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戏带火一座城!湖南小县城靠一场演出彻底点燃县域夜经济

近几年,“夜经济”成了城市焕新活力的关键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点至22点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夜间的旅游人均消费更是白天的3倍以上。

夜市排档、灯光秀、露营节,轮番上阵,一时间热闹非凡。然而随着热度的持续释放,“夜经济”也逐渐陷入“同质化”的瓶颈。不出意外的“我在xx很想你”、千篇一律的小吃、几乎复制粘贴的夜市,让不少游客吐槽“千城一面”“走几步就腻了”。

尽管城市的各大夜市依旧人气不减,但光有烟火气显然已难以满足游客们对独特当地文化体验的期待。

当“摊位+灯光”无法再进一步点燃城市的夜晚,新的问题被摆上台面——夜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究竟在哪里?

夜幕降临,城市开始入戏

要想真正唤醒城市的夜晚,不能只靠吃喝玩乐的“表层烟火”,更需要注入具有吸引力与共鸣力的“深层内容”。

于是,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积极培育夜间消费场景,推动夜经济从传统的餐饮、购物等单一业态,向融合文旅、娱乐、科技、体育等多业态的方向转型升级。夜,不再只是延长营业时间的窗口,更是打造城市文化消费力的关键载体。

500

其中,舞台剧、实景秀等新型文化消费形态,悄然走入主流视野,为城市夜晚带来新的想象力。

在西安,复排多年的实景舞剧《长恨歌》至今仍一票难求;在重庆,“老外点名都要看”的《重庆1949》也已成为本地最具影响力的文旅演出之一;在丽江,《印象·丽江》以雪山为幕,成为许多游客行程中不能跳过的一站;在长沙,《恰同学少年》《橘洲·江天暮雪》《寻长沙》等剧目,都在用“剧场叙事”重新定义城市夜晚。

500

即使在三、四线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跨越千里,只为赴“一场戏”。

无论是岳阳的《洞庭幻境》《今上岳阳楼》,还是吉首苗寨的《德夯幻境》,亦或是益阳的《桃花江竹海幻境》,当夜色降临,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再只是亮起街头灯光,而是选择点亮舞台的灯光。

近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在谈及2025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表示,服务消费进一步扩大,文娱旅游消费热度不减。其中,演出市场尤为火爆。“演艺+旅游”的融合模式催生了“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新兴消费现象。文化演出不再只是旅程中的可选项,而成为游客“为此而来”的理由。

为什么是一场戏?为什么戏能成就一座城?

500

“没想到看舞台剧还能吃东西还有演员来互动,觉得很新奇的同时又很有体验感,仿佛亲历了那段岁月,看到了属于湘西的血色浪漫。”看过《德夯幻境》的向女士道出了关键。

500

以火爆出圈的“幻境系列”为观察窗口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剧院演出将观众固定在座位上,舞台与观众席泾渭分明。而“幻境”系列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观众席成为舞台的延伸,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在《德夯幻境》,游客会成为苗寨婚礼的“座上宾”;在《桃花江竹海幻境》,观众佩戴兰草香囊,以“香草美人”体验《楚辞》的浪漫;而《今上岳阳楼》让游客在5D幻境中穿越回北宋,亲历名篇《岳阳楼记》诞生的瞬间。

500

从湘西秘境到岳阳楼畔,“似宴非宴、似剧非剧、似演非演”的沉浸式体验,令“幻境系列”演出口碑一路高涨,不少粉丝到各地打卡观演。

500

在李彦导演看来,当代年轻人旅游已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更渴望成为故事本身。当观众不再只是“入场”,而是真正“入戏”,并沉浸在光影、声音与自然交织的幻境之中时,这场“戏”的爆火,成为必然。

而当越来越多城市“入戏”,夜经济的新叙事,也正在被一场又一场舞台剧重新书写。

“一场戏”重构城市夜经济的价值链

一部剧火了,撑起的不只是舞台,还有城市的夜晚。夜幕降临时,舞台上灯光亮起,台下的掌声与欢呼声之外,更有一股城市经济的暗涌,正在悄然涌动。

如今,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文化消费正在完成从“可选”到“刚需”的跃迁。一张演出票背后,连接起的是数以万计的消费群体跨城流动,带动举办地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产业的“全链条”激活。

与大型演唱会的瞬时爆发不同,这类沉浸式、本地化的演出往往具备长期驻演的稳定属性,成为城市夜生活的新基座,托起整座城市的“夜经济GDP”。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这种文化消费需求更为突出。相较一线城市资源聚集、文娱供给丰富,许多三、四线城市虽然经济增速稳健、居民文化消费意愿上升,但优质内容供给仍显不足。像“幻境”系列等根植于三、四线城市的舞台剧品牌,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将剧场打造成区域级文旅地标,也通过“虹吸效应”将周边城市的观众吸引而来,释放出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500

在吉首,《德夯幻境》自公演以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还带动了苗寨婚宴体验、湘西米酒、腊肉等周边消费。而岳阳推出的“日观《洞庭幻境》夜读《今上岳阳楼》”组合,成功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至一天以上,大幅提升了夜间消费占比,直接拉动了酒店、餐饮等二次消费。这种“演出引流-消费转化-二次复购”的闭环,让“1元门票收入”撬动“5元以上综合消费”成为常态。

