较晚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了。
在快手之前,阿里、腾讯、小米、京东、360、美团……几乎你知道的大公司,都有这块业务了。
快手在2024年才通过收购广州欢聚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拿下了小贷牌照。目前,这家公司已经直接更名为快手小贷了。
不过,小贷牌照其实只是做互联网放贷的基本门槛。按照目前5亿元的资本,快手甚至都还无法全国放贷。
2020年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这份征求意见稿虽然没有正式发布,但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做放贷业务,基本上还是按照这个规定在执行。
其他互联网公司放贷有好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大户”,放贷空间最大,比如阿里巴巴、携程等。
第二种是持有互联网银行股权或与银行合作,比如腾讯。
第三种是只有小贷牌照,但注册资本符合要求。比如字节旗下的中融小贷,现在注册资本高达190亿元,行业第一。美团的三快小贷,现在注册资本也75亿了。
快手目前既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也差得远。所以,现阶段,快手的自营小贷可能做不到多大规模。
但放贷这种业务,一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
而且快手的用户规模非常庞大。今年一季度,快手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7.12亿,日活超过4亿。
7亿老铁,这是个多么庞大的市场。
03
金融广告转化率超高,放贷利率最高曾达36%
快手之前虽然没有自己放贷,但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放贷广告,也让快手收获满满。
之前,大量放贷企业都在快手平台投放过广告。而且,金融类的广告还有着很高的转化率。
2023年,快手高级副总裁、商业化业务负责人王剑伟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快手App上每周看财经相关内容的用户高达1.6亿次,其金融广告转化率是一般用户的19倍。
实际上,快手的用户群体结构也决定了,他们对高利率信贷产品的接受程度,相较其他平台可能更高。
所以,快手此前的助贷产品,最高年化利率甚至高达36%。这几乎是公开信息中,互联网借贷产品利率的最高值。
另外,快手官方借贷账号此前发布的广告也多次突出“征信差也能借钱”这一点。而借钱给征信较差的用户,在许多平台是明显违背风控原则的。
现在快手平台的放贷业务,虽然最高年利率只有24%,但现在一年期LPR可只有3%,银行1年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低到1%左右了。
而包括快手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最低放贷利率还普遍在7.2%以上,最高在24%,算是一门非常有诱惑力的生意了。
04
全球打起科技大战,巨头们沉迷放贷
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这句话大家可能听腻了。
其实也不必抓着互联网公司放贷不放,毕竟正规银行的信贷产品确实有门槛,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无法获得这类正规信贷产品支持的。
而互联网放贷虽然利率高,但也的确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还能给公司带来收入,算是双赢了。
外界厌烦的,其实不是这些公司做了放贷业务,而是他们的吃相有点难看。
最起码,放贷业务应该面向需要的用户,而不是点个外卖,买个三五块钱的商品,都要让你开花呗、开白条、开月付。
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科技公司,是不是有足够高的科技含量,这是赢得大家尊重的关键。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常被拿来跟海外的巨头比。
目前全球科技竞争非常激烈,AI发展日新月异。
这两年,我们在AI、机器人上也有了很大突破,但大的进步都来自创业型团队,国内的巨头们在这一轮竞争中反而落后了。
就在几年前,凭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创新,我们的龙头互联网公司,还是能跟脸书掰掰手腕。跟亚马逊、苹果的差距,也还不到一倍。
(2019年的全球十大互联网巨头市值)
但短短几年,美国跑出了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巨头,英伟达和微软的市值双双突破4万亿美元,苹果破了3万亿美元,同期国内的互联网龙头们市值不涨反跌。
现在不说跟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比了,上面这个表格里,甚至做视频的奈飞,市值都快是阿里的2倍了;亚马逊的市值快是阿里的10倍了……
差距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的龙头缺乏对硬科技的投入,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无限制的内卷,“重复造轮子”上。
即便是搞AI,也是一家一个大模型,个个都恨不得宣称自己是第一。
在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之时,我们的巨头们却还在研究千篇一律的借贷业务,想着怎样提高点利率多赚点利息。
当别人忙着打科技大战时,我们的巨头们却沉迷补贴,把钱烧在外卖大战上,为了占领市场相互攻击,为了多卖了几杯奶茶沾沾自喜。
扎心点说,这轮全球科技攻防战,巨头们都还没有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