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钱的时代过去了!新形势下,餐企怎么活下去?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餐企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架构。

本文为“中国餐饮城市行・广州站暨《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新书发布会”圆桌论坛环节演讲实录,略有删减,红餐网整编发布。

运营效率低、策略实施效果差、核心人才留不住等,一直都是餐企特别是连锁餐企头疼的难题。而解题的核心,往往都绕不开组织力这个关键词。

当我们在谈餐企的组织力时,我们到底要谈什么?组织力的本质,是什么?新形势下,如何重构组织力,让其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引擎?

日前,在“中国餐饮城市行・广州站暨《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新书发布会”上,红餐成长社联合创始人&运营总监李棒,与亚洲吃面公司发起人胡传建,佛山市饮食同业商会会长、如轩海鲜砂锅粥创始人罗龙明,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半岛餐饮董事长利永周,广东省粤菜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王杰忠,美食文化学者钟洁玲,围绕“组织力重构-新形势下餐饮企业突围的核心引擎”开展了深入探讨。

500

餐企组织力的本质,是什么?

李棒: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想先分享一组关键数据。《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2.7万亿元,同比仅增长4.3%,增速显著放缓。究其原因:一是消费者更加谨慎,供需失衡与激烈竞争导致人均消费持续走低;二是外卖占比不断攀升,部分品牌外卖业务超50%,严重分流堂食客流;三是人力、食材等各项成本上升。

加上近期“禁酒令”、外卖平台激烈竞争等复杂的市场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饮企业在组织架构上应该走哪条路线?如何去迎合市场?

钟洁玲:我刚才的数据提到,部分品牌的外卖比例上升到50%,可以看出现在餐饮市场变化真的非常大。我想问一下利永周博士,半岛名轩会有这样的情况吗?

500

△美食文化学者 钟洁玲

利永周:先来讲第一个问题,组织结构。我是从基层做起的,从厨师到职业经理人,再到投资人,后来又去进修、学习和提升,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借此我想说的是,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要先解决认知问题。

大部分企业,早期挣的钱都来自工业化时代、高速增长的时代。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政策支持,市场有需求,我们的企业也满足了这些需求。换句话说,中国的工业化时代成就了这些企业,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2010到2018年,互联网所产生的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是“补空间时代”,信息全部透明化,大家发现市场空白就去填补,尤其是一些细分餐饮品类,在这个阶段靠着准确的细分市场的类别定位把品牌和连锁做起来了。

而当下的阶段(大概在2018年开始),大的趋势造成了餐饮体系完整的饱和状态,因此微利时代出现了。这个阶段也导致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整体需求和供给不平衡。这就是我们认识到的事实,不要去逃避它,这就是认知。如果看不清这个状态,企业就很难在不同阶段去做调整,不要抛开事实去讲空话。

认知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在这个发展阶段,企业要立足市场,就要修正行为方式,进行阶段性的战略重构。我们半岛餐饮也是这样的,2018年开始向海外发展,以此平衡饱和时代阶段性的治理。对于国内市场,我们选择双线发展。一方面向外开拓,打开一条血路;另一方面,在国内重组结构,构建生态,组建供应链、茶公司、酒公司、食品工业,把餐饮的生态做起来。

微利时代我们要掌控成本、要进入平稳的竞争、要有组织生态结构。所以这几年,我们不断完善供应链、茶公司、酒公司、人力资源公司、设计公司和培训教育公司,组建一个系统的生态体系,来把成本综合地掌控在自己手上,成本结构的再次组装和调控,扎扎实实的,这才是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现在的状况,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的方式也应该不一样,重组企业经营结构,不合时宜的门店,该关的关,有适合发展的模式,该开的还是继续开。结构调整本身就包括关店和开店,而不是永恒的开店。总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市场需求下,该淘汰的淘汰,该建立的建立,改变企业的结构体系,迎合市场的需求,顺势而为,这是我对组织力的一个简单阐述。

500

△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半岛餐饮董事长利永周

胡传建:什么是组织力?首先,组织是由对话构成的,是因目标而产生的。如果一个组织的对话质量不高,或者目标不明确,那它其实算不上一个组织,只是个组织架构,或者只是一张表格而已。

现在很多组织,最大的问题是经常出现“鸟语”,也就是所谓“猪鸟同笼”,老板在外学了一堆“鸟语”回来,反倒觉得员工越来越笨,像猪一样。究其原因,是我们自身的对话质量太低,讲了很多却不知道在说什么。

我们以前的对话根本不叫对话,而是单向的通知。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沟通,是双向的。

我们经常讲“以客户为中心”,本质是听人家说,不是“我说了,你听懂没”,而是“我说明白了没”。在增量市场时,我们经常提“听者负责制”,但到了存量市场应该是“说者负责制”,得我说明白了,而不是你听懂了。以前不是谁做得好,是别人太烂,而现在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不是自己做错了,是别人做得更好了。要说他做错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做错。

我们组织内部也经常是单向通知。比如老板说了半个小时,最后问“小张,你听懂了没?” 他不敢说没听懂。老板讲了那么久,他说没听懂,会显得自己笨。结果最后做出来一团糟,回头还得怪员工。

