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生命高速公路”——洪玉才与邵逸夫医院急诊“大平台”建设

500

凌晨一点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室,监护仪的警报声与抢救指令交织成紧张的乐章。一位来自浙江开化林区的患者被紧急推入抢救室,血压骤降至60/40mmHg,意识逐渐模糊。此时,急诊科主任洪玉才站在抢救床旁,目光扫过监护仪数据,迅速下达指令:“启动严重创伤黄金一小时救治链!联系普外科、麻醉科、输血科,5分钟内完成CT检查,10分钟内备血到位!”

这样的场景,在邵逸夫医院急诊科每天上演数十次。而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邵逸夫医院构建的“急诊急救大平台”以快捷、高效赢得患者的交口称赞。从院前急救的5G+AR远程指导,到院内多学科协作的“一站式”救治,再到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精准监护,洪玉才与院领导一起用十年时间打破传统急诊“孤岛”模式,将邵逸夫医院急诊科打造成一条贯穿生命全周期的“高速公路”。

急诊“大平台”:破除“孤岛”构建“全体系”

2013年,洪玉才赴美国上州医科大学进修时,目睹了当地急诊医学的成熟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多学科团队随时待命,患者从发病到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被压缩至分钟级。反观国内,传统急诊科普遍面临三大困境:

其一是流程割裂: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病房各自为政,患者转运过程中信息丢失率高达40%;其二是资源分散: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等关键设备分散在多个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需多次搬运;其三是能力短板:县级医院急诊科缺乏多学科协作指挥能力,导致50%以上的严重创伤患者因延误治疗时间。

“急诊科不能是‘打酱油’的角色,它第一时间接触患者、是生命急救的‘抢跑者’,所以必须是医院的核心引擎之一。”洪玉才直言这一观点。

500

△洪玉才教授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运用AR救护

早在2017年,洪玉才提出“急诊急救大平台”理念,其核心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救治体系:其一是空间整合:将急诊科、EICU、介入导管室、CT室集中布局,形成“急救单元”,患者无需转运即可完成所有关键检查与治疗;其二是流程再造:制定标准化救治路径,如严重创伤“黄金一小时”救治链、急性胸痛“门-针”时间≤30分钟等;其三是信息贯通:通过5G+AR技术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专家的实时联动,将“上车即入院”从口号变为现实。

2023年1月,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一位87岁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常规治疗无效后,通过5G+AR系统连线洪玉才。AR眼镜将患者肺部影像、生命体征实时传输至邵逸夫医院,洪玉才指导基层医生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预案。最终,患者氧饱和度从85%提升至98%,转院后顺利康复。

流程再造:用“工业思维”重构急诊体系

洪玉才主导的“五大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本质是将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思维引入急诊医学。以创伤中心为例,实行了分级响应机制,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启动不同级别响应,红色预警患者直接进入“急救单元”;各专业并行作业,在患者接受CT检查的同时,输血科备血、麻醉科插管、普外科准备手术同步进行;实行时间管控。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被压缩至45分钟内,较传统模式缩短60%。据了解,2024年邵逸夫医院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78%。

在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一台名为“急诊分诊机器人”的设备正在改变传统分诊模式。该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30秒内完成患者主诉分析、生命体征监测与风险分级,准确率达95%。2024年5月,一位自称“腹痛”的患者在分诊台被机器人识别为“主动脉夹层”高风险,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后经CT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因及时手术避免血管破裂死亡。

洪玉才团队制定的《急危重病规范化诊疗核查表》,将救治流程拆解为128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均设定标准操作时限与质量指标。如:急性心肌梗死:D-to-B时间≤90分钟(中国胸痛中心标准为≤120分钟);急性脑卒中:door-to-needle时间≤45分钟(国家卫生健康委标准为≤60分钟);严重感染:抗生素使用前血培养采集率100%。

500

2024年,邵逸夫医院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D-to-B时间中位数为78分钟,较2015年缩短42%;急性脑卒中患者door-to-needle时间中位数为39分钟,较2018年缩短34%。

多学科协作(MDT):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

“急诊医生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急危重症救治的专科能力,二是多学科协作的指挥能力。”洪玉才在《SEED模拟教学课程》中反复强调。他主导建立的MDT常态化机制,如每日多学科会诊。由急诊科主任主持,外科、内科、影像、检验等科室专家参与,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紧急MDT通道。针对危重患者,10分钟内完成多学科团队集结;虚拟MDT平台。通过5G+AR技术,实现与基层医院的远程多学科协作。2024年3月,一位因高处坠落导致多发伤的患者被送入急诊科。洪玉才启动紧急MDT,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专家同时到场,通过AR技术共享患者影像数据,30分钟内确定“先控制腹腔出血,再处理骨盆骨折”的救治方案,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2017年,洪玉才创立《SEED模拟教学课程》,通过高仿真模拟训练,提升急诊医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涵盖:技能训练、 场景训练、 指挥训练:模拟多学科协作场景,培养医生的资源调度与决策能力。参与《SEED课程》的医生,其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较未参与者提高22%,医疗纠纷发生率下降40%。

洪玉才将MDT理念推广至县域医院,通过“5G+AR远程急救系统”实现省级专家与基层医生的实时协作。在余姚市人民医院,这一模式已形成标准化流程:1. 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佩戴AR眼镜,将患者生命体征、伤情影像实时传输至邵逸夫医院; 2. 远程会诊:洪玉才团队通过AR标注功能,指导基层医生完成关键操作; 3. 转运衔接:根据患者病情,直接启动邵逸夫医院相应专科绿色通道。2024年,余姚市县域内急危重症患者外转率下降35%,抢救成功率提升至89%。

500

△洪教授将MDT推广至县域医院,通过“5G+AR远程急救”实现与基层医生实时协作

作为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副理事长,洪玉才推动“邵逸夫医院模式”在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份的200余家县级医院落地。通过“五个一”工程(一套标准化流程、一套模拟教学课程、一套5G+AR设备、一支多学科团队、一套质量监控体系),县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参与“星火计划”的县级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平均提高18%,外转率下降25%。

洪玉才发起成立亚洲急危重症协会(ASECCM),并创办《Journal of Emergency Critical Care Medicine》(JECCM)杂志。通过主办“亚洲急诊医学高峰论坛”、制定《脓毒症早期识别亚洲标准》,中国急诊医学开始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2024年ASECCM年会上,洪玉才团队发布的《基于5G+AR的县域急诊同质化建设指南》,被来自12个亚洲国家的专家采纳为区域标准。

邵逸夫医院急诊“大平台”建设经验被纳入《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规划(2025-2030)》《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洪玉才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急危重病规范化诊疗标准》等国家标准。

“仁心仁术,筑造生命之路。”这条路,他走了三十年——从199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时的青涩医生,到如今亚洲急诊医学的领军人物;从传统急诊的“孤岛”模式,到现代化“大平台”的生态体系,洪玉才将在筑造“生命高速公路”的事业上一路前行。(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致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