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研发人员没读过本科!超四千家店的植物医生,开始冲刺IPO了
文:向善财经
近日,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植物医生”)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于深交所主板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拟募集资金约9.98亿元。
对于这一天,植物医生可谓是筹备已久。
早在2017年,植物医生便开始布局上市之路;2022年1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23年7月正式启动A股IPO辅导。随后又经过近两年、七期的上市辅导,现在才真正迈出了IPO冲刺的关键一步。
那么植物医生,能顺利成为“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吗?
这个要看其准备的如何了。
毕竟,此前植物医生的IPO辅导之所以耗时约两年、延期19个月,原因便是公司需要整改内部控制缺陷,尤其是加盟店管理混乱所引发的各种合规风险……
除此之外,现在植物医生的业务业绩亮不亮眼,商业模式能不能打?
这些也都可能是影响IPO上市的关键因素。
植物医生,遭遇成长的烦恼?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植物医生实现营收21.17亿元、21.51亿元和21.56亿元,期间的增长率分别为1.6%和0.22%。
一上来就是营收增速的几近停滞。
相比之下,同样是主打单品牌店,同样在冲击IPO(港股)的林清轩,对应的营收则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2.5%。
至于招股书中提到的丸美生物、珀莱雅等竞对们,就更比不过了。前者在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增长33.44%;后者营收107.78亿元,同比增长21.04%,双方似乎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那么植物医生的问题出在了哪?
直观来看,跟其销售门店的数量下滑有关。
在报告期内,植物医生的线下门店一直都贡献着超70%的营收份额,其中线下经销“授权专卖店”,更是独占超50%的收入规模。
可以说,线下门店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医生的业绩基本面。
但偏偏这方面,2022年—2024年,植物医生经销模式下的线下“授权专卖店”数量,分别为3954家、4124家和3830家;线下直营终端门店数量分别为478家、540家和498家,两者在去年均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总计减少336家。
这也使得其线下门店收入一下子就失去了增长动力,从2023年的16.64亿元下滑至了2024年的16.37亿元。
所幸这部分收入下滑的不多,最后依靠线上渠道的增长,植物医生还是维持住了整体正向增长。2024年,植物医生经销模式下的线上渠道(小植商城和电商平台)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9.4%;直营模式下的线上渠道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4.38%,表现相当亮眼。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现在就连植物医生的直营门店都开始负增长了?是品牌产品卖不动了吗?
还真有这个可能。
毕竟,从丸美生物、珀莱雅们的表现来看,现在消费市场的环境影响似乎并不大,那么剩下的只能是植物医生自身的问题了。
比如在品牌方面,2024年,植物医生的销售费用为7.43亿元,较2023年实现了微增。
但有意思的是,其中,主要增长的是“职工薪酬”,增长了0.19亿元。
最关键的“品牌及广告宣传费”和“电商运营费用”却不增反降,分别下滑了约0.1亿元和0.09亿元。
并且过去三年都是如此,一边涨工资,一边减少广告宣传投入。
这就说明,此前植物医生可能一直在主动转变市场思路,想要靠销售人员去推动品牌营收增长,而不是靠广告营销来做大规模。
从理论上看,植物医生此举颇具想象力。因为其主要以线下门店运营为主,所以单纯的品牌广告营销可能有助于销售转化,但效果大概率不会太明显,至少不如销售人员们地推来的更快、更直接。
换言之,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就是非常考验产品力的表现。
可偏偏,这也是现在植物医生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一方面是研发,植物医生的研发模式分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后者也就是将部分研发活动“外包”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完成。
先看自主研发,在报告期内,植物医生的研发人员人数分别为166人、149人和130人,整体在不断减少。同时从学历分布来看,大专和高中、中专及以下研发人员比例又合计为28.31%、27.52%和31.54%,占了近三成之多。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学历来判断研发水平,但一般情况下,高学历=高研发能力=高成长上限的价值认知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当前学历通胀的大背景下,植物医生拿出这么一套研发阵容确实不算豪华,自然也就难免会使部分投资者对其产品创新能力心生担忧。
所以相比之下,由昆植所、江南大学们负责的“外包”研发,反倒是显得更有含金量了。
毕竟,现在植物医生宣传的王牌产品石斛兰系列,以及云南高山植物美白功效研发、具有抗衰功效的铁皮石斛原液提取与应用研究等,这些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靠合作研发买来的。
当然,这种合作研发模式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想要马儿跑,是不是也该给马儿吃足够的草呢?