所以,组织力本质上就是提高大家的对话能力,让大家能说“同一种话”。组织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文化,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形成去中心化、让大家公平对话的环境。组织力赋能品牌,品牌再赋能品类。品牌能起来,一定靠的是组织能力。

我对组织的理解,说到底就是对话的水平,能不能从原来单一的通知模式里走出来。“我是你妈,不会害你”“我是你爸,不会害你”“我是百年老店,不会欺负你”这些全是单向通知,没有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你要了解消费者,就先看看自己跟子女、家人的沟通质量高不高,这方面做好了,自然就会跟消费者沟通了。

500

△亚洲吃面公司发起人胡传建

罗龙明:我觉得组织力也好,组织架构也好,其实都是变动的,就像企业经营一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不同的经营目标与组织现状来制定架构和组织发展方向。

2019年,我们进行对标研究就犯了错。当时,我们先看了海底捞的扁平化管理,后来又研究南城香的飞碟式组织架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现状来调整,过度扁平化后,基础工作任务的重构没跟上,无法完成最终的组织目标。

最后,我们改成了矩阵式的两条线:一条是运营线,另一条是为一线赋能的业务线,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等。砍掉中间环节后,我们可以直接和对应的职能部门对话、反馈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沟通效率。以前,我们要通过区域经理反馈给职能部门,这种方式反馈周期长,管理效率很低。所以这种矩阵式架构,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

当然,南城香也是我们优化或进阶的目标。毕竟它200来家店,总部管理人员只有40来个,全部层级下沉,一线组织非常强大,运营、定价权乃至经营权都下放给了门店。

总之,不同的餐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架构,做与之匹配的调整。

500

△佛山市饮食同业商会会长、如轩海鲜砂锅粥创始人罗龙明

王杰忠:我想岔开一下这个主题,我讲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流量,一个是顾客。

流量在座各位肯定很清楚的,很多老板都自己上阵拍短视频、开账号做直播,有些餐饮企业甚至为此花了很多钱比如用很多的低价去购买流量,进行培训等。平台似乎也给了很多流量,但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流水,这个问题就很尴尬了,好像投入很多在流量上,但是没有流水,赚不到钱,甚至有些亏了。

大家所需要的流量,其实是“留量”,这个“留”不是流水的“流”,是“留住”的“留”,只有把这些流量真正变成你们自己拥有的流量,把它留下来,好好利用,流量才能够为你们服务,对经营、营销才有变现的作用。

很多老板、总厨有自己的账号,经常在网上吆喝。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你要再继续做账号,一定要努力去学习,把自己变成专业的人,你的团队也要变成专业的团队,只有这样流量才能为你所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顾客。顾客是上帝,可现在大家和顾客大都是交易关系,顾客去餐厅消费,给完钱走人,好吃的、服务好的下次再来,这种关系的黏性有多大?餐厅能不能真正地把顾客当上帝,服务好、招呼好,让他把这家店当成常来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点都德,为什么这么多老人家去点都德喝早茶?如果有机会,我希望点都德的老板沈志辉能够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把和顾客的交易关系上升到价值共生,让其成为真正的共同体,体现到店消费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掏钱消费,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500

△广东省粤菜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王杰忠

存量时代里,如何留存核心人才?

李棒:参考《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当前餐饮行业服务员月薪平均涨幅达15.7%,厨师流失率超30%,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且人才流动频繁。在此背景下,餐饮企业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育留”闭环体系?以及如何留存核心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利永周:还是从认知开始,选育留是灵魂的事。重建企业的阶段性结构体系功能非常重要。阶段不一样,还拿过去的模式说事,就不合适了。阶段性的结构,因时代在进步,不同阶段的顾客群体需求,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总结。要迎合市场需求去做,不能把任何事说死。

达尔文缔造了进化论,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推动了对生产力的认知,爱因斯坦又通过相对论把事情的分辨和看法从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要总结这些社会进步的逻辑,来正视自己和改变自己,寻找一个自我改变的方向,顺势而为,不断让自己和企业跟时代的发展接轨。

500

△图片来源:半岛名轩微信公众号

胡传建:在整个增量市场里,团队的对话最开始像交响乐团,每个人工作分工明确,有自己的谱子,老板像是指挥员,大家分工明确、目标明确。但今天在存量博弈中,项目团队应该是足球队。很多人觉得足球队的目的是进球,其实不是,是比竞争对手多进一个球。所以在今天的竞争环境里,老板已经不是指挥员,而是教练。

我做亚洲吃面10年,在增量市场满足顾客价值时,把整个品牌升级流程化了,高峰时团队有100多号人。但最后发现,培养的这些人现在解决不了客户的价值问题了,因为当下市场的残酷程度和团队伙伴的成长能力不成正比。现在来客数和客单价没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交付不出去。

我借鉴了特斯拉的经验,把整个工作流程的生产线,变成自己的产品。也就是说,要让我们培养的员工,比如设计师,变成生产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把工作派给他们。

在如今的价值时代,海底捞最厉害的不是东西好吃,而是培养员工的能力。大家要记住,培养员工的成本低,才是真正的优势。所以亚洲吃面接下来,要更多培养符合这个时代的产品经理、品牌经理、设计师。

