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指標可破內捲式競爭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500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2.0的「頂層設計」內容之一,因為只有因地制宜,讓「有為」政府的手僅在「該為」的範圍內操作,才能不干擾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500

去年9月中國宏觀經濟從供給側拉動為主、轉變為刺激消費端以來,見到一些成效,雖然因為整體蕭條程度深,提振消費難。但至少不再有哪個城市在過去大幹快上的傳統領域,例如高速公路建設、超大居住樓盤方面有任何大動作。

然而,就在前幾個月,電動車這個被列為需要大力支持的「新質生產力」行業有企業開啟了割喉式殺價戰,直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出面批評和干預,才漸漸平息下來。

內地低空經濟產業園達69家

8月初,國家發改委發文提到:「圍繞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更好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統籌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在盤活存量方面,重點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在新興領域堅持鼓勵創新、適度競爭;同時,堅決制止盲目跟風,堅決制止一哄而上、一哄而起形成一哄而散。傳統領域將更加注重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防止出現低水準、同質化重複建設,加力破除『內捲式競爭』。」

500

文章並沒有具體指出,哪些「新興領域」出現了「盲目跟風」?如何「堅決制止」?什麼算盲目而什麼算「有為政府」的積極推動的「適度競爭」?

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需要堅決制止的「一哄而上」?

例如,低空經濟這個新興領域目前應該大力推廣還是需要堅決制止的盲目跟風、一哄而上?

讓我們看看數字:2023年,共有16個省級政府在年度工作報告中提到「低空經濟」,但到2024年,這一數位已增至29個,幾乎覆蓋全國。

地方政府爭先恐後:例如,湖南省已為低空航空旅行提供補貼,而黑龍江則承諾為從事航空設備和電池系統研發的企業提供高達50%的資金支援。

截至2024年底,內地已有69家低空經濟產業園區,而這方面的深圳更宣布到2026年要建成10個低空經濟園區。

從企業數量上看,據奇產業通數據,截至2024年5月30日,廣東、河南、北京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位列全國前三,分別達10416家、4079家、3743家,廣東佔全國比重高達20.23%。

除了這三個省市,還有26個省在力推該產業,算不算一哄而起?看官評判。

中國發明「低空經濟」這個詞,是從深圳的大疆無人機領先世界開始的。

低空空域在中國通常定義為1000米以下,比歐美(例如加拿大的3800米或美國的5400米)的高度低很多,因此,主要指的是無人機和電動低空直升機(eVTOLs)市場。

500

至今為止,無人機應用最多是農業和戰場。還有很多重要的技術也開始有無人機接手,比如高鐵軌道的探傷檢驗、超高樓層的消防滅火,很實用。

之所以稱為低空經濟而不是低空服務或者低空運輸,是強調它有着類似汽車一樣長的供應鏈,可以拉動經濟,而不是在強調它應用上的經濟性。

應用上,經常強調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它可以完成一些其他機械或方法不容易完成的工作,例如對山體的監測、噴灑農藥;另一個是搶時配送小物件,例如兩個醫院間調運急需的活器官。

但是,如果運送對象不是時效遠高於運費的,則公路快運無論從成本還是安全性和碳排放,都更合理。

無人機實現高效率低空飛行,滿足搶時型需求的前提,是盡可能直線和無阻礙的門到門飛行。

目前絕大多數的文獻與相關報道都集中在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和推進低空飛行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包括中國香港低空經濟協會最新發布的一份質量很高的研究報告。

但是,低空飛行能否大範圍推開,除了供應方包括飛機製造商和運營商、需求方如醫院等單位,還有一個第三方,即被動受到低空飛行器的噪音和視覺干擾的社區。

為了規避和減少這些負面干擾和遠遠比傳統飛機高的事故率,實際低空飛行通道其實極為有限。而任何繞行或者降低噪音和提高安全性的設計,都會大大增加本來就很高的成本。

不需要考慮這些的,恰恰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農田和戰場。

有為政府不該干擾統一大市場

最近向專業人士請教,大家的判斷傾向於認為,這件事在非技術層面的進度將遠低於技術進步的速度。

不過,考慮目前各地實際動用的資金有限,即便是盲目跟風的,可能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表面文章,未必需要堅決制止。

最令人擔心的倒是為什麼29個省市齊齊表態,出現全國低空一片紅的現象?

其實,這與幾星期前中央領導點名批評到處都在搞新能源汽車的道理是一樣的,即仍然在走通過「頂層設計」,直接選定政府要推動的產業,然後以政策傾斜(即稅務優惠或補貼)的方式,形成投資拉動相關產業鏈的路子。

500

一個地方加入全國,形成千軍萬馬打攻堅戰,屬於醒目乘風還是盲目跟風,應從市場角度看。但從「有為政府」角度,參與者不但政治正確,還可能獲得轉移支付的實利,何樂而不為?前些年的太陽能板和新能源汽車無一不是如此。

要改變各地一哄而上,就必須改變對地方政府行為一刀切的指標。

城市之間橫向比較有一堆指標,每個領導都知道自己對標哪些城市。比如佛山對標的是蘇州、南寧對標的是昆明、貴陽,而城市競爭排名遊戲並不考慮地區差異。

調入的第一把手五年任職期間的表現,就是以這些指標為準。

從拉動供給側轉向刺激需求側,需要同時將衡量幹部的標準轉向因地制宜、與當地市民生活質量掛鈎。

這應該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2.0的「頂層設計」內容之一,因為只有因地制宜,讓「有為」政府的手僅在「該為」的範圍內操作,才能不干擾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