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蔡猛:从赛事解说到文化传承,在热爱中找寻生命多重价值

王好凤/文

猛哥的马文化博物馆有些日子没去了。在北京朝阳318国际艺术园那些面目相似的建筑群里,看到“驰居”两字招牌即是。正在寒暄,邓亚萍闪送的杏子到了,据说是大姐亲手种植。于是,就着杏子聊天。

500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北京马术盛典上,蔡猛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等人一起获颁“北京骑士"称号。该奖项“授予对推动北京马术事业的普及与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力,在推广北京马术运动中具有积极贡献,并亲身参与马术运动的杰出个人”。

作为央视首批体育专业评论型主持人、体育名嘴、解说界资深大咖,蔡猛解说过8届奥运会的乒乓球和马术项目。如今,他的头衔儿是中国马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马文化艺术分会主席、北京市马术运动协会监事长。

500

蔡猛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自小喜爱动物,尤其是马。1985年,在河北电视台当体育记者时,就曾独自扛着摄像机到山东养马岛拍摄了当年的全国第一届马术锦标赛,这缘自他给台里报选题时的良苦用心。他了解到,全国最强的内蒙古马术队,彼时正在在全国到处寻找良马,得知在河北张家口的察北牧场发现“苏高血”马。选题“特殊的河北老乡”就此出炉,此片还获了奖。

蔡猛在央视从事解说工作时,马术运动受到台里关注,他因为热爱而顺理成章地被选为马术运动节目主持人。直至今日,蔡猛仍积极投身马术推广工作,参与了历届北京马术盛典和中国马术节、中华民族大赛马等活动的主持工作。

500

退休后的生活,对蔡猛而言,核心是两件事:“有用感”与“使命感”。“有用感”是生存的底气——人到晚年,被需要的价值感尤为珍贵。即使工作有时辛苦,但想到“自己还有用”,便有了坚持的动力。“使命感”则是精神的锚点。“我们这代人享受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也理应思考能为文化传承做些什么。”蔡猛说。

价值重构:从赛事解说到文化传承

创办马文化博物馆,是蔡猛最具成就感、使命感的事情。从1982年当记者始,蔡猛从小对马的那种喜爱开始发酵。外出采访,他会无意识地收集与马有关的一些工艺品。慢慢地,他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止中国本土,即便到了国外,他也要去当地的古玩旧货市场淘换。时间一年年过去,家里的各种艺术品也越来越丰富,不乏一些有年代的老物件。

500

25年前,蔡猛与北京延庆区知名企业家白亚楠先生相识。白先生在宁夏插队时期,某日严寒中一匹受冻的小马驹徘徊至其宿舍附近,他将小马引入室内并安置于床头取暖。正是这段经历,使其立下宏愿:待事业有成之日,定要创办马术俱乐部。2000年,中国规模最大的马术运动场所——北京阳光山谷马术俱乐部于八达岭长城南麓正式落成。当蔡猛向白先生阐述筹建马文化博物馆的构想时,后者当即表态全力支持:"博物馆由我出资建设,若展品不足则亦由我负责补充,请将你的珍藏一并迁入。"

500

马文化博物馆应运而生,其核心意义则在于:存续历史,保护马在中华文明中的多元角色;启迪认知,通过展览传递马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激励精神,尤其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激励和传递。同时还能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教育科普。

500

2002年恰逢马年。年末,中国马文化博物馆面临验收的最后一关。令蔡猛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在文物评审现场。中国文物界泰斗史树青先生与吕济民先生先后提出质询时,史老突然高声要求:“请负责人立即过来!”蔡猛连忙唤来白先生:“评审主任史老要见负责人?”白先生警觉地询问:“发生什么状况了?”未等蔡猛回应,史老仍高声说:“无论项目由谁主导,都要坚持推进!”他特别肯定道,“这个以马为脉络的展览构思精妙:战国胡服骑射、汉代汗血宝马、唐代昭陵六骏、元代成吉思汗西征、清代八旗铁骑,通过马匹演进来串联华夏文明史,实属填补博物馆展览空白的创新之举。”

500

蔡猛表示,在当下,韩国、日本学者常就马文化发声,比如在马镫的发明权上制造争议。最早的实物马镫出土于中国辽宁北票冯素弗墓,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约公元4世纪)的鲜卑贵族墓葬遗存。遗憾的是,因相关文物散落海外,难以系统佐证。