500

△图片来源:亚洲吃面公司微信公众号

要说怎么破解培养难题,餐饮的厨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一样都很难培养。怎么办?让他们直面市场,从原来分工明确、靠SOP的工作模式,转向去“赢得比赛”,而不只是“踢进球”。因为踢进球就像每个部门都完成了指标,老板说“谁踢进球奖10万”,最后公司可能还是倒闭了,因为对方多进一个球,你还是输了。

今天的竞争环境里,不是进球、完成部门KPI就够的,是要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真正买单的,其实是顾客。“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翻译过来该是“顾客是老板”。老板的产生源于交易,只有交易才能体现对你价值的认可。要是你的价值没被交易,顾客不买单,那就没价值。

作为公司老板,我也在想自己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后来发现,是比客户更懂他们的客户。要抛开很多品牌方老板的要求,真正去了解客户的客户的需求,这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体会。

从去年开始,我硬把组织停下来了,因为觉得它不创造价值。很多客户来找我,我接不了,因为我交不出去,交不出去就没价值。今天可喜的是,亚洲吃面签了10年来第一个复购客户——龍歌自助小火锅。我做了它的新品上市成功流程,帮龍歌做流程性组织变革。而唯一做的,就是要干掉老板的“金舌头”,即老板别试吃,别来决定新品上市成不成功,而是给灵感库提供灵感,灵感库每半个月开放,全员评优,分级分类、配备资源做研发。

我觉得未来餐饮行业真正要PK的是组织力,通过组织力,所有品牌可以再造一遍,所有品类也能再造一遍。当年做得好,不是自己多厉害,是别人太烂,今天做好是标配,我们真正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是接下来能走向全球的竞争环境。我相信中国餐饮业能做大,中国餐饮的产业化、品质化才刚开始。

钟洁玲:在餐企面前,我和红餐网一样,是一个观察者、研究者。

红餐网的数据给过我很大帮助,记得口罩期间,我排除万难去参加亚洲食学论坛的惠州会场。那次会议上,我以蛇餐馆为例,做了题为《因疫返贫》的演讲,分析榕记蛇餐厅关闭后,对后续一系列养蛇户及整条产业链的影响。

榕记蛇餐厅原本有很多门店,可在2020年发后开始关店,当年订的很多除夕宴被退掉,损失很大,还被要求处理所有活蛇。红餐网数据显示,中国陆生野生动物养殖涉及100个种类,总规模达500亿,其中“蛇”这条产业链占70亿。这些数据我都写进了论文,当时引起了不小关注。后来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蛇餐馆关闭及背后养殖户的困境时,采用的数据也来自红餐网,这点必须隆重表扬红餐网。

500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我讲完后,有两位日本学者提问,其中一位问:“口罩期间有关部门让蛇餐馆处理活蛇后,有没有补贴?”我回应说有补贴,但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对这个行业的伤害。尤其是养殖户,广西有很多养殖户,听说拿到正规牌照的有150万,其中灵山县作为“中国养蛇之乡”,养蛇产值达10亿,是当时当地扶贫重点项目,“黑天鹅”对他们的伤害很大。

另外,刚才我翻开《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看到“中餐出海”部分。过去三年我写了《中国粤菜文化源流与演变》这本书,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些报告的数据到这本书里。我们非常关注中餐“走出去”,以及“走进来”,毕竟餐饮无国界。当年顺德获评“美食之都”时,相关的宣传片就决定拍美食,因为美食是无国界的,可以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传到世界各地。我们当时把相关的纪录片做成了光碟,再整理成书,还翻译成外文推广出去,反响不错。

罗龙明:无论是组织力还是人才链,包括我们的选育留,背后更重要的是供应链能力。

从品牌角度看,食品安全和产品稳定性是品牌的根本,特别是连锁餐饮,所以我想从供应链的角度谈谈组织力。

2005年,如轩海鲜砂锅粥开始做供应链,延伸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从原来一个店60人,到现在新模型店做到7个人,供应链赋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组织管理和组织效率,特别是对于连锁企业而言。

500

我从不避讳我们是供应链的产品,供应链的产品也得从科学的角度去看,比如保鲜用的是植物基还是化学基?是不是用物理方法做食品保鲜?这关系到供应链的长久性,以及它能不能赋能餐饮。

再比如生产环境上,我们也对标厨房的环境,我们的供应链在稳定的环境里控制生产温度,用臭氧全覆盖杀菌,工作台上的菌种数绝对比厨房环境低。另外,整个生产车间用的是不锈钢水管,用的是过滤后的纯净水。我不避讳聊这些,就是想说明我们一定要把供应链做到极致。所以这几年,我们在供应链上投入很多,包括研发和硬件等。

从更高维度看,把供应链做好了,未来谈品牌力和组织力时,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否则,我们总会陷入运营和前端的“救火扑火”的过程中。以上是我对品牌力和组织力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供应链赋能餐饮企业走得更稳、更长、更远。

王杰忠:我简单讲两句。企业的人才培养很关键,在这当中,人才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是核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