过去三年间,植物医生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377万元、7587万元和6633万元,不仅没有一路高增,反倒是在2024年出现了明显下滑,跟宣传的“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是生产,植物医生选取的也是自主生产、OEM和ODM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同样部分选择了“外包”。
虽说代工生产在很多行业都已经是常态化模式了,整体也相当地专业成熟,但问题是,从每年冲上热搜的包装食品异物事件,以及今年315曝光等各种市场反馈来看,代工模式下的产品终究还是无法完全保证品控质量。
这就相当于给植物医生们留下了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隐患,再加上研发投入的下滑,那么品牌产品力自然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至此,从营收增速近乎停滞到线下门店数量减少,再到品牌产品研发“外包”、投入下滑,现在的植物医生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系统性增长困境中。如果只是整改某一方面,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整体局势了。
那么这样一个有点缺陷的生意模式,真的能够打动深交所们吗?
亮点亦是痛点,解勇何时出招?
从目前来看,植物医生有两个独特定位:
一是“单品牌店”,二是“高山植物”的护肤标签。
前者是植物医生在A股美妆玩家这么多的情况下,还能找到“第一股”宣传阵地的关键,也是其商业模式上的最大亮点、最大潜在痛点。
所谓的“单品牌化妆品店”,简单来说就是整店的商品无论护肤、彩妆、洗护、面膜等,只有且只用一个统一的品牌名。
从好的一面看,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创造出一个巨无霸品牌,并不断强化品牌形象,使每一次营销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缺点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引发品牌连锁反应。一荣俱荣,一损全损。
所以,如何做好数千家线下门店的合规管理,这也可能是植物医生IPO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在这方面,过去植物医生表现的较为一般。比如植物医生全资子公司北京明弘延庆第一分公司曾因促销活动商品价格与标称原价不符,被北京市延庆区市监局处以责令改正、警告及罚款;湖北赤壁市加盟店因销售含禁用成分的化妆品被处罚;四川渠县的门店因虚假宣传产品具有“国礼”属性,被处以罚款……
本以为在经过上市辅导后,植物医生已经整改完毕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5月31日,植物医生尚有32家因提供到店护理服务而需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子公司、分公司(直营门店)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
对此,植物医生的控股股东本多投资、实际控制人解勇出具承诺,若发行人及其子公司因未办理卫生许可证而受到相关主管部门处罚,本多投资及解勇将承担发行人由此遭受的全部经济损失,保证发行人不会因此遭受损失。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植物医生一直以来对股东们的利益都非常看重。比如从2023年开始,植物医生就大幅提高了公司高管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核心人员)的薪酬水平,从2022年总额的372.18万元,猛增至了2115.14万元。
2024年为2352.98万元。其中,天眼查APP显示:作为董事长、总经理的解勇一人就分得1123.6万元,接近总额的一半。
同时在2024年,植物医生还大手笔分红了1亿元,这让直接和间接持股近80%的解勇,又拿走了大头……
不过就算如此,植物医生在关注投资者损失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品牌市场的角度,考虑一下消费者信任问题?
毕竟,化妆品店卫生许可证这事儿,还跟很多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直接挂钩,有时候并不能单纯地靠经济补偿来解决……
再来看后者,“高山植物,纯净美肌”是植物医生的品牌定位,和同行的佰草集、林清轩们走的都是植物萃取路线。
这是条长青路线,但可惜就是现在的消费者风向稍微有点变了,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各种直接护肤成分。最典型的就是“早C晚A”护肤大法,早晨护肤时使用含有维生素C或其衍生物产品去抗氧化,而在晚间护肤时使用含有维生素A衍生物产品去抗老和修复。
从客观来讲,两者本质上都是成分护肤,但是由于植物萃取往往在功效宣传上比较模糊,且不符合年轻人的护肤语言,这也使得现在植萃护肤品牌们的热度在不断下降。
所以某种程度上,未来植物医生们还需要去转变品牌营销思路,学着用年轻人的语言去宣传功效、去诠释品牌,而不是孤零零地树立一个模糊不定的“高山植物”印象,既不够出众,也不够直击需求痛点……
总的来看,随着植物医生从卷渠道、卷流量的旧时代,杀出重围,来到现在存量竞争的新时代后,其隐约间表现出了些许不适应的姿态。
不过好在,就像植物医生的掌舵人解勇形容自己为“秋天的蚊子”那样,“秋天的蚊子不会乱蹦乱跳,看准一个猎物就会全力扑上去”。
既然现在新的变化已经出现,那么我们也相信解勇和植物医生一定能够快速反应,从而交出一份完美的上市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