此外,剧目演出还能为当地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以幻境系列为例,单个项目的运营就可以衍生出灯光师、演职人员、服务人员、剧情引导员等众多新岗位,且大部分都在本地招募,帮助村民“家门口就业”。公演后,还能带动村民参与餐饮经营、旅游商品售卖、导游讲解等其他相关行业。这种“文旅富民”效应让项目获得更深厚的本土支撑。

500

不仅如此,一部剧目的火爆也带动了大量本地文化内容的“联动生产”。如《桃花江竹海幻境》从《离骚》“香草美人”意象中提炼出“兰草香囊”“楚辞香草宴”等衍生品,使传统文化从“可看”变为“可感”“可带”;而以洞庭湖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洞庭幻境》,自试演以来,热度持续上升,引发观众在社交媒体自发打卡与分享,形成了线上线下的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洞庭湖畔的文旅新地标。

500

城市品牌叙事也在剧目的推动下悄然升级。外来者通过一场剧了解一座城——就像《洞庭幻境》用湖底水景矩阵演绎生态保护,让游客记住岳阳不仅有“楼”,还有洞庭湖的千年故事;《恰同学少年》《江天暮雪》《寻长沙》等剧目将长沙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和精神文化相连,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对城市而言,一部剧不再只是看完就走的演出产品,而是嵌入在城市气质、旅游动线和商业运营中的文化场景,实现一部剧点亮一片夜,一片夜带动一座城。

剧城共生,点亮区县夜经济增长点

在“剧目即城市品牌”的新语境下,不少城市争相布局“演艺+文旅”,希望借助一场演出带动整座城市的流量转化。但现实却是,在部分城市,盲目上马“快餐式”演艺项目,脱离在地文化肌理、缺乏运营支持的“打卡剧目”层出不穷,最终难逃“速生速死”的命运。

一部成功的剧,绝非剧本好、形式创新、制作精良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城市系统性的协同支持。

真正的文旅演艺不是“文化快餐”,而是一座城的集体记忆工程,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让内容有根。以李彦幻境系列为代表的新一代沉浸式文旅剧目,往往选址城市地标、重构地方叙事,把剧情“写进”城市记忆里。剧目的叙事结构、服化道设计、场景设置都与城市历史文化、风俗特色高度绑定。《德夯幻境》深入湘西苗寨采风数月,深挖湘西苗寨文化,才将真实婚俗、火堂屋文化、米酒酿造等民俗转化为剧情;《今上岳阳楼》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还原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细节,才让虚构幻境有了历史质感。这种“拒绝复制、扎根土壤”的创作观,使剧目有了不可替代性。

500

但一部剧是否真正“打动人心”,仅有在地文化还远远不够,李彦导演曾说“我希望通过‘小而美’的文艺作品,将众多湖湘文化的惊鸿一瞥连接起来,全景式展现湖湘文化的极致浪漫。”这意味着不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讲一个“打动人的”故事。

500

而动人的背后,除了情感的浓度还有来自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技术上的“隐性托举”。幻境系列里李彦不断尝试将数字艺术作为“第二语言”,讲述湖湘文化。从建筑扫描到虚拟融合,从数字化灯光编排到工程化机械联动,每一个幻境系列的诞生背后,都有多个自主技术专利支撑,在降低布景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剧目在地复制与异地拓展的效率。如《洞庭幻境》通过原创设计的湖底水景矩阵,创新演绎洞庭湖生态变迁与保护议题,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进一步拓展了岳阳“一楼一湖”的文化认知维度,赋予这座千年古城以生态文明的新叙事。游客看完后记住的不是“技术炫酷”,而是“这座城市的故事”。而这些技术也让“幻境”不止是一台戏,而成为一个城市可以不断嵌套、再生、扩展的文化场域。

500

然而,内容与技术之外,幻境系列的成功更离不开城市体系的全链条协同。

政府提供舞台,企业注入活力,民众赋予灵魂,三者合力,才能让“一场戏”真正变成“一座城的文化盛宴”。在岳阳,市政府优化夜间交通、灯光亮化等配套,确保游客“白天看幻境,夜晚登名楼”的无缝体验;湖南旅游集团联合岳阳城投推出《洞庭幻境》&《今上岳阳楼》主题地铁列车,在长沙地铁打造“流动文化展厅”,扩大品牌影响力;岳阳市民自发在抖音发起#我在岳阳楼穿越北宋#挑战,相关播放量超5000万,进一步推动游客夜游打卡热情。这种“剧城”共创模式,让城市各方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游客成为内容生产者,让剧目从“商业产品”变为“城市公共文化产品”,形成可持续的文旅生态。

500

当城市夜经济从“烟火气”的初级竞争,迈入“文化味”的高阶比拼,“一场戏”的价值早已超越演艺本身。它是破解同质化困局的钥匙,是延长游客停留的锚点,更是城市文化输出的载体。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