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汾湖 江南水乡崛起的“天然画室”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汾湖
江南水乡崛起的“天然画室”
策展人:朱衞东
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沪贤礼(上海)文化科技中心正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通过灵活对接群众需求,将“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深度融合,打通艺术资源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画笔下的江南新韵
黎里古镇的青砖廊棚下,曲水善湾的滨水花径旁,随处可见执笔写生的身影。美术学子们凝神捕捉着白墙黛瓦的明清建筑、波光粼粼的湖荡水系,以及新农村的生活细节。摇曳的芦苇、枕水的民居、嬉戏的孩童、蜿蜒的石桥,在画笔下化作灵动的水乡画卷。
“写生是对江南文脉的深度对话,”著名旅美画家朱者赤院长在指导学生时强调‘“当创作灵感与汾湖的湖荡风光相遇,便诞生了有呼吸的作品。”海派画家雷震的《雨巷》《黎川繁花》等新作,以油彩描绘出烟雨江南的意境,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一本指南,解码水乡艺术基因
全新发布的《汾湖写生服务指南》精选65处特色点位,串联起汾湖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肌理:湖荡生态线:三白荡的浩渺烟波、元荡彩虹桥的飞虹卧波,星罗棋布的湖荡湿地构成“长三角原点”的生态基底;
人文乡愁线:黎里百年廊棚的市井烟火,芦墟山歌的非遗韵律,善湾村“稻米立方”的现代农艺,传统与创新在此共生。
“汾湖的湖荡景观是江南水乡的缩影,”著名艺术家、大无限艺术学校吴寒松校长评价道,“而古镇生活与创新示范区的交融,为艺术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场域。”
写生经济的“汾湖范式”
如何将“江南画室”转化为发展动能?汾湖高新开发区正挥毫书写答案:
构建产业生态:打造“美术写生基地集群”,形成“艺术+文旅+乡村”三位一体格局;
完善服务链条:推出包含船餐民宿、写生接驳的“水乡服务包”,设立专项扶持政策;
汇聚长三角资源:联合全国各地几十所院校成立“写生发展联盟”,建立多个乡村实践基地。
艺术为笔,绘就振兴新卷
随着“大美汾湖·美丽乡村”全国美术作品展征稿启动,百件入选佳作将于2026年开启全国巡展。艺术正从观赏品转变为乡村振兴工具——在摇橹声中的古河道,在油菜花田旁的画架间,一幅兼具水乡灵韵与现代气质的新时代画卷已徐徐展开。
当湖荡成为调色盘,古镇便是最生动的画布。在政策与艺术的双重滋养下,汾湖以画笔为舟,驶向“写生经济”的蓝海——学子们画板上绽放的油菜花,艺术家水墨间流淌的烟雨巷,村民口中传唱的芦墟山歌,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立体诗篇。艺术在此扎根生长,化作江南沃土中最蓬勃的振兴基因。
(来源:沪贤礼(上海)文化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