500

“我创建马文化博物馆,就是为了将这些文化碎片串联成线索。哪怕百年之后我不在了,这个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会永存。同时,也能为民族文化留存一个‘坐标'。这份沉淀感,与我当年解说乒乓球时带给千万人的瞬间快乐不同:前者是历史的注脚,后者是即时的共鸣。”这正是蔡猛的初衷。

拥抱时代:自媒体的坚守与平衡

“我是蔡猛,打了50多年的乒乓球,解说了40多年的赛事。从1996年的亚特兰大的奥运会,到去年的巴黎奥运会,我整整陪伴了四五代乒乓球球迷的成长。过去,我在央视解说乒乓球;现在,在我的频道给大家说乒乓。在这里,您将看到专业级的战术拆解,大满贯选手的背后故事,我亲历的乒乓往事,还有您关心的所有乒乓球的问题。”这是蔡猛给自媒体账号“蔡猛乒乓”作的一个介绍。

500

离开央视,如今投身自媒体,是蔡猛寻找“有用感”“使命感”的另外一个方式。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刷存在感,他对乒乓球的热爱深入骨髓。蔡猛说:我面临新的挑战,核心在于风格的碰撞。编导建议的“老铁们好”,与我说了半辈子的“观众朋友们好”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抗拒并非傲慢,而是对内容质感的坚持——网红语言或许能拉近距离,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兼具”的专业底线不可丢。

事实上,自媒体空间的蔡猛确实保持了他的专业性。但他的解说力求透过运动看生活。例如解说乒乓球,剖析王楚钦为何受欢迎?在蔡猛看来,不仅因为王楚钦的球技,更因他对前辈马龙的尊重——主动递水、甘当“助理”,这种利他精神让马龙乐于倾囊相授,形成良性互动。反观昔日有些主力国手,天赋出众却因协作意识不足难以融入团队,印证了“做事先做人”的朴素道理。

500

蔡猛也会从人体结构讲技术:比如,反手为何比正手稳定?因动作更贴近身体重心;直板为何难敌横板?推挡动作本质是反关节运动。蔡猛认为,将运动力学、心理学融入解说,观众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格局视野:对樊振东留洋的思考

近期,关于顶尖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将赴德国联赛打球的消息引发了一些观众的顾虑,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核心技术外流”以及未来奥运赛场上可能“反戈一击”的担忧上。蔡猛对此提出了不同视角,认为此举实则蕴含着“双赢”的智慧:

需要澄清的是,樊振东此次海外征战,是在遵循中国乒协相关规则框架下的选择。根据国家队管理规定,运动员若暂时离开国家队体系后希望重返奥运赛场,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评估与协商。选择德国联赛,正是一条精心设计的“曲线救国”之路——它既能确保其海外参赛资格顺利通过乒协的合规性审核,又能为其提供一个绝佳的实战平台。

在欧洲顶尖联赛中,樊振东不仅能保持高强度对抗,更能零距离、沉浸式地研究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欧洲顶尖选手)的技术战术特点、最新打法演变及赛场心理,这些宝贵的经验无疑将为后续奥运备战积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500

从中国乒协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王励勤主席作为掌舵人,支持上海籍核心球员樊振东留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权衡。中国乒乓球数十年来建立的庞大人才梯队、科学训练体系、顶尖科研保障以及深厚的冠军底蕴,构成了难以撼动的整体优势。个别的技术交流或人员流动,远不足以动摇这一根基深厚的“乒乓长城”。相反,让樊振东在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转换环境,置身于欧洲职业化、商业化的联赛氛围中,有助于他以更灵活、更合理的强度进行训练和比赛。只要在奥运会前通过国家队严格的竞技状态评估并达到参赛标准,他代表中国队出征奥运自然是水到渠成。

跳出单一的“国家-个人”二元视角,我们必须认识到,运动员首先是拥有独立人格和职业发展诉求的个体。从个人层面来讲运动员首先是独立个体,出国打球既能获得优渥报酬,也能在职业生涯后期探索新的可能性。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而宝贵的,不应被简单地置于“必须为国牺牲一切”的单一价值取向中进行审视,保障其作为职业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和自主发展空间,是体育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价值升华:乒乓球的三重维度

蔡猛说他对乒乓球价值的认知经历了三次跃升:从最初的“为国争光”,到增加“为国民健身服务”,如今更认识到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潜能。可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连接个体健康、社会活力与国家发展的综合性媒介。

蔡猛尤其敏锐观察到体育赛事对区域经济的强大驱动力。以雄安新区的实践为例: 一场由政府协调引入的顶级乒乓球赛事转播,其初衷或许是任务导向,却意外成为点燃新区活力的“火种”。新兴城区亟需人气与关注度来盘活资源、提升吸引力,而高水平体育赛事带来的聚焦效应、消费人流与品牌传播,恰恰是注入活力的高效催化剂,生动诠释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协同效应。

