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国劳工在苏俄(上)

一战中国劳工在苏俄(上)


东部战线的中国劳工

俄罗斯远东地区因与中国接壤,加之地广人稀,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俄国政府就大力招募廉价的中国劳工参加远东开发。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到乌苏里铁路,从城镇周边的农场、牧场到原始森林中的伐木场、煤矿、金矿,无一不充满了中国劳工的血汗。

据中国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欧洲华人华侨史》披露,1891年至1916年间仅受雇于西伯利亚大铁路、海生崴港两项工程的华工就高达20万人。而据俄国政府1910年官方统计资料,当时在俄国从事公务劳动以及在金矿和乌苏里铁路工作的外国人中95%以上是中国劳工。到一战前,在俄国远东地区已经有将近10万华工。但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Alexander Larin)估计,华工的真实人数在25万人左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当年就从国民经济各部门抽调了740万人参军,到1915年战前在工厂工作的俄国人已经有6成被征召,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超过8成。从战争前线到后方工厂、农场,俄国陷入劳动力短缺危机,雇用女工、童工乃至使用战俘都未能缓解,关键时刻俄国政府又一次想起了“廉价”的中国劳工。

1915年4月至7月间,俄国政府解除了雇用华工的一切限制,拉开了俄国一战期间大规模招募中国劳工的大幕。俄国招募中国劳工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与英法一样,按照中国政府规定的章程通过合法程序公开招募中国劳工赴俄,并且还要将劳工名单交中国驻当地使馆备案,中国使馆与俄国政府负有保护中国劳工权益的职责。其二则是所谓的“私招”,即俄国通过代理人在中国私自招募劳工赴俄,一战期间赴俄的中国劳工绝大多数都是“私招”的,有的甚至是通过偷渡赴俄的,中国劳工权利没有任何保障。

“私招”过程中充满了欺诈与诱骗。《全俄华工联合总会1920年12月1日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的信》中,详细记述了俄国代理人是如何诱骗中国劳工的。这些“招工人员”一手拿着装满白馒头的蒸笼,一手拿着后厚棉衣和毛皮学,在中国东北农村走街串巷,宣称到俄国做工就能吃上这样的白馒头,穿上这样的棉衣和毛皮靴,还能拿到一大笔工钱。很多贫穷的东北农民信以为真,被诱骗到了俄国。据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2月9日报道,长春义成公司买办周冕一次就“私招”了两万名中国劳工赴俄。

然而,当这些中国劳工抵达俄国,迎接他们的是苦役。在北极圈附近的摩尔曼斯克铁路工地,中国劳工与德国、奥匈帝国一起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吃的是黑面包,喝的是沼泽地里发黑的水,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木头房。工地上既没有一个医生,也没有半点药品”,原本承诺的每天两卢布的薪金最多只能拿到30卢布。俄国政府还颁布法令,使对“黄种工人”的无限制剥削合法化,就连俄国枢密院副检察官迈博罗达也承认“在俄国各地工作的华工‘像一群古代的奴隶’”。俄国甚至还违反了“不得利用华工参战”的规定,将5万中国劳工编入作战部队,“作前线冲锋之用……死亡于军中者,达两万人许。”

一战期间共计有多少中国劳工赴俄,因绝大多数华工都属于“私招”,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1917年德国政府宣称中国向俄国提供劳工多达50万,一份俄国政府统计资料披露为15万。中国学者李志学综合《黑龙江省志》、《山东省志》记载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40万到50万之间较为可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