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云“被代言”侗染风波揭开直播电商遮羞布

在娱乐圈,明星因代言产品引发争议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云近期遭遇的“被代言”事件却堪称典型。这位以“国民婆婆”形象深入人心的艺术家,近日因抖音染发热销品牌“侗染”的违规操作陷入舆论漩涡,其肖像权被滥用的背后,折射出直播电商时代愈演愈烈的商业乱象。

根据编号110108195312255729的《肖像授权书》显示,王丽云曾于2023年2月2日至2025年2月1日期间,授权郑州染美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其肖像。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张先生在2025年3月购买的侗染产品,仍显著标注“王丽云推荐”字样,这一时间上的明显错位,直接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关于虚假宣传的禁止性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500

更值得玩味的是,授权合同明确限定了平面媒体的使用范围,而侗染品牌在抖音直播间的视频宣传中,多次剪辑王丽云过往影视作品片段进行商业推广。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不仅突破了授权边界,更涉嫌构成《广告法》第九条禁止的“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名义或形象”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在法律纠纷的表象之下,侗染产品本身存在的合规性问题更为触目惊心。消费者张先生购买的200ml装“侗染黑发啫喱”,其标注的国妆特字20240079号,经药监局查询竟指向广东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俏能黑发啫喱(自然黑)”。这种“一号多用”的套证行为,不仅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关于产品备案的规定,更暴露出该品牌“借壳上市”的非法经营模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产品实际固色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染发后三天即出现明显掉色现象。这种“宣传天花乱坠,效果一地鸡毛”的套路,与佛山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查处的虚假广告案例如出一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针对侗染染发剂的投诉已超过3000条,涉及过敏反应、虚假宣传等多个维度。

500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18年的侗染品牌,在短短六年间实现月销售额破6500万元的“逆袭”,其背后隐藏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商业路径。2024年新京报曝光的“成分与备案不符”问题,与此次套证事件形成证据链闭环,揭示出该品牌通过“擦边球”营销快速占领市场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名称与侗族文化存在微妙关联。在贵州肇兴侗寨等地,侗族蓝靛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正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而侗染品牌却将民族文化符号异化为商业噱头,其产品实际生产却由广东代工厂完成,这种“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操作,与贵州非遗工坊的规范化运营形成鲜明对比。

从法律层面分析,侗染的行为已构成三重违法:其一,超期使用肖像权违反《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其二,虚假宣传触犯《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其三,套证生产涉嫌《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参照佛山市场监管部门对同类案件的处罚标准,侗染可能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并需承担消费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500

王丽云团队在2024年7月曾发表严正声明,明确否认与“苗染”“侗族”等品牌的合作关系。此次事件中,品牌方通过混淆品牌名称、剪辑影视片段等手段制造关联,其行为已涉嫌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的“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此次事件暴露出直播电商领域的监管漏洞。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平台方应对商家资质进行核验,但抖音平台对侗染旗舰店的“俏能”套证行为未能及时识别,反映出平台审核机制的滞后性。

在法律追责之外,更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建议借鉴贵州非遗工坊的“种植-生产-销售”闭环模式,对染发类产品实施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追溯。同时,可参考广东时装周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经验,引导品牌通过合法合规手段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这场风波最终如何收场,不仅关乎王丽云个人的名誉权保护,更考验着直播电商行业的治理智慧。当商业利益与法律底线发生碰撞,唯有坚守法治精神,才能守护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的双重底线。

站务

全部专栏