500

面向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银发族),蔡猛正积极筹划创办“乒乓球健身学院”。这一构想基于坚实的科学依据:乒乓球运动对延缓衰老具有独特优势。高速飞行的乒乓球要求眼睛精准追踪、大脑快速决策、神经高效传导、肢体精密协调,这一系列过程能有效激活并强化大脑神经通路,提升反应速度和认知功能,是预防认知衰退的“良方”。

就身体机能而言, 手指对球拍旋转的精细控制、脚下步伐的灵活调整与位移,能全面调动人体206块骨骼与500多块肌肉协同工作,在低冲击状态下实现全身锻炼,有效维持关节灵活性与肌肉力量。

另外,相比许多传统健身方式,乒乓球更具社交亲和力与场景适应性。在社区活动室、公园球台甚至家中,“喝茶间隙挥拍几局”即可轻松实现锻炼目标,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社交互动需求,将健康促进与社会联结完美融合,成为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理想选择。

生活真味:人情与热爱中的微光

蔡猛是个念旧的人,他会在在生活的褶皱里,触摸那些带着温度的微光。蔡猛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偶然结识一位内蒙古籍的年轻摄像师,一份同乡之谊让蔡猛对他有所关照。这份不经意的善意,日后竟荡漾开去——当这个年轻人开了自己的小酒吧,总会热情地邀蔡猛相聚。这让蔡猛坚信,真诚的联结,往往在不经意间种下,又在时光里悄然回甘。

陪伴母亲时,蔡猛会把一句看似直白的话挂在嘴边:“钱攥在自己手里,保姆都对你更上心。”这并非宣扬冰冷的功利,而是用一种朴素的现实感,提醒母亲保有经济独立所带来的那份沉甸甸的安全感与尊严。母亲曾为我们兄弟三人工作忙碌疏于探望而失落,但当经济自主后,那份怨气反而淡了——这无声的转变,传递着一种更深的生存哲学: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期待,增强自我兜底的能力,是安顿晚年的重要基石。

在生活中,即便是饮茶时烫杯这样细微的日常,蔡猛也珍视其中的意味。广东人饮茶前那一道烫杯的程序在蔡猛看来,不仅是卫生习惯的体现,更是对生活仪式感的郑重其事——在氤氲的热气中,是对当下片刻的专注,也是对平凡日子的一份敬重。

500

“一球不争,何以征服天下”,这是蔡猛临庄则栋的书法作品。寥寥数字,以乒乓球为载体,传递出竞技体育中对每球必争、每分必拼的态度彰显了追求卓越、以小见大的体育精神格局。亦是对体育人奋进姿态与征服信念的凝练表达。书法艺术在此与体育精神、文化韵味交融,彰显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

500

在讨论婚姻话题时,蔡猛谈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一见如故,书信传情,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这种文化与精神的匹配,让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够相互理解、欣赏、支持和鼓励。而现在很多人在婚姻里容易把对方当成附属品,忽略了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边界。蔡猛也会避免“单身最好别结婚”这类偏激之语,他更倾向于秉持“快乐至上”的中性态度。生活路径万千,重要的不是盲从某种范式,而是找到让内心真正自在与充盈的选择。

500

六十岁后,蔡猛依然感觉自己如同站在球台前专注的练习者,在热爱的领域里,持续不断地“接球”与“回击”:为马文化博物馆奔走征集展品,在一次次沟通谈判中,连接历史与当下;在自媒体的浪潮里摸索风格,在碰撞与磨合中,寻找与时代对话的方式;不遗余力地推广乒乓球健身理念,希望将运动的活力与健康带给更多人……

蔡猛说,人生如逆旅,快乐是最轻盈的行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内心的愉悦已不仅是选择,更是一种生存智慧。若能在快乐之余,还能找到令灵魂震颤的热爱之事,那便是命运馈赠的双重礼物——前者让我们免于沉沦,后者使我们不致虚度。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照亮追寻之路的星火;而热爱之事,恰似星火尽头等待希望的晨曦。

这些看似细碎、甚至微不足道的片段,如散落的珍珠,被一条名为“热爱”的丝线串联起来,最终凝聚成我对“如何活得有价值”的答案——不求如流星般刹那划破天际引人瞩目,但求在深耕的土壤里,日拱一卒,为自己、为身边人、为这个奔涌的时代,留下一点扎实、温热、可触可感的“回响”。(王好凤,资深媒体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