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将分裂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体系

一、秦朝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对于实现国家全面统一的效果十分巨大,制止了各诸侯割据乱象,提高了生产力。

统一的货币的意义好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消除一定区域内因货币不同而带来的贸易阻碍,加快区域之间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简化贸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使用单一货币是一种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得商品流通更加顺畅,市场更加活跃,推动商品交换的发展。

3、促进市场形成:统一货币可以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4、促进民族融合: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

5、巩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是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便于国家赋税的征收,防止地方分离。

6、增强国家凝聚力:可以减少国家和地区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提升凝聚力,有助于市场和发展,有助于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7、防范金融危机:统一货币有助于防止因汇率和债务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统一货币的央行可以对其进行救助,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统一货币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市场统一以及民族融合与团结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用此来对照稳定币。

看了各种关于稳定币的宣称,所谓的稳定币属于非同质化代币,可以构建新的经济金融体系。

(一)优点:

1、金融民主化,各势力或组织可以掌握自己的经济话语权,尤其对于国际货币美元霸权来说,各国或各组织可以绕过美元结算渠道,减少美元意志的影响,避免被其吸血甚至被用作打击自己的武器化,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货币主权。

2、它可以做到去中心化金融。

3、去中心化社交。

4、其中最主要的好处在于:快捷,交换手续费便宜。

5、不受国家(或其它平台)控制,用户掌控自己的数据主权。

6、透明并且可核实。

(二)风险:

美国之所以大力推崇虚拟币、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元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加密生态中,可能间接强化美元的影响力,意图维持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延续美元霸权。但不可避免的是:

1、如果允许各方势力、企业、组织自行发行代币,并广泛推行使用,将使国家法币碎片化,严重冲击货币主权与货币的信用,进而,严重影响国家金融的稳定。

2、也将大幅降低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因为各企业或势力组织的金融利益通过自身掌握的代币,来实现经济利益,话语权不再在于国家、政府手中了。

想想看:

京东一种币、阿里巴巴一种币、美团一种币........

华为一种币、比亚迪一种币、宁德时代一种币、福耀玻璃一种币.......

义务商贸城一种币、中关村一种币、华强北一种币.......

高铁一种币、航空一种币、房产一种币、农贸市场一种币、医院一种币、学校一种币.......

上海一种币,北京一种币、新疆一种币、西藏一种币、香港一种币、台湾一种币、澳门一种币..........

它们都有能力各自锚定某种或某些锚定物发币——如此,还有我国的法币——人民币啥事了?

3、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眼花缭乱的各种代币流行,会增加不少金融、经济往来的麻烦与成本,更重要的是,代币的价值标准、财富存储的安全性、信用的可靠度无法得到强力的背书保证。

4、洗钱、制裁规避、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可以由此不受限制与惩处。

5、同时可以把资产虚高化、无限美债证券化,转嫁给后续稳定币的接盘者。

..............


​历史上,国家内部发行多种地方货币,有许多案例与教训。根据豆包搜索的内容,解答案例与后果分析:

历史上,国家内部出现多种地方货币的情况,多发生在中央政权衰弱、割据分裂或经济治理失序的时期。这些案例往往伴随金融混乱、经济动荡,深刻反映了货币作为国家主权象征与经济运行基石的重要性。以下从典型案例出发,分析其教训。

一、典型案例分析

1. 中国民国时期(1912-1949 年):军阀割据下的 “货币混战”

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权威衰落,军阀割据形成 “各自为政” 的局面。地方军阀、官僚资本银行、甚至地方商会均有权发行货币,形成 “百币并行” 的乱象。

地方货币的表现:

货币种类繁多:仅四川一省,就有军阀发行的 “军用票”、地方银行的 “银行券”、商号私发的 “辅币券” 等数十种货币,且面额、成色、材质(纸币、铜币、银币)混乱不一。

信用全无:多数地方货币无足额准备金支撑,军阀为筹集军费随意滥发,导致货币迅速贬值。例如,1924 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发行的 “军用票”,短短数月就沦为废纸。

兑换壁垒:不同地区货币无法自由兑换,跨区域交易需通过 “钱庄” 层层兑换,手续费高昂,严重阻碍商品流通。

后果:

恶性通胀频发:地方货币超发导致物价飞涨,例如 1940 年代的 “法币” 与地方 “杂牌货币” 并行,上海米价在 1945-1948 年间上涨超千万倍,民众财富被洗劫。

经济碎片化:地区间贸易受阻,统一市场无法形成,民族工业因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成本激增而纷纷倒闭。

社会动荡:货币信用崩溃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加剧了政权合法性危机。

2. 美国建国初期至 19 世纪:州立银行券的混乱时代

背景:1776 年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长期未建立统一货币体系,1791 年虽成立第一美国银行(联邦银行),但 1811 年被解散,此后各州银行获得货币发行权,形成 “州立银行券” 主导的货币体系。

地方货币的表现:

发行主体分散:至 1860 年,全美有超过 1500 家州立银行发行纸币,每种纸币印有银行名称和面额,但设计、防伪措施各异。

价值波动剧烈:银行信用参差不齐,许多银行超发纸币(以少量黄金储备支撑大量纸币流通),一旦银行破产,纸币瞬间沦为废纸。例如,1837 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大量州立银行倒闭,纸币贬值幅度达 50%-90%。

伪造泛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伪币充斥市场,据统计,19 世纪中期美国流通的纸币中,约 1/3 是伪币。

后果:

跨州贸易成本极高:商人需随身携带 “纸币兑换手册”,查询不同银行纸币的实际价值,严重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金融系统性风险频发:州立银行缺乏监管,投机盛行,19 世纪美国平均每 10 年就爆发一次金融危机。

联邦财政受制:由于没有统一货币,联邦政府无法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战争时期(如 1812 年美英战争)只能依赖高息借款,财政压力巨大。

3. 其他案例:从分裂到统一的货币阵痛

中国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各省官银号、票号纷纷发行 “官钱票”“银票”,甚至外国银行(如汇丰、花旗)也在华发行货币,形成 “中外货币混杂、地方各自为政” 的局面。例如,广东的 “粤海关银”、湖北的 “江汉关银” 与中央的 “户部官票” 并行,重量、成色各异,市场交易需反复折算,效率极低。

墨西哥 19 世纪:独立战争后,墨西哥陷入军阀割据,各地军阀发行 “军票”(Token Money),以实物(如棉花、烟草)为抵押,但抵押品价值波动大,军票频繁贬值,导致全国经济崩溃,直至 1867 年迪亚斯政权建立后才逐步统一货币。

历史教训:货币统一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基石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家内部多种地方货币并存,本质上是 “货币主权碎片化” 的体现,其教训深刻且具有普遍性:

货币统一是国家主权与政治整合的象征

货币是国家信用的载体,地方货币泛滥会削弱中央政权的合法性。例如,民国时期的 “货币混战” 与军阀割据相互强化,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加剧;而美国通过《国民银行法》(1863 年)和联邦储备系统(1913 年)统一货币后,才真正实现了经济与政治的深度整合。

地方货币必然导致金融混乱与交易成本飙升

多种地方货币缺乏统一标准,成色、兑换比例混乱,会催生投机、伪造和套利行为,严重阻碍商品流通和市场统一。例如,美国 19 世纪的州立银行券使跨州贸易成本增加 30% 以上,而民国时期的四川商人甚至需要随身携带 “货币识别手册” 才能完成交易。

削弱宏观调控能力,埋下通胀隐患

地方政府或军阀缺乏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为短期利益(如军费、财政赤字)往往过度印钞,最终引发恶性通胀。民国时期的 “法币” 与地方 “军用票” 共同导致的通胀,使民众 “以物易物” 取代货币交易,经济退回原始状态。

加剧地区经济失衡与社会不公

地方货币的信用依赖于发行主体的实力,富裕地区的货币往往更强势,而贫困地区的货币贬值更快,形成 “货币歧视”。例如,晚清时期上海的 “规元银”(钱庄同业货币)与偏远地区的 “制钱” 之间的兑换差价,导致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加剧城乡差距。

总结

历史反复证明:统一货币是现代国家经济运行的 “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更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维护经济稳定、促进区域平衡的核心工具。地方货币的泛滥本质上是 “无政府状态” 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最终会导致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因此,维护货币主权的统一性